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成大事者,懂得「守」住這一點

成大事者,懂得「守」住這一點

成大事者,懂得「守」住這一點

文 |泉涌君 · 主播 | 賞新晴

成大事者,懂得「守」住這一點.mp311:14來自有書共讀打開今日頭條,體驗完整音頻內容

各位書友大家好,今天我們一起共讀《中國通史》第五篇,第二十至二十五章,110-134頁。在共讀之前,我們先思考下面這個問題:

唐朝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成大事者,懂得「守」住這一點

隋朝的基本情況

上文講到,楊堅篡了北周,建立隋朝,成了隋文帝。隋文帝建都長安,隋文帝的兒子楊廣被派駐到揚州鎮壓南方,楊廣在南方開鑿運河,對南北經濟交流有重要影響。

後來楊廣即位,即隋煬帝。隋煬帝建了兩個首都,一個長安,一個洛陽;楊廣派軍出長城,進入突厥;又在蒙古修築了一座幾十萬人的大城,威懾突厥。

隋朝相當富有,但是高麗國不服,楊廣頭腦一熱,派兵三征高麗,濫用人力物力,最後導致民不聊生,隋煬帝十二年時,被嘩變的叛軍殺了。

隋朝統一中國總共三十八年。為什麼隋文帝能統一中國呢?

錢穆認為,隋文帝沒有大用,主要是北周的基礎打得好,而少數民族政權北周是在漢化和漢人的輔助下才有這樣的成績。

所以中華民族是很頑強的民族,而且有非常好的民族性。隋煬帝死後,唐國公李淵篡隋稱帝,定國號為唐,李淵就是唐高祖。

成大事者,懂得「守」住這一點

唐朝的基本情況

唐代總共有二十任皇帝,歷時二百九十年。開國皇帝唐高祖並沒有什麼能耐,功績突出的是他的二兒子李世民。

李淵將長子李建成封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封為秦王,三子李玄霸早夭,四子李元吉為齊王。

唐朝建立後,李淵派李世民征討四方,剿滅各方群雄。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四方征戰有功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李淵退位,去當太上皇。李世民二十九歲即位,次年改元貞觀,李世民即唐太宗。

唐初,唐王朝與北邊的突厥簽訂恥辱條約,規定突厥出兵幫助唐,開闢領地後,土地和人歸唐,財產歸突厥,結果突厥只派出兩千鐵騎來幫助唐,並且時不時會來騷擾唐朝邊境。

成大事者,懂得「守」住這一點

此時的唐太宗忍氣吞聲,和突厥斡旋。

後來突厥變得越來越驕傲自滿,當時的突厥分為很多部落,內部分裂,政治不統一。

恰巧有一年,突厥遭遇荒年,牛羊凍死,太宗皇帝看準時機,派出大將李靖,用十萬兵力,滅了突厥。

從此以後,周邊小國無不來朝貢,稱唐太宗李世民為「天可汗」,也就是王中之王的含義。

從唐太宗到高宗皇帝,再到玄宗,唐朝國力日趨上升,於是在邊境設立十個節度使。什麼是節度使呢?

唐朝原來帶兵的將軍只負責打仗,不管政治,後來唐朝要在邊境開疆拓土,派出去的將軍常年不回,所以帶兵之將也管行政事務,中央特別授予節度使印信,可以全權調度當地的軍政、經濟、民生等事務,相當于軍政一把手。

這十個節度使分別是:

安西(新疆南路)節度使;北庭節度使(新疆北路);河西(甘肅到新疆一帶)節度使;朔方(寧夏)節度使;河東(山西太原)節度使;范陽(北平到山東一帶)節度使;平盧(熱河)節度使;隴右(青海)節度使;劍南(四川)節度使以及嶺南(廣州)節度使。

十個節度使掌管了四十八萬六千九百人的軍隊,到玄宗時期,用了很多胡人做節度使,其中有個叫安祿山的人,地方權力過大,軍政不分,為日後的安史之亂埋下伏筆。

成大事者,懂得「守」住這一點

唐玄宗

玄宗皇帝在位四十三年,用了兩個年號,開元用了二十九年;天寶用了十四年。

玄宗初期和中期,唐朝國力到達最頂峰時期,史稱「開元盛世」,開元年間也誕生了眾多偉大詩人,是古代中國經濟和文化的巔峰。

玄宗後期,胡人安祿山官至平盧、范陽、河東三節度使,還兼任營州都督,共掌握軍隊十八萬,占整個唐朝戍邊軍隊的三分之一,這些節度使手下用的都是番將,可以說是異族兵團。

安祿山和史思明起兵謀反,先破洛陽,再破長安,唐玄宗倉皇出逃到四川。

太子唐肅宗在甘肅起兵平叛,派出漢人郭子儀和番將李光弼討伐安史。安史之亂象徵著唐朝由強變弱,而玄宗的威望也從歷史高峰上跌下。

大詩人杜甫就出生在這段時期,他見證了唐朝的輝煌,也經歷了安史之亂,以及唐的中衰,晚年時也目睹了唐肅宗收復兩京。

因此杜甫的詩歌如同歷史一般,記載了唐王朝的起起伏伏,故稱為「詩之史」。白居易的《長恨歌》、《長生殿》,也唱出了唐代歷史盛衰之變的感慨。

玄宗也是極富戲劇性的皇帝,晚年寵愛貴妃楊玉環,安史之亂時逃到馬嵬坡後,又下令殺了楊貴妃。

有人認為是楊貴妃誤了唐朝,錢穆則認為根本原因是安祿山的權力過大,有了和中央叫板的資本。

楊貴妃進宮之時,危機早已出現,所以不能責難貴妃。

成大事者,懂得「守」住這一點

唐朝衰落的原因

唐朝自安史之亂後,就日趨衰落,各種哀相叢生。主要表現為:

1.藩鎮割據

前文說過,節度使掌握一方政治和軍權,安史之亂後,安史叛將被誅殺,但是仍然安排安祿山原來的手下擔任節度使,在邊疆的軍隊逐漸變成藩鎮,最嚴重的是河北三鎮,即成德、盧龍和魏博。這三鎮自派官員、相互通婚,財政自留不交給中央。原任死後,由兒子接替,成了變相的世襲。

成大事者,懂得「守」住這一點

2.宦官專政

唐憲宗時期,削平藩鎮,有了中興的苗頭,但是唐憲宗是宦官擁立的,因此將很多權力放給宦官,唐代也由此進入了宦官專政時期。太監干政是中國特有的現象,是中國歷史的污點。總的來看,東漢、唐以及設立錦衣衛的明代,宦官專政最為嚴重,而宋和清之時,宦官就弱勢很多。

3.朋黨作亂

封建士大夫之間的黨爭,是中國古代官場的頑症、痼疾,朝廷一旦出現朋黨,就容易陷入內耗,唐代有朋黨之爭,宋代有新舊黨爭,明代有東林黨爭。

內有政治憂患,外有回紇、突厥作亂,再加上唐晚年流寇之亂,公元907年,朱溫廢掉唐哀帝,自立為皇帝,建立了後梁政權,唐滅亡,中國歷史又一次進入分裂的五代十國時期。

成大事者,懂得「守」住這一點

有書君語:本周我們共讀的書是《中國通史》,錢穆先生一生著述豐富,史學和文化學專著多達80餘種,逾1700萬言,在國內外學術界影響深遠。

從先秦諸子百家到明清,從理學到文學,從經學到政治,無一不通。尤其是其早期代表作品,不僅開一代風氣之先,也讓後人看到了那個時代的史學架構可能企及的思想認識高度,至今在港澳台及海外幾乎無出其右。

錢穆是難得的深入人心的講史者,曾三度講授「中國通史」:一於北京大學,二於西南聯大,三於香港新亞。所幸,這第三度講授底本,終被一個叫葉龍的學生給記錄了下來。

錢穆版《中國通史》這一塵封多年的通史經典,必定為萬象紛亂的讀史熱潮注入一股清流,它或許不是最周贍的通史,但一定是最具情懷的中國史。

這本講稿的價值如何認定尚未可知,但其之於「錢學」,以及它背後那份對於中國史的溫情與敬意,無疑頗具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書共讀 的精彩文章:

張無忌和四個女子的愛恨糾纏
手機,正在毀掉我們的生活?

TAG:有書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