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量變會引發質變,你別越界

量變會引發質變,你別越界

大腦的具體情感和抽象思維需要結合,正如左腦與右腦往往應當交互工作,才能使我們的工作效率最大化,同時讓自身得到最好的休息。

今天我們不如就來聊一些抽象思維。

學過這麼久的馬原,聽過這麼多派系的哲學,我們總習慣於說「一切遵循量變到質變」,可是我們往往摸不清從量變到質變的邊境在哪裡。

我們來探討幾個小點:

下面幾個部分的文字也許會有些晦澀,確是完整思維的過程,大家有興趣可以儘可能地跟著我去想像。

三個純理論探討

量變到質變

其實,無論是物質還是意識,是客觀還是主觀,量變到一定境界才能成為質變。

以意識作為例子,通往這個境界的路程,感受十分神奇。

怎麼說呢?

我認為有一個充分條件。

我們來想像一個場景:

在一個球的表面,選擇一任意一點出發畫線,不可以重複路徑,不可以退回。

當整個球體都畫完的時候,由於這條線會一直不斷延伸,那怎麼辦呢?那只有衝破球面,向外發散。

於是把球畫完變為了這條線衝破球面的充分不必要條件。

但由於規則的界定,一般很難出現畫完整個球面之前就直接越級向上的情況。

現在,把這條線理解為意識。

明白意識飛躍層級的條件了嗎?

掌握宏觀上的全面信息之後,如果發現仍存在大量用所有已知的原理都無法解釋的東西,意識就會自動跨越維度,完成質變的飛躍。

當然,把球畫完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在畫完之前大腦只是持續積累一些潛在「分子」,分子慢慢集聚的過程中,還看不出完整的形態。

等到達量積累的頂峰時,全部小分子,終於組成了一個全新的個體。

就像,講不規整的拼圖一片一片拼湊,從抽象到具體,終於可以從茫然的細節看出完整的輪廓一樣。

此刻所有神經迴路已連結。

整個意識的脈絡完整地串成一張網,包裹住了物質的表象。

邏輯的論斷,體系的形成,真理的派生,客觀的事實,規律的衍伸,一明皆明。

質變完成。

最關鍵的,就是那個突破點。

真理和謬誤

我們往往在已知給定的一些觀念中找不到對部分結論合理的解釋,才會造成盲目與無措。

倘若通過自身的尋找與觀測自成了一套全新的體系,用另一種方式證明了因果關係,那何嘗不能就此推翻原假設呢?

本身太多公理的適用條件就有限,很多人只是在一個小範圍內使用它,於是當然一生都無法發現什麼破綻。

一旦超出定義域,其實矛盾與悖論顯而易見。

但人們往往將其解釋為「誤差」。其實那不是誤差,而是事實。

記得開普勒定律的適用測量軌跡其實根本就不是正圓而是橢圓,但大家一直誤判為「測量誤差」。後經過地谷的不斷計算,終於將堅信的定理推翻。這類例子其實很多。

譬如最精典的例子,莫過於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條件」,只有伽利略在許多年後證明了「力才是破壞物體原有狀態的因素」。

就是因為,原命題在一定範圍內看似可以解釋很多現象。雖然最終的真命題才可以能解釋一切現象,但從本質而言,此二者結論竟然完全相反。

這就是真理和謬論關係神奇的地方所在。

曾經我也將一些理論結果直接給出,這時往往會遭到對方直接的、全盤的否定。

因為多數人舉的很多例子確實能夠當作原有理論的有效事實論證,但停留表層,過於局限,難以通過個性說明共性。

但我知道,在我目前的認知中,曾經的困惑與悖論得以解釋,暫時還沒發現什麼漏洞。

有的觀念適用的覆蓋面集合,是包含了常理價值觀所面向的對象,但又凌駕於其上的。

只不過給出的結論與所謂常識相斥,難以讓人接受罷了。

如果一個人可以找出大眾化價值觀悖論的反例,而其觀念卻無法被證明錯,你還會覺得固執地認為他一定是錯誤的嗎?

對真理的探尋,有時候真的需要有批判性思維,因為當實驗結果不符合假設時,人們總是認為論證或計算方法是錯誤的,而不去懷疑是否已知條件根本就不存在。

可能,就那麼將已知條件顛倒一下,一切皆明,豁然開朗。

當然,最難的不是推翻一個原有理論或觀念,而是讓這個全新的結論被人接受。

有時候,真理明明只有一個,而世人卻還在僅僅認為無法解釋只是緣於每個人具有不同的思維。

就像大象只有一個,每個盲人摸到的不是同一個部分而已,而你不能自以為是地說,大象有很多種類。

因為明明每一個大象都具備它整體的性質,只是你自己太局限,看不到宏觀的整體性罷了。

有時候我們會過於局限。

你陝隘的理論僅僅解釋了屬於你自己的個性,但有一個理論在此之上還可以解釋共性。

而真理往往就在於那一個適用條件上。

因為一旦不具備普適性,可能它註定只能成為一個錯誤的貝葉斯推論而已。

未飽和至越界

很多事情,一旦越界,事情將變得不可控。

譬如一方對另一個人的好感突破某種臨界值,就會質變成愛情,但是這個就如同不可逆的化學反應一樣,一旦變質就很難回到原有狀態。

當友情單方面徹底變成愛情的時候,如果不能成功抵達戀人的狀態,關係就會破裂。

能讓突破上限的好感再退回那道紅線嗎?

不能。

量變到質變的道理就是如此,前者是物理積累,後者是化學反應。

然而我們常常把事情想得太簡單,認為一切總在掌控之中。由於好奇心,對於未知的黑暗也總是期待大於恐懼。所以我們會不斷試錯,努力探尋,想看看那道臨界閥門的位置。

可是這個度控制不到位,往往就此失衡。

生活哪能這麼恰如其分,往往更多的是自欺欺人。

生活中有很多話語屬於老生常談,但我們可能沒有靜下來思考過那些道理與規律是如何總結而來的。

刻意的證明與推導結果往往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抽象思維積累的能力。

希望大家能不斷思考,並持續完善自己的方法論。

反正我們一輩子所見所聞、所見所想,都不過是認識世界到改造世界的過程。

我不因情感而動,卻因此築夢

我不以理性為榮,卻以此為生

凌空落雪DEGIGN

文字:凌空

圖片: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凌空落雪DESIGN 的精彩文章:

TAG:凌空落雪DE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