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壇經行由品讀後感之二

壇經行由品讀後感之二

壇經行由品

讀後感之二

兀兀

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

記得第一次聽老師談六祖壇經時說:「六祖壇經沒有什麼高深的理論,它只不過是一種行為指導準則,經上怎麼說,你就照著去做!」

這是我從來沒有聽到過的話。自從二、三十年前見到壇經,每次讀,或者看別人的註疏、聽別人的講解,總覺得壇經理論太深了,尤其「密付」、「傳心」等字眼,就像外太空以外最遠的明星。

老師的話破除了我的謬見,更由於自性歌的歡唱:「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麼簡單、重要、直截了當的修心成佛方法,怎麼就從來沒有發現過呢?

聽別人說修心要修清凈心,心如果清凈了還需要去修嗎?如果要修,又是怎麼個修法呢?

又說:清凈是一塵不染的,別人罵你一句,你生氣惱怒,清凈心就沒有了;別人誇你一句,你一興奮,清凈心沒有了。說得很有道理,沒有錯,可是事到臨頭派不上用場。所以,學佛幾十年,同沒有學佛的,沒有什麼兩樣。

可是,見到了老師以後,不一樣就是不一樣,「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不是「譬如」而是真實的。「菩提自性,本來清凈……」常常一個人在家關起門來引吭高歌,唱多了等於沒唱,倒在沙發上如醉如痴……

唱自性歌和讀金剛經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一讀一唱,其方法、韻味不同,如果唱、讀適宜,那是不難進入六祖「本來無一物」之堂奧的。感恩老師的大慈大悲,除了老師以外,誰能啟發我們這麼巧妙的修心成佛方法呢?

只要安祥 莫管其他

六祖慧能是一個不識字、沒有讀過書的嶺南獦獠,竟然超越兩榜進士出身、身為五祖會下大眾教授師的神秀大師而獲得祖位,這事的蹊蹺、怪誕,實在令人費解,我就是一個一直想不通的人,我相信幾千年來,像我這種悶葫蘆的人,一定不在少數,但是自從聽了老師的口風透露以後,啊,原來竟是如此!

原來如此什麼呢?原來六祖慧能的過去世,就是佛前智慧第一的大弟子——舍利弗。

「聞此言,不由人……」不管你信還是不信,這都不是重要的事,人人都有過去世,頭出頭沒如天文數字,自己的前身是誰?沒有反省到出生之前,不會知道,縱然證得了宿命通,知道自己過去生生世世是誰,但是更要知道,現在的我、過去生生世世的我,都不是真實的我,這個我和那些個我,都是因緣所生法,是眾多條件聚合的眾生之一,都不真實,都不永恆,既然如此,六祖是舍利弗還有什麼值得驚怪的呢?

志公說:「假使心通無量時,歷劫何嘗異今日?」經上說:「三世古今,不離當念」,我們修行的目的,在發掘真實、永恆的自己,不在認同虛幻。最敬愛的老師,每次見面給我們大家安祥,並一再囑咐:保任安祥,誰最聽話,誰就會安祥深深,安祥深了,須臾不離、隨時都在了,肯定「本有」了,也瞧見「本無」了,原來安祥即我,我即安祥,本有不有,本無不無,有無是一不是二,不二法門之中一也不立,那麼:安祥非我,我非安祥,如此,還管它什麼明心、見性、開悟幹什麼?全與己躬事不相干嘛!

再透露一點老師的口風:那個送給慧能銀子十兩令充老母衣糧的客人,就是後來向六祖脖頸上揮刃者三的行昌,十兩銀子連本帶利(祖付十兩黃金)討回去了,但六祖的脖子絲毫無損,因為「只負汝金,不負汝命」,因果之不爽及可畏,修行(心)人豈可視為等閑?

尊重人 莫看低人

人,鼻子、眼睛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各人的「心態」。

六祖慧能第一次聽到別人讀誦金剛經時,心即開悟了。見了五祖開口就道:「唯求作佛,不求余物」。在碓房工作時,有一童子唱誦神秀所作之偈,他問童子誦者何偈?童子叫他「獦獠」,他尊稱童子為「上人」。及至偈前,別駕張日用亦呼他為「獦獠」,他亦尊稱張某為「上人」。不過,他此時毫不客氣地對張某開始弘法,把張某訓了一頓:「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

這不但表明了一個修行人對人的態度要自尊自重,莫看輕人,莫看低人,而且也道出了那麼多人學法不成功的根本原因所在。

佛教中有一位常不輕菩薩為一般人所稱道,實際上,凡是修學無上菩提的人,都應該是常不輕菩薩,否則,他便不是個修行(心)的人。試想:一個修行(心)的人,如果吾我自大,常常看不起別人,他這樣的心態,安祥何在?清凈心哪裡有?「傲慢是魔的標誌」,心上有這種不該有的心垢,修行怎麼會成功呢?

身是(非)菩提樹

「本來無一物」,慧能大師「筆試」站了上風,一連五個「何期自性……」「口試」又圓滿,「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慧能繼承祖位,成了獨一無二。

神秀大師之偈,確如五祖所稱:「依此偈修,有大利益……」。「心如明鏡台」句,豈不是「至人用心若鏡」?修行人果能用心如鏡,物來斯應,日常生活一定過得非常寧靜、淡泊、自在,過化存神常保任,家舍途中,途中家舍,你坐飛機我乘船,歸家到底是一般,人根有利鈍,道無南北祖,有何不同?差別在哪裡?

修行(心)只要遵照老師所諄諄教誨和囑咐的,認真努力保任,先從大海、浮漚不二——物我一如,到依大海莫認浮漚——生命力的擴張,肯定唯此一事實才是「本有」時,便可行深般若以泯事——照見五蘊皆空、漚生漚滅一切現象都從本有一念妄心而生,空來空去原本不有。雖然不有,卻都是「法爾現前,如是如是」,便知「空」不是沒有,而是如是因、如是果,向前、向上創進的無限勢能。於此可以瞭然體驗到念即無念,從此不再受妄念(思想)之控制和拘束,在日常生活中漸漸對境無心了,用心如鏡了,「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了。到此正好做不認同、不分別、不自是的工夫,十字街頭好修行,試試自己真獨立、真自由的能耐,果能做到,便是:不與萬法為侶,唯我獨尊,諸法空相、唯覺不空。至此,神秀偈在哪裡?慧能偈在哪裡?劍去遠矣!還刻舟作么?

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五祖給六祖的付法偈,過去我把它扭曲得太離譜了,正如老師在觀潮隨筆上所說:「若作貪愛用,豈只污染佛性,真是糟蹋能仁種子也。」

在指月錄上有則「婆子燒庵」的公案,因為那個修行人冷酷無情之故。

老師說:「這四句偈,透露出不泄露的消息,顯現出無能匹之勝緣,於此忽略,成道驢年。若不會,且道佛陀為什麼屢呵心灰意冷、逃世自了之徒為焦芽敗種?性相圓滿無漏功德,無大悲心不能成就,世智、生業缺乏熱忱,篤定垮台。」

老師在《邁向生命的圓滿》「不為情囿」一段中說:情,有正、有負,有大、有小,有凡、有聖,佛號能仁,菩薩為覺悟了的有情。情,是成佛的資糧,無情不能成佛……

在《菩薩行的特色》一文中說:「如果不以佛法為生命的內涵,以弘法為畢生的志業;如果缺乏對苦難眾生無條件同情的無緣大慈,對眾生痛苦有切膚感受的同體大悲,縱使證得菩提、出得三界、了得生死,以其不堪負荷如來家業故,不得名為菩薩摩訶薩,因為菩薩是繼承大覺佛陀悲智雙運的法王子,是升華了摯情、知性而傾入不舍眾生、不趣涅槃之永恆意志的苦海導航者,顯然只有以無限慈愛、悲愍、智慧、方便構成弘法度生的無盡願力,離開此一特色,若非焦芽敗種,定是獅子身上蟲。」

在《生命力》一文中說:「充分地發揮出對眾生的情感浸潤力、理智轉注力、道德同化力、行為影響力、生活導向力、精神感召力、人格感染力,而以盡虛空界為生命之磁場,以至永恆。」

以上抄錄這麼多,真成「文抄公」了,好在我並非為了什麼,只是覺得我們最敬愛的老師,他的慈悲、他的親和力,正是現今及以後人們所有生命的導航者,是真正的心靈救度者,有緣遇到,不僅重新找到人生的目的和方向,最直接的感受是:當下心態的轉變(復元了),接著是生活的轉變、生命力的轉變、周遭環境的轉變,一切都在變,變得美好、幸福、滿足、健康、快樂,還有就是找到了用再多的財富也買不到的真實、永恆的自我。

緣生可貴,曠劫難逢,今生值遇,至祈誠敬信行,珍惜又珍惜,努力再努力。

(選自《中華禪學》季刊1988年第三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心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屬於我的色彩

TAG:正心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