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孔子孟子都是儒家的聖人,為何後來的君主都不太喜歡孟子

孔子孟子都是儒家的聖人,為何後來的君主都不太喜歡孟子

孟子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學生,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孟子生活在戰國初期,雖然孟子比孔子晚了好幾代,但是他在儒家的地位非常高。儒家,也被稱為孔孟之道,孟子被稱為「亞聖人」,這是因為他進一步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我們從小就熟讀的「人之初,性本善......」就反映了反應了孟子創立的「性善論」,孔子提出了「仁」的學說,但是到了孟子,他提出了「仁政」,讓「仁」的學說與政治完美結合,明確的指出了:反對兼并戰爭,減輕賦稅,尊賢使能。使「仁」的學說在政治上有了實踐的方向。

可是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卻把他的靈牌從「先賢堂」中抬出,說他傳播的是歪理邪說。士大夫紛紛相勸,說歷朝以來孟子都被尊為亞聖人,這樣做有傷大雅,萬萬不可!無奈之下,朱元璋把孟子的書刪了80多句,變成了欽定版的《孟子》,方才了事。

孟子怎麼會有如此遭遇呢?這源於孟子的學說。雖然他繼承了孔子,但是與孔子有很大不同。孔子的思想裡面非常重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關係,孔子的反抗精神僅僅限於「君不正臣投外國,父不正子奔他鄉」,也就是說孔子提倡的最強烈的反抗就是「走」,而孟子卻大不相同,他提出了驚世駭俗的觀點:民貴君輕。

民貴君輕,不是孟子說給老百姓的,而是說給君主的,所以它只是一種「民本思想」,還不是「民主思想」的體現,但是在戰國時期能提出這樣的思想來,已是非常先進的了。民本——本者,木之根也,君者,木之末也、之梢也,把君主放到這樣的一個位置上,他們當然是不高興的,更讓那些君主害怕的是,孟子繼續發展了這種思想,他還提出了「君如不君,臣便可以不臣」,臣可以造君主的反!所以,他的反抗精神比孔子要激進得多。

後來的農民起義往往會高舉「替天行道」的杏黃大旗,行「不臣」之舉,推動了歷史發展的車輪,是和孟子的思想有淵源的。

此文章系修行筆記作者原創,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修行筆記 的精彩文章:

TAG:修行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