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華諸子百家

中華諸子百家

一、儒家

(一)孔子

1.儒家:孔子,春秋時期魯國人(掌握時期、作答排序題),名叫孔丘/孔仲尼,在家排行第二,文革時期批林批孔,也被稱為「孔老二」。孔子雖有名氣但一生不得志,孔子的學說在春秋時期因諸侯爭霸而不合時宜,於是周遊列國,晚年回到魯國。孔子被稱為至聖、萬世師表(康熙皇帝親手題匾,掛於孔廟之上)。

2.思想:

( 1)禮:西周之禮,等級有序,什麼身份、等級的人就幹什麼事。「克己復禮」:「克」是約束,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於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什麼就要有什麼的樣子,做君王、臣子、父親、兒子要有各自符合身份的樣子。

( 2)仁:「愛人」:既包括為官有愛人之心,也包括做人有愛人之心,比如做人要體恤、寬恕他人,孔子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針對為官,做官要根據民的利益而治國,使民實現利益。

( 3)中庸: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凡事過猶不及。「和而不同」:「和」強調和諧、友善,「同」是苟同,處事既要強調和諧友善但又不必事事苟同。

( 4)德:「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強調用道德教化來治國,如果用道德教化治國會像北極星一樣被眾星圍繞,得到大家的擁戴。典故:眾星拱北。

3.孔子的思想對春秋時期爭霸不太有利,當時諸侯推崇法家(變法富國強兵)、兵家(攻佔城池),但孔子的思想利於統治。君王一統天下後,尊崇等級有序有利於統治,故後世一般推崇孔子思想。

2.教育:

( 1)對象:有教無類:不問出身,無論什麼出身一律平等授教。興辦私學:打破官學壟斷,提倡和興辦私學、民間教育。

( 2)態度:

「不恥下問」: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提問、請教,不感到羞恥;向學識比自己少的人請教,也不感到羞恥,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是知道的意思,即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的態度,做學問要端正態度,不能不懂裝懂。

( 3)方法:

「學、思、習、行」:「學」強調勤學多問,孔子本身以身作則。典故:韋編三絕,孔子為讀《周易》而多次翻斷了編聯竹簡的牛皮帶子。「思」強調思考,學而不思則罔。「習」強調複習,常見名句: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行」強調實踐,不能單純紙上讀書,還要親身實踐。

循循善誘:有步驟的引導。

因材施教:根據不同的特長、天賦給予不同的教育。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憤」是努力想也想不透;「悱」是心裡明白,不能表達。學生不到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

舉一反三:類推其他、活學活用。

( 4)內容:《詩》、《書》、《禮》、《樂》、《易》、《春秋》,《樂》後來失傳,剩下五經。

3.著作

1.《論語》: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據說孔子的弟子為其守喪三年,在守喪期間回憶記錄孔子的言行。

2.四書:宋代朱熹將《論語》與《 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

(二)孟子

1.孟子:戰國時期,名叫孟軻,被稱為:亞聖。典故——孟母三遷,孟子的母親為了給孟子創造好的學習氛圍,三次遷家。孔子活了 73 歲,孟子活了 84 歲,於是中國人把 73、84 歲視為人生的一個檻。

2.思想:

( 1)仁政:針對統治者提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懾天下不應該依靠武器裝備的先進,而是應該依靠仁政,實行仁政百姓會爭相歸附。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關注天下蒼生,實行仁政。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統治者憂慮禍患才能生存發展,如果貪圖享樂、安逸就會走向滅亡。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時」強調天然因素,比如時機、氣候。「地利」強調地理因素。「人和」是人心所向、上下團結。其中「人和」更重要。

( 2)義:強調道義,君王的道義是要實行仁政,臣民的道義是要忠心不二。

「得道者多助」:君王實行仁政,此時擁戴的人會很多。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淫」指驕奢淫逸,「移」指改移節操,「屈」指屈服意志。金錢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貧苦窮困不能改變自己的志向,權勢武力不能讓自己屈服變節,各種情況下要堅守道義,才是大丈夫。

( 3)民貴君輕:「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指人民是第一位,國家其次,君王最低。

( 4)性善論:強調人性本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指同情、憐憫之心人人都有。

( 5)以德服人:「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誠服也」,如果用仁德稱霸,可以讓人們對其心悅誠服。

3.注意:孔子是「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孟子是「以德服人」。

4.著作:孟子及其弟子著《孟子》。

(三)荀子

1.荀子:對各家學說都有吸收,其中最推崇孔子,其學生李斯、韓非是法家代表人物,由於荀子本身對各家思想都有吸收,弟子成為法家並不奇怪。

2.思想:

( 1)性惡論:人都有自然的生存欲求,在欲求的吸引下難免做壞事,因此要禮法並用,用禮進行教化,用法進行懲罰,二者並用維持社會秩序。

( 2)「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老百姓可以擁立君王也可以推翻君王。唐代魏徵說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二者措辭不同。

( 3)先義後利:「義」是正義,「利」是私利。「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指正義放在私利前是光榮的,私利放在正義前面是恥辱的。

( 4)天行有常:「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大自然運行有一定規律,不因聖明而存在,不因暴虐而消失。體現唯物主義自然觀。「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規律可以利用規律為自身服務,與馬克思哲學有異曲同工之妙。

3.著作:荀子及其弟子著《荀子》。

(四)其他

1.董仲舒:

( 1)「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時期的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前是百家爭鳴,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把儒家思想作為正統思想。

( 2)「大一統」:董仲舒提出不管是政治上還是思想上都應該是統一的,只有統一才能實現長治久安。 正因為要統一才推行「獨尊儒術」。

( 3)天人感應:天和人是相通的,如果君王仁德,老天會保佑;君王不仁德,老天會降災。

( 4)代表著作:《天人三策》,記憶方法:提出「天人感應」。

2.朱熹:

( 1)朱熹:南宋人士,程朱理學,「程」指程頤;「朱」指朱熹。

( 2)「存天理,滅人慾」:「存天理」指追求天地之理;「滅人慾」指除去人的私慾。「天理」即三綱五常(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

3.王陽明:

( 1)王陽明:明代人,也叫王守仁。既是一代大儒,又是軍事家,多次帶領軍隊平叛討賊。

( 2)陸王心學:「陸」指陸九淵,南宋人士,名言「吾心即是宇宙」;王陽明著名的言論是「要從內心中尋找理」,王陽明對朱熹的理論持反對意見,朱熹提出的「程朱理學」,強調「理」是第一位的。 王陽明強調「心」是第一位的,陸九淵和王陽明合稱為陸王心學。王陽明名言「知行合一」,即認識和實踐二者是統一的。

4.著作:

( 1)董仲舒:《天人三策》。

( 2)朱熹:《 四書集注》。

( 3)王陽明:《大學問》.

二、道家

(一)老子

1.道家和道教不同:道家是一種道家思想,老子開創;道教是一種宗教,通說認為是東

漢的張道陵開創「五斗米道」,即想入道,先交五斗米。後人稱張天師,道教把老子奉為始祖,稱為太上老君。

2.老子:春秋人士,又稱李聃/李耳,坐騎為青牛,曾記載老子騎青牛出關,一路西行,

羽化成仙。老子的地位很高,甚至孔子都曾問道於老子,孔子請教老子後,孔子的學生問孔子覺得怎麼樣,孔子答:「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老聃,真吾師也!」。

3.思想:

( 1)「道」是世界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中的九陰真經中的第一句「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出自老子的《道德經》。

( 2)樸素辯證法:老子具有辨證的思維,代表名言「禍兮福所倚, 福兮禍所伏」。「倚」指依靠,「伏」指隱藏,意思是福和禍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的,說明是用矛盾的觀點看問題,矛盾雙方相互依賴、相互依存。補充名言(體現辨證思維):「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長短相形」,意思是有和無是相互依賴產生的,難和易是相互對立促成的,長和短是相互比較存在的,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體現用矛盾的觀點看問題。

( 3)無為而治:順其自然。「我無為,而民自化」,意思是君王不要過多干預,讓百姓發揮其創造力,最終實現自我價值。西漢初年,「文景之治」強調無為、休養生息、恢復國力。「上善若水」意思是水是最大的善,因為水澤被萬物,不爭名利,即用不爭的態度看問題,比如君王要做到不與民爭,才是正確的。

( 4)「小國寡民」:老子認為「小國寡民」是好的政體,小的國家,百姓比較少。「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4.著作:很多名句出自《道德經》,歷史地位:中國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強調辯證思維。

(二)莊子

1.莊子:戰國人士,晚於老子,合稱老莊,莊周夢蝶,意思為莊周做夢,醒來疑惑不知是莊周做夢變成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莊周。

2.思想:

( 1)無為。

( 2)齊物論:一切事物歸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沒有差別和貴賤之分。

( 3)天人合一:代表名言「萬物與我為一」,意思是宇宙的萬物與我渾然同為一體,不應該用制度禁錮本性,不應該用人為的樊籬壓制自己,應該讓人性解放,歸於自然。

( 4)「逍遙」的人生態度:「逍遙」指心靈不被萬物所累,要自由自在、無拘無束。莊子名篇《逍遙遊》有「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

3.著作

1.《莊子》,亦稱《南華經》,因為後人把莊子追稱為南華真人,作者:莊周及其後學。

2.典故:

( 1)莊周夢蝶。

( 2)知魚之樂: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 3)庖丁解牛:解剖牛很快,形容技術純熟,得心應手。

(三)魏晉玄學

魏晉玄學:魏晉時期形成的一種崇尚老莊的思潮,是對《老子》、《莊子》和《周易》的研究。

三、法家

(一)商鞅

1.商鞅:戰國人士(排序題),本是衛國人,人稱衛鞅,在秦國被封號叫商君,因此也被稱為商鞅。代表學說「治世不一道, 便國不法古」:治世法則不死板,不效法古人,即變法。

2.商鞅輔佐秦孝公( 嬴渠梁),電視劇《大秦帝國》。

3.典故:立木為信,也稱徙木立信。為了證明商鞅變法是真的、講誠信,將木頭從南門搬到北門就獎勵金子,以示政府講誠信。

(二)韓非

1.韓非是戰國末期人物, 受到嬴政賞識,嬴政採用其思想。

2.「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天下四方都發生事件,最重要的是中央之地, 強調中央集權。

3.「以法為教」: 法律條文充當教育內容。

4.「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大臣犯法也需要受罰, 平民立功也要受到獎賞。即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法」「術」「勢」結合:「法」:健全法制;「術」: 策略手段,即君王駕馭群臣, 執行法律需要手段。「勢」: 君王的權勢,君王需要穩固的權力和至高無上的權勢。 因韓非子的學說強調君主專制,受到秦始皇的賞識。

四、墨家

1.墨子: 戰國人士,農民出身,精通木工,學說代表平民利益。 PS:平民。

2.思想:兼愛、非攻、節用、節葬、尚賢、尚同、非命、非樂等。代表平民的利益,為百姓說話,就是墨家的思想。

( 1)兼愛:完全的博愛, 強調一種大愛,不分貴賤。 儒家強調貴賤有序,墨家和儒家很多學說相反。

( 2)非攻: 反對侵略戰爭,因為打仗百姓最苦。

( 3)節用: 勤儉節約, 因為平民百姓沒錢, 需要節約。

( 4)節葬: 反對厚葬, 因為百姓沒錢。

( 5)尚賢:唯才是舉。 儒家強調等級,關注門第;「尚賢」 不看門第看才華,因為唯才是舉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

( 6)尚同:上下一心,為民謀益。

( 7)非命:反對命定學說,相信通過奮鬥可以自己掌握命運,因為百姓出身貧苦, 信命對其不利。

( 8)非樂: 擺脫禮樂的束縛。

3.著作:墨子和弟子著《墨子》。PS:

( 1)《墨子》 是墨家著作的總集,《 墨經》 是重要組成部分。

( 2) PS: 光學八條。《 墨經》 記載很多自然科學,因為墨子本身是木工出身,有技術, 懂很多自然科學,小孔成像。 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記載於我國的《 墨經》。

五、兵家

1.孫武:春秋人士,效力於吳國,被稱為「兵聖」 ,著作《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

2.孫臏:戰國人士,著作是《孫臏兵法》。 典故:桂陵之戰的圍魏救趙( 孫龐鬥智)、 田忌賽馬。

六、雜家

1.「兼儒墨,合名法」: 博採眾家之長,「於百家之道無不貫通」。

2.代表人物: 呂不韋, 著作《呂氏春秋》。 典故: 一字千金。呂不韋找門客撰寫《呂氏春秋》, 完成後, 說「誰能改一字,賞誰千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玄易 的精彩文章:

影響中國歷史的戰爭先秦時期二
影響中國歷史的戰爭秦漢時期

TAG:風玄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