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了人間》:「毛澤東的故事」與「毛澤東思想」
大型史詩電視劇《換了人間》目前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和天津衛視熱播。
這部劇時間跨越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四年,這段時間,中國革命進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發生了許多重大事件,包括北平和平解放、西柏坡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國共和談、渡江戰役、上海金融大戰、簽署《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和平解放新疆、解放大西南、抗美援朝、和平解放西藏,以及「一化三改造」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等等。
可以算作一部電視劇版的「建國大業」。
這部電視劇開播以來,不斷有熱心網友通過微信、公眾號留言、微博私信的方式詢問我的評價,我則忙著去扒《芳華》、《風箏》、《無問西東》這類大糞了——沒有辦法,你討厭的東西總是比你喜歡的東西更能吸引你的注意力——直到最近才抽時間看了一部分,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總的來看,這部電視劇和以前同類題材的作品相比,有不小的進步。
長達數年的反擊歷史虛無主義的鬥爭,民間左翼愛國力量對新右派公知話語的阻擊,還是起到了一定效果。
像電影《建國大業》那樣惡搞歷史的現象,少了許多。很多人物更加貼近真實了。
比如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在《換了人間》中就是一個一門心思要分裂中國的陰謀家形象,這比較符合他在歷史上的本來面目。
而馬曉偉演繹的蔣介石,則一改張國立在《建國大業》中塑造的「悲劇英雄」形象,把蔣介石的沮喪、狂躁、狹隘、歹毒等演繹得惟妙惟肖,這也是比較符合歷史事實的。
據相關記載,蔣軍「徐蚌會戰」敗訊傳來,蔣在官邸中各種抓狂,「以腳踢人,連宋美齡亦不能倖免」。
唐國強塑造的毛澤東主席形象,也一直是各個特型演員中與毛主席最接近的一個。
如果說古月曾經演出了毛主席的從容與自信,唐國強則演出了毛主席的智慧與「霸氣」。
當然,由於毛澤東主席不世出的特殊氣質,我一直認為他實際上是不能被扮演的,任何演員——無論他怎樣出色——都只能從一個側面接近他,而不可能真正形神兼備地扮演他。
那麼,《換了人間》有沒有什麼問題呢?有的。
最大的問題,是用「毛澤東的故事」代替了「毛澤東思想」。當然,這個問題不是《換了人間》所獨具,而是改革開放以來,所有以毛澤東主席為主角的影視作品所共有,而最近十幾年又愈發嚴重。
毛澤東思想在二十世紀中國產生,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並為億萬人民所掌握,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的精神面貌和政治面貌,並極大影響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進程。
毛澤東思想,集東西方優秀文化之大成,是人類思想迄今無法逾越的一個高峰,中華民族能不能繼承毛澤東思想並發揚光大,將成為在二十一世紀能不能引領人類前行,「對人類有較大貢獻」的決定性因素。
正因為如此,類似《換了人間》這樣的作品,就應該藉助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再現,闡釋並宣傳毛澤東思想,讓觀眾看到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人民,如何在毛主席、共產黨的領導下,戰勝國內外一切強敵,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的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感受到毛澤東思想的威力。
同時,還要通過對這一歷史進程的再現,讓觀眾看到新中國取代舊中國的歷史必然性和進步性。
新中國取代舊中國,決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改朝換代,而是億萬人民的翻身解放,1949年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也絕不僅僅是現在一般所謂的「民族國家」,而是一個人民當家做主的「人民國家」,1949年至1954年間新中國的嶄新性、人民性,是無與倫比的。
遺憾的是,執念於「毛澤東故事」的《換了人間》,過多著墨於毛澤東與蔣介石之間的鬥智斗勇,甚至暗戰,強調了毛、蔣之間的「橫向」之爭,有意無意忽略了毛澤東領導的是一場以工人階級、農民階級為主力,聯合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自下而上地推翻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統治的「縱向」人民革命,這就大大削弱了《換了人間》的思想性,使之降低到了一種類似《三國演義》中曹操、劉備、孫權之間相互爭鬥的水平。
換句話說,真正決定中國命運的地方,既不是西柏坡,也不是南京,更不是溪口,而是在廣袤農村土地改革的現場,在百萬農民推著獨輪車、抬著擔架支前的路上,在城市裡「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遊行隊伍中……
遺憾的是,我們在《換了人間》中沒有看到這些,只看到了觥籌交錯、談笑風生、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說到底,這還是英雄史觀、精英史觀在作怪。
我是在網上看這部電視劇的。不少年輕網友喜歡一邊看一邊發射「彈幕」,其中有不少「成王敗寇」、「內戰無英雄」、「蔣介石也是英雄」之類的「彈幕」,這就是他們對《換了人間》的評價,客觀上,也是他們對《換了人間》沒有更深刻地揭示新中國成立偉大意義的一種批評。
在歷史虛無主義肆虐幾十年之後,任何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都不可能繼續人畜無害地「純客觀」再現歷史了,它必須要有戰鬥性、針對性,必須在創作的全過程貫穿對歷史虛無主義進行反擊的意識,否則就會為歷史虛無主義背書。
在這方面,《換了人間》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不少教訓。
談幾個細節。《換了人間》已經很精緻了,但也有破綻。
比如毛主席和黃炎培夜談,竟要他做魏徵,毛主席剛剛進城,就以唐太宗自喻,恐非謙虛謹慎。這段談話於史無征,應該是編劇的即興發揮,自以為是得意之筆,卻損害了毛主席的形象。
還有,國民黨保密局長毛人鳳佩戴上將軍銜,這也是錯誤的。
戴笠飛機失事死於非命之後,蔣介石大感傷心。因戴笠死時軍銜是少將,所以蔣介石規定軍統人員軍銜一律不準超過少將。
此外,李宗仁和程思遠談話時,一口一個「我們桂系」如何如何,更是匪夷所思。
北伐以後,蔣、李結怨甚深,蔣一直指李宗仁、白崇禧為「桂系軍閥」,敲打李宗仁,而李宗仁則最恨別人稱他是桂系,更不會以「桂系」自稱,充其量說「廣西方面」如何。
這些雖是小瑕疵,卻破壞了全劇的嚴謹性。
總的來說,《換了人間》算是中規中矩,正說歷史,但主流輿論也對其本能的排斥,他們還是熱衷於炒作《無問西東》、《風箏》之類虛無歷史的東西,在我看來,這毋寧算是對《換了人間》的褒獎吧?
快速支持通道


TAG:獨立評論員郭松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