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從吳昌碩的「鈍刀硬入」說說工具、刀法、印風

從吳昌碩的「鈍刀硬入」說說工具、刀法、印風

昨天寫石鼓文,順帶提到了一代篆刻大師吳昌碩,於是有印友在後台留言說,布丁,介紹一下吳昌碩的刀法吧。其實關於吳昌碩的刀法,我最認可的話就是陳巨來在他的《安持人物瑣憶》里提到吳昌碩時,吳昌碩自己講自己的刀法時說的話:「我只曉得用勁刻,種種刀法方式,沒有的。」因此,印友問到吳昌碩大師的刀法,我就以這一句回答他,對於市面上偶有《吳昌碩的刀法研究》之類的書,我也一向不喜歡,也不提倡印友們買(當然,不是指吳大師刀法不厲害),跟他們說,還是把吳昌碩大師的印譜買一本,踏踏實實地一方一方仔細看看,比啥都強。

從吳昌碩的「鈍刀硬入」說說工具、刀法、印風

(吳昌碩畫像)

其實刀法無法的話,並不是吳昌碩最先提到的,稍稍早一些的浙派篆刻家、「西泠八家」里的最後一位大師錢松,也說過類似的話:「篆刻有為切刀,有為沖刀,其法種種,予則未得,但以筆事之,當不是門外漢。……」(「蠡舟借觀」邊款)以刀立派的浙派,到了最後一位錢松先生這裡,反倒不強調刀法了,這是不是怪事?顯然不是,他這裡的不講刀法,其實是刀在他的手裡已經如從心底里長出來似的,刀由心出,法由心生,手刀合一,心刀合一了。

關於刀法,沈野的《印談》談到:「難莫難於刀法,章法次之,字法又次之。章法、字法俱可學而致,惟刀法之妙,如輪扁斫輪,痀瘺承蜩,心自知之,口不能言。」字法、章法這些東西都可以通過學習完成,而刀法似乎只能通過長期有針對性的練習才能掌握,這顯然是有道理的。

提到吳昌碩大師的刀法,後世最經常說的是這四個字:「鈍刀硬入」。

從吳昌碩的「鈍刀硬入」說說工具、刀法、印風

(刀開刃的角度決定刀具的利鈍)

「鈍刀」前面我們解釋過,不能簡單理解為刀鋒「鈍」,而是指刀具的開口角度大(如上圖箭頭所示),因此 ,相對於刀具的開口角度小的薄刃刀「鈍」一些。「硬入」指的是他用刀的方式,就是硬生生的把鈍刀切入石面,因為刀鈍,用要非常大的腕力(無數的資料證明吳昌碩腕力驚人),於是我們會想,吳大師為什麼不換一把鋒利的刀呢,那樣多省力氣。同時代的大師里,還真有用薄刃快刀的,就是黃牧甫。我們分別看看他們的作品:

從吳昌碩的「鈍刀硬入」說說工具、刀法、印風

(吳昌碩刻」雷浚「)

從吳昌碩的「鈍刀硬入」說說工具、刀法、印風

(黃牧甫刻」古槐鄰屋「)

同樣是白文印,同樣是正章,但差別很大啊,吳昌碩大師的是純寫意的線條,亂頭粗服,蒼茫渾厚;黃牧甫大師的是純工筆的線條,光潔無倫,精細工整。

兩位大師,同一個時代(吳昌碩先生比黃牧甫先生大5歲),選擇了不一樣的作品風格,因此,他們也分別找到了適合於自己作品風格的刀具,當然,同時也選擇了不一樣的刀法。吳昌碩大師以鈍刀直切下刀,在鈍刀入石之際,因為刀鈍,需要克服石料產生的阻力,就需要較大的力氣,而較大的力氣也使石料產生自然的崩濺脫落,出來的線條,當然是斑駁蒼老的,像斑駁蒼茫的古碑斷碣,像古金爛銅經歷了歲月的磨礪之後形成的自然特徵。正是由此形成了吳昌碩蒼古渾厚的寫意式印風。同樣,黃牧甫大師因為要塑造的線條是光潔平滑的,那他必然要選擇入石更輕鬆的薄刃快刀沖刀入手,入石更輕鬆,石料因為刀具鋒利,形成的線條是光潔的,是斷金切玉的整齊,也由此形成了黃牧甫光潔平整的工筆式印風。吳、黃兩位大師印風的形成,跟他們選擇的刀具關係緊密。

從吳昌碩的「鈍刀硬入」說說工具、刀法、印風

(江湖經驗:百練鋼的屠龍刀也不是雄霸天下的必備品)

之前寫過一篇關於篆刻刀具的文章叫《我是不是要買把屠龍刀了》,提到過不同的時期可以選擇不同的刀具,今天又回頭說刀具,是因為最近新認識的朋友里有太多問到刀的問題,只好再強調一下刀具的選擇,跟自己選擇的印風也是有關聯的,一個篆刻初學者選擇刀具,需要明白這兩條:

1、充分認識刀具與印石的物理關係,多刻,自然就會明白,刀具與石料以及用力大小、用力角度的物理關聯,至於你是不是要跟吳昌碩學習,買一把鈍刀,全看你自己的審美取向;

2、利用好手中的刀具,最簡單的刀具是可以刻出好作品的,你手裡目前有的這把普通的刀,照樣刻出優秀的作品,因此不必非要在刀具上糾結。

而對於印風的選擇,是未來的事,需要印人在建立自己高品質的審美能力的基礎上,勤奮練習,勤奮讀書,充分體驗感知生活,不要期望著有人告訴我們幾句刀法秘訣,從此我們就成了藝術大師了,張無忌從白猿肚子里得到江湖一等一的《九陽真經》之後,也需要在山谷里練了好多年才能出山呢。

(【老李刻堂】之253,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