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台縣許忠節與龍山頂高陽廟的傳奇往事

天台縣許忠節與龍山頂高陽廟的傳奇往事

修譜 | 尋根 | 聯誼 | 文化 | 公益| 發展

服務許氏宗親 攜手共同前進

中華許氏網(chinaxushi.net)已創辦第八年

在天台縣城西的龍山頂上有一座龍山頂廟,據說以前叫高陽廟,與城內的烏門樓許有關。怎麼一回事呢?下面筆者就來講一講這個故事。

南宋末年的時候,天台城內烏門樓許有個叫許德著的先生,字茂明,別號靜學。少年時候善治《尚書》,不限於章句的學習,而是以書中聖人之道作為自己的理想。先生還是秀才的時候,跟隨他的父親許日章在江西稅院任上,每天都輔助父親處理事務。閑暇之時,先生就會研究濂溪先生和二程的理學,力求能夠實踐。到了南宋淳佑癸卯(1243)三月二十六日夜半三更,父親許日章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任所,享年56歲,當時先生只有20歲。由於清廉為官,竟貧窮到無錢買棺材而盡賣家當才買來棺材入殮,卻久久不能回鄉安葬。當時聽聞的人無不表示哀悼,議論說:「許稅院都貧窮到這樣了,清官還可以做嗎?」大家紛紛資助,先生同兩個弟弟千里扶棺,風餐露宿,哀號不絕,才回到天台安葬了父親。人們常常以純孝稱讚。

十二年後的寶佑丙辰(1256),先生參加完京城臨安集英殿的殿試後中進士,與後來著名丞相文天祥同榜。當時正值天台人賈似道當權,極力推行「公田法」,侵吞人民私田,導致浙西大亂,多少人家家破人亡。先生偕同同科進士也是同鄉的趙崇普朝見宋理宗。在大殿上,先生以「公田虐害百姓」進言,在朝的賈似道不但不聽,更是盛氣詰難。先生在朝堂上與之反覆爭辯不願屈服,他毅然退出朝堂說:「我讀的是聖賢書,為何要阿諛奉承討好他人?我祖上疏彈劾汪、黃二奸,至今凜凜有生氣;與其貽羞先人,不如回家躬耕為樂。」

見先生氣憤難當怏怏不樂,趙崇普說,我們何不去姑蘇城散散心再回去也不遲。於是倆人北上姑蘇,尋訪了姑蘇山上的姑蘇台和虎丘山的劍池遺迹,但一路遊覽先生依然是抑鬱寡歡。他們又來到姑蘇城西門外的楓橋畔的楓橋寺,這寺是由原來的寒山寺古寺更名而來,來此也是尋求僻靜而靜靜心靈。倆人剛剛踏進古寺大門,只見裡面古樹蒼天,一位瘦削而穿著襤褸的老僧正在掃地,時而把掃到的古柏籽撿起。老僧見他們走過來,用帶天台話的腔調吟誦著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趙崇普正想詢問老僧,此時彷彿觸動了先生,他突然如患疾病倒地昏厥。老僧連忙幫著趙崇普把先生扶進禪房休息,禪房的香爐里飄出陣陣清香,老僧倒了一碗茶水給他喝下。慢慢地先生蘇醒過來,詢問說,這是什麼茶一下讓他心裡很舒暢,屋子裡是什麼這麼清香?老僧說,這是專為施主準備的吧!是寺里古柏籽和樹枝煮的茶湯,柏樹取其性貞,能順氣正心;香爐燃的是古柏,能清香凈神。趙崇普又要詢問,老僧接著說,有緣有緣!我與你們也算同鄉啊,只是近來雲遊四方,來到古寺掛單,順便做些雜活。先生問道,老師傅常住哪裡?老僧說,我住台州府天台縣龍山上。先生心裡疑惑,龍山是自家的祖墳山,年年上墳為何未見老僧。說罷,老僧把剛拾來的柏樹籽贈給先生,還說在家可焚此香。先生再次追問,我的病如何才能根治,老僧只回答「當隱」二字,便重複著二字離開了。先生覺得已無大礙,兩人離開了楓橋寺。夜晚來到一家客棧住下,半夜時分,從城西傳來陣陣鐘聲,分明是楓橋古寺的鐘聲,那樣清晰和攝人心魄。先生又想起了《楓橋夜泊》的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感覺自己於此於世就如異客,當歸,當隱啊!

次日,先生對趙崇普說急意回家,不待朝廷授予官職,拂袖而歸。還是寶佑丙辰(1256)這年,烏門樓許請風水師踏勘龍山祖墳風水。風水師實地勘驗後說,此地雖風水極佳,但龍氣太強,應在山上建一所廟宇以鎮神靈。和族人帶著風水師登龍山選地建廟,來到龍山頂,看到這裡已經有一座小屋,走近去看裡面供奉著一尊神像,先生仔細打量下,彷彿似曾相識。心裡一驚,這不是姑蘇遇見的老僧嗎?找來土人詢問,供奉的是山神嗎?土人說是蘇州老佛,祈求庇佑一方。這蘇州佛有人說是寒山子。風水師細察後說此處建廟最佳,於是先生出資買下地基,拆除小屋擴建廟宇,廟中供奉蘇州佛和許氏先祖,又種下老僧贈的柏樹籽,後來柏樹森森,因此取廟名高陽廟。不但作為許氏鎮壓風水之用,也是先生潛隱之所。

後來賈似道托所親近的人到許德著先生家,帶信想他出山做官,先生閱看書信後一言不發,那人說:「賈公非常念及鄉友情誼,先生為何默默無語?」先生說:「葉夢鼎丞相不是鄉友嗎?你們這麼排擠他,為何跟我提這樣誤國殃民的人?我恨不能削去他的鄉籍,以洗刷天台的恥辱。難道我還要厚顏無恥地和他同朝嗎?」那人聽了咋舌,悻悻而去。此後先生竟託病不出,寫作一本叫《幽忠錄》的書以表明心志。先生在家時,一邊焚柏樹香,一邊手拿書卷端坐而讀。與他人談論國事時,就會慷慨激昂,有時候還唏噓泣下。常常住在龍山頂高陽廟中,或者流連於石樑、華頂間半月不回。遇到有人問及,先生卻說:「我不是入山逃避,而是此中不聞世事,妙有真諦足以為樂啊!」

南宋開慶元年( 1259 )後,先生主考座師王應麟出任台州通判,他是南宋著名學者,據傳也是《三字經》的作者。特意來到天台尋訪,閱看了先生著作,並為《幽忠錄》作序以期流傳。在序中說到:「先生如同屈原一樣忠節,書也像《離騷》一樣並傳不朽。」晚年,先生請風水師在龍山下徐家塘水口後扦著一牛眠吉穴,斷說:山為半月,水為半月,前對「筆架山」,風桶坑水環繞,名之「半月沉江」;穴居中心,福人天應;主富主貴,水月相映,水旺財發,富貴尊榮之地。南宋咸淳甲戌(1274)五月十八日子時先生棄世,享年五十一歲,葬龍山徐家塘水口後。生平載入清康熙《天台縣誌·忠節》。在墓側建終慕庵一所以奉祀守墳。後其子、孫附葬此,形成龍山半月沉江八壙祖墓。到明代成化十五年(1479)分祭後,龍山屬長洋派承祭,許姓族人從長洋遷來住墳庵奉祀守龍山各祖墳,也就形成了今天的許家庵村。

今天高陽廟改名龍山頂廟,又因廟內宋代種下的柏樹已成古柏,老輩人說以前有人生病常常刮取古柏樹皮治病,也算是千年古柏遺澤後人,故人們俗稱為柏樹廟。1999年冬,玉湖洪老年協會集資新修。現廟內奉祀「陸樹大臣、宋落朝官、射獵將軍」神像。2002年春在4.8高與5米高得兩株枯主幹離樹根0.5米處又長出新枝條,主幹上方無新枝。如今一柏樹樹徑0.45米,樹圍1.17米,高4.8米,另一柏樹樹徑0.40米,樹圍1.05米。至今登山觀景的人和朝拜香客絡繹不絕,已是天台龍山景區的一大勝景。

高陽廟

許家庵村

感謝許光龍宗親提供資料

更多

許 氏重 要 通 知

【祭祖】 2017許氏宗親網路祭拜先祖

【代表】 2017十九屆大會許氏代表一覽表

【許氏酒】謝師宴喝什麼酒,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世界大會】許文叔公雕像揭幕暨許家懇親代表大會

《許氏字輩登記表》許氏宗親登記許氏字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許氏網 的精彩文章:

致新加坡Kevin Kor的一封尋根確認信

TAG:許氏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