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走薊州,漁陽鼙鼓聲已絕

走薊州,漁陽鼙鼓聲已絕

白居易的《長恨歌》里有一句「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古時,北方有漁山,山南有城名漁陽。漁山現在並不是很有名,大約是在現在天津薊縣盤山的附近,而漁陽就是現在的薊州縣城。白詩中所說漁陽鼙鼓是指漁陽那裡的軍鼓聲,鼙鼓就是大小軍鼓。「漁陽鼙鼓動地來」是指唐玄宗天寶年間的安史之亂,當時安祿山是范陽、平盧、河東節度使,他在范陽起兵叛唐。范陽是現在的涿州,那為什麼白居易要用漁陽鼙鼓一詞?漁陽在古代是漢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經常打仗的地方,自秦開始就是胡漢戰爭的前沿,後來詩人就用「漁陽」意指戰場和征戍之地。王維也有「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的詩句。

漁陽雖在北方邊境,但自黃帝始就在那裡開發生產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設了漁陽郡,直到唐朝設立薊州郡,下轄漁陽縣。一直到民國初年,才撤漁陽縣,改薊縣。

自秦開始,中原就和北方游牧民族在這一帶經常干仗,包括早期的突厥和後來的契丹。要不秦始皇修長城幹嘛?就是為了讓他們過不來。北方大漠南北那些胡人不像中原農耕有穩定的糧食來源,總是有飯吃。他們一到天荒就缺吃少喝,你別聽「風吹草低見牛羊」好像挺美的,一到乾旱或者暴雪,大風一吹,地上根本沒有草,那些牛羊都躺地上死翹了。胡人沒辦法,就襲擾中原,搶吃搶喝搶老婆。但是,他們搶完好東西就又回到大漠那邊去了。一直到了唐朝垮台,五代十國時期後唐的石敬瑭,他領兵反了後唐,自立後晉。但是他打不過後唐兵馬,他就向關外的契丹人求援,答應人家割讓燕雲十六州。薊州就是燕雲十六州之一,被割讓給了契丹人。從此,契丹人越過了高山、跨過了長城,進入到中原,還建立了遼朝。遼朝成為大宋的死敵。胡人沒有了高山的阻隔,那騎兵大隊往下一衝,你想,誰擋得住呀?要不印度人怎麼怕中國,就怕咱們從喜馬拉雅往下一衝,那他們就得亡國。六幾年的時候中國就曾經擺開架勢要衝下喜馬拉雅進入印度大平原來著,印度全國都開做臨終禱告了。一直到明代以前,中原漢族都沒能重新拿回薊州。還是朱元璋大軍把蒙古人趕回漠北,才收復長城以南。明朝又重新修砌長城,派重兵把守,阻止蒙古人捲土重來。所以,薊州自古就是戰場,兵家必爭之地,歷朝歷代都駐有重兵,漁陽鼙鼓聲不斷。一直到清朝以後,北方邊界向北擴展,薊州才成為內地,鼙鼓之聲漸次絕。

薊州既然是古代名城,那應該有古迹留存。我這次是專門去看那裡的一座古寺,就是獨樂寺。

獨樂寺的歷史可以一直上溯到唐代貞觀年間,既然朝廷在那裡駐兵,就一定會有官府,而且就會有很多家眷。家眷就是太太丫鬟唄,都是佛家的好施主,燒香念佛的好把式。因此,建個佛寺是理所應當的。傳說獨樂寺建於貞觀十年(公元636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傳說里說安祿山起兵叛唐是在這裡開的誓師大會,這恐怕是聽白居易「漁陽鼙鼓動地來「說的。其實歷史記載安祿山是在范陽起兵的,白居易所說漁陽應該還是詩人用來描述戰場的。所以說這個傳說好像也不是很準確。為什麼叫」獨樂寺「?傳說是因為安祿山」思獨樂而不與民同樂「,這個還是傳說,更不靠譜。不過,現代技術有辦法搞清楚獨樂寺的來歷。按照寺內的記載,最早的文字是遼代的,記有」統合二年重修「,那就是公元984年,距今也是一千多年了。遼代的建築現存的已經不多了,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華嚴寺,另外就是這座獨樂寺和遼寧義縣奉國寺。民國時期,梁思成曾來考察獨樂寺,按照其風格,特別是佛像的風格,判斷其應該是唐代的。後來有多事的人把梁思成判定最古老的一根大梁摳下來一塊,拿到化驗室用碳十四同位素半衰期測量,結論是這跟梁是安史之亂時期(公元760年)的,還真是唐代的!還有一根新一點的是唐武宗時期會昌滅佛期間的,那是公元850年左右。看來這座獨樂寺每隔一百年就會修葺一下。

獨樂寺現在是薊州第一景觀,大名鼎鼎。政府很重視,把寺前的街道開闢成了步行街,還把古老的漁陽二字拿出來耍。

順著牌樓下面的步行街往東走,不遠就是獨樂寺的售票處。這個售票處很有特色,它在一個宅子裡面,有一個像模像樣的垂花門。仔細一看,感情這還是本縣文物保護單位吶,還是一座清代民居,薊州區的文管所也在裡面辦公。這所民居規模還挺大,

看看院子裡面。

買了票出來再往東才是寺門。寺的山門現在被沿馬路修了一堵牆給封在裡面了,山門對面的青磚影壁還在。

從外面看看山門的上部,這個屋頂可真是夠大的,灰瓦單檐廡殿頂。薊州唐代屬於中國,建築都是唐式。遼代建築受唐風影響很大,這獨樂寺的主要建築也是唐式的。你看下面這個廡殿頂,它的正脊要比故宮太和殿明式的短很多;鴟吻的尾巴也比明式的長很多。

新建的古街,紅色的大鐵門是獨樂寺供遊客進入的門,出來走售票處。

進來先去看山門殿。

獨樂寺門匾。

關於獨樂的出處,我覺著可以參考《禮記·樂記》,曰」獨樂其志,不厭其道「,又曰」生民之道,樂為大焉「。就是狠抓民生不放手的意思。據說門匾上的」獨樂寺「是嚴嵩所題,嚴嵩雖然是明代大奸臣,然其書法頗了得。

再看它的背面。

梁思成說獨樂寺的建築」樑柱粗壯,斗拱雄碩「,是那種唐代的雄厚風格。特別是那個脊飾,唐代為鰭形尾,而宋代以後是吻,這裡的脊飾上段是鰭形的尾,而下段已經是現在的吻,表現出唐宋的變化過程。按照獨樂寺記載的重修時間是遼統合二年(公元984年),距離唐亡七十多年,宋代《營造法式》則在其後一百一十多年。獨樂寺的建築正好是上承唐式而下啟宋式,還可以看到早已消失、只能在敦煌壁畫里看到的的唐式建築風格。獨樂寺的木結構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了。河北民間所說四大名勝:滄州獅子應州塔、正定菩薩趙州橋,其實這座薊州獨樂寺應該也算一大名勝。

這座山門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前面二間每邊有一座遼代的泥塑彩色金剛像。

後面二間則是清代的四大天王壁畫,看來這是山門和天王殿合二為一了。

山門後面就是寺內的最大建築觀音閣,沒有分成不同的院落。觀音閣從外面看好像是二層磚木結構樓閣,其實它是三層,下層和上層之間有一個暗層,從二排斗拱可以看出來。第三層有一圈平座欄杆。可以看到它的飛檐相當大,外面沒有檐廊,所以四個角有檐柱支撐,也叫撐檐桿。梁思成說這個觀音閣飛檐深遠。你看它一層的斗拱,多老大!上面是灰瓦單檐歇山頂。這個屋頂很有特點,它的正脊兩邊是龍吻,就是吞脊龍吻。按照遼或者唐代風格,這個龍尾應該向內彎,元代以後才逐漸向外彎。不排除這個屋頂有明代重修的可能。正脊的脊剎是一個重檐四角亭,很簡單,據說過去裡面有光發出來,不知真假。垂脊上不是通常的脊獸,而是一個小人兒騎著大鱷魚,人稱這種脊吻叫「懸崖勒馬」。戧脊最前面也不是仙人騎雞,而是坐著一個小人兒,可能是金剛。最特殊的是下層三個脊獸,上層卻是有四個。

上面的額匾」觀音之閣「據傳是李白手筆,如果此寺最早建於貞觀年間,那生活在開元、天寶年間的李白倒是來得及給它題字。李白傳世至今的唯一真跡是一幅行草《上陽台帖》,上面滿是收藏印,還有宋徽宗和清高宗的題跋。沒人見過李白的楷書,匾上」閣「字下面倒是有個」太白「落款,但還是莫辨真假。不過要是真的,那這塊匾保存下來可不容易,從唐至今肯定已經複印了好多遍了。不過,從李白年表上看,他出遊和逃難好像從來沒有走到這麼靠北的地方。專家認為這字倒是很有唐風,但是李白落款肯定是後人加上去的。現代中國古建研究奠基人朱桂辛認為這是李東陽的字,李東陽是明中期正德年間的內閣首輔,相當於宰相,他的書法也是相當有名的。下面那塊匾上寫著」具足圓成「,是清咸豐皇帝所書。具:具備,足:充足;圓:圓滿;成:達成。有了充足的能力就可以實現圓滿,有備無患的意思唄。

觀音閣有東西二座配殿,這是東配殿。

觀音閣裡面中間是一座高大的觀音彩繪泥塑立像,一直通到閣頂,頂上是斗八藻井。閣內牆邊有樓梯,可以上去各層瞻仰菩薩像,現在不讓上了。上去三層可以看到觀音頭上還塑有十個小觀音頭像,在下面只能隱隱約約看見一點,所以這叫十一面觀音像。觀音兩邊是兩座脅侍菩薩像,也是彩繪泥塑。這些都是遼代原塑。

看看觀音像服飾,不說彩繪,就那份細膩都讓人嘆為觀止。

再看看脅侍的米空,面色深重。

觀音閣三面牆上都有壁畫,據說清代重修的時候,這些壁畫被用灰泥蓋上了,唐山地震把有些灰泥震掉才露出下面的原壁畫。這些壁畫是明代的畫作,畫的有腦後帶光環的羅漢,羅漢腳下也有世俗人物,可以看到明代畫風和明代服飾。這讓我想起來在伊斯坦布爾看索菲亞大教堂,奧斯曼帝國滅了拜占庭之後把這座教堂改成了清真寺,也是用灰泥蓋住了原來的基督教繪畫,在上面重新做了馬賽克伊斯蘭壁畫。土耳其共和之後把這座教堂/清真寺改成了博物館,然後把伊斯蘭壁畫揭開了一部分露出基督教壁畫,這樣就可以看見歷史的演變和不同的壁畫風格。

看看觀音閣內部的木結構,斗拱也是非常雄碩。

觀音閣裡面的供桌等等都是現代製作,供桌旁邊卻居然有一口古缸,已經銹跡斑斑,然而還可以看見原來的字。沒有說明,不知是什麼來路,沒準兒是從其它地方出土的,考慮到本縣文管所就在本寺售票處里,很有可能是這樣。看那鏽蝕情況,本來以為是鑄鐵缸,敲了一下,聽聲音應該是青銅的。

觀音閣門外月台上倒是有一口新鑄的銅缸。

天津本地人貢獻的。

山門殿裡面沒有彌勒佛像,當然就不會有佛龕背後的韋馱。但是寺里不能沒有韋馱護法,觀音閣後面蓋了一所小房子,叫韋馱亭,韋馱住在裡面。

清朝有個乾隆皇帝,有一次,清明節他要去東陵給先人掃墓。內務府給他雇了車,他坐上車就從東直門出去往東走。雖然他那個車叫做龍輦,也甭管他天子幾駕,他那個車軲轆都是實心兒的金木銅鐵錫。古代沒有柏油馬路,那個實心兒軲轆馬車走在土路上它肯定顛屁股呀。顛來顛去好不容易顛倒薊州附近了,這老乾實在受不了了,就喊前面「停車,我要小解」。他下車一邊小解,一邊向四處張望,就看見了雄壯的獨樂寺屋頂。正好,他就押著眾人說進廟去看看,也可以順便把顛鬆了的筋骨再給焊上。乾隆皇帝發現這個獨樂寺真好,說以後再去掃墓就在這裡歇腳。回過頭來他就讓內務府在獨樂寺打掃兩間房子預備著下次住。寺里哪有乾淨房子,都是和尚睡過的。內務府就單獨給乾隆皇帝蓋了個院子,還把它起了個特高大上的名字叫行宮。

小院子很規整,簡簡單單的垂花門,裡面前院有一圈抄手游廊。游廊的牆上有很多碑刻,那是乾隆下晚兒掌燈之前練毛筆字臨摹的名家大帖,他還誰的都臨,王顏蔡黃都有。

三間正房是中間一個穿堂屋,兩邊一間客廳一間書房。

後院里有一塊敗別人家石,然後有一間帶衛生間的主卧和一間不帶衛生間的客卧,客人夜裡使馬桶。衛兵沒地兒睡覺,圍著牆根兒外蹲一宿。

乾隆大行以後,他的子孫給他掃墓的時候也都在這裡住過。等會兒,他的子孫給他掃墓是走這條道嗎?

乾隆行宮的界壁兒院子是一個寺中寺,叫做報恩院。

報恩院是明代建築,額匾上的字是咸豐皇帝當年掃墓路過在此稍息的時候題的。後面的正殿是三世佛殿,供著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殿前的二塊石碑都是天津人立的,紀念他們捐錢重新裝修報恩院。兩邊還有配殿,一邊是文殊殿,另一邊是普賢殿。

這個報恩院進門的前殿也做彌勒殿,是本寺另一處獨特的地方。中間是彌勒佛,兩邊不是天王金剛,而是四個瘋和尚:濟公、寒山、風波和普化,這一屋子都在笑,非常歡樂。

看完這些讓人唏噓的古建築,臨走再看一眼山門殿和觀音閣,獨樂寺里這二座大殿是在唐代基礎上的建築。雖然是唐代原作,但是遼代進行了大規模重建,所以即可以看到唐代風格,又可以看到遼代工藝,真是值得來一趟。

從售票處那裡的出口出來,向南走三百米,有一座白塔。我以為這座塔應該是獨樂寺的塔,結果它不是。

它是建於遼道宗清寧四年,也就是公元1058年,距今也有差不多一千年了。前面說遼代重修獨樂寺是統合二年,是遼道宗的爺爺遼聖宗耶律隆緒時期。那就是說這遼聖宗修了獨樂寺,然後他孫子給補了一座塔。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當地土豪們攢錢在塔前面建了一個白塔寺。

遼自太祖耶律阿保機公元916年稱帝建契丹國,契丹人一直在長城以北的大漠南北稱王稱霸,但也就是騎著馬兒跑來跑去地耀武揚威,並沒有機會真正侵入中原。但是到公園938年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之後,契丹人突然兵不血刃越過長城佔據了北方一大片漢地。他們從此看到了向南擴張的機會,遼太宗耶律德光抓住這個機會南下中原攻破開封,滅了後晉建立遼朝。但是契丹人顯然沒有做好佔據中原的準備,最後又退回北方,燕雲十六州的南部就成了後來的大宋和大遼的邊界,大概就在今天河北涿州保定之間。所以,建這座白塔的遼道宗清寧四年對應的北宋是宋仁宗趙楨的嘉祐三年,但是,這時的薊州已經是遼國穩定的後方了。

明代擴建的這座寺就是一座觀音殿。

這座白塔寺就一個院子,觀音殿就算是前後院的隔斷牆了。繞過觀音殿就是白塔。

以白塔的位置來看,它正在獨樂寺觀音閣之正南,若要是站在觀音閣的三層,順著佛像目光大約能夠看見這座白塔。當年梁思成曾經站在那座觀音閣上遠眺這座白塔,他認為這塔一定與那閣有某種聯繫,也可能遼代的建塔人就是這樣設計的。

從這座塔的建築形式可以看到遼塔的風格。它的下面是五尺高的八角基座,然後是一個磚雕的須彌座,須彌座上就是密檐三層樓閣式仿木磚雕塔身。塔身上面有一個覆缽,覆缽之上是十三天相輪和青銅塔剎。須彌座上的仿木斗拱和跳舞的遼民,八個角上還有一個小塔,覆缽上的雕刻裝飾,還有塔身門券上的花紋,門券兩側的雕花,這些磚雕都非常精美。塔身上每面刻著二列字,這是八句佛家偈語。

這座遼塔和我上次在涿州看見的二座遼塔風格迥異。那二座塔建於遼聖宗太平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031年,早於這座薊州白塔。那二座塔雖然也是磚塔,可是相當接近漢塔風格。而這座白塔,雖然下面塔身很像漢塔,上面覆缽以上可是藏塔風格,明顯的混合風味。涿州那個地方正在遼宋邊界上,而且又自古就是漢地,因此還基本保留了漢文化基因。而薊州因為更接近大漠,文化受胡人影響可能就更多一些。

看完白塔,回到獨樂寺停車場取了車,迎著夕陽走高速九十公里,一個小時以後我就坐在家裡寫帖子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zzz0401 的精彩文章:

TAG:zzz0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