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山國長城的開發是我市旅遊的新亮點

中山國長城的開發是我市旅遊的新亮點

中山國長城的開發是我市旅遊的新亮點

黃順榮

中共山西省委最近提出,山西旅遊戰略的三大支柱是黃河、太行山、長城。太行山脈以其險峻,為兩邊諸侯國的擴疆拓域、兼并重組的戰事憑添了天然屏障,為了加強防禦功能,順太行山脈走勢,修築了一條綿延數百公里的長城。太行山脈東側,在春秋時期有一個由白狄別族鮮虞建立的國家中山國,位於今河北定州西北。為了防禦趙國的進攻,中山於趙成侯元年(前374)開始修築長城。

中山長城大部分建在當時中山國的西北邊境,呈南北走向,以主幹城牆為主體,另在一些險要關口築城或築牆扼守,在城牆內側修築較大的城址為屯戍點,或在城牆附近駐兵防守,共同構成一道嚴密的防禦體系。其結構分為石砌和土石混砌兩種,牆基寬1至3米,城牆橫截面呈梯形,上寬下窄,當地有「土龍」、「龍脊」之稱。由於年代久遠,牆體坍塌現象十分嚴重。

《明史?地理志》等典籍中對陽泉市境內盂縣、平定縣中山長城有所表述。陽泉市位於太行山脈中段西麓,其境東以太行山分水嶺為界,分別與河北省平山、井陘二縣為鄰。盂縣元朝稱盂州,屬冀寧路。據《明史?地理志》載,「洪武二年(1369)降為縣。……東北有伏馬關,一名白馬關。又東有榆棗關。」平定縣,地處冀晉咽喉,三晉要衝,太行山上著名關隘:娘子關、故關皆在其縣轄境內。平定縣,明時為平定州。「東南有新固關守御千戶所。又東有故關,即井陘關也,洪武三年(1370)置故關巡檢司於此」。

由山西省靈丘縣牛幫口起順太行山南下的長城,經河北阜平縣長城嶺等地,由阜平縣與五台縣交界的海拔2281米的南坨山循太行山河北、山西兩省界分水嶺向南,經東峪口而入盂縣活川口境。由活川口向南經北下庄鄉,然後由仙人鄉出盂縣界而進入平定縣岔口鄉境。由此繼續向南至娘子關。過娘子關,經東回鎮向南出平定縣而入昔陽縣境。

在河北、山西兩省交界處,由捕東掌村向西南方向經三岔村,過炮樓嶺至上董寨村,有一條約12華里的石砌城牆,今已坍毀。此段城牆可能為保障葦澤關西部安全所築。葦澤關(後稱娘子關),位於平定縣城東北40公里處。是中山長城在太行山上的最重要關隘。葦澤關東為廣闊富繞的冀中平原,歷為京畿重地。

過葦澤關後,向南約12華里,有故關(舊關)遺址。據《大清一統志》載:「明正統二年修築關城,分兵防戍。正德九年(1514)設管官通判,嘉靖二十二年(1543)營新城,增設兵備副使,二十三年設參將。」 固關長城位於太行山西側的平定縣新關村,北起娘子關嘉峪溝,南至白灰村村口,全長20公里。固關長城是國內保留較完整的現存唯一可考石砌內長城。據考證,固關長城始建於公元前369年,比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修建的萬里長城還早155年。固關是明朝京西四大名關之一。

據《漢書?地理志》、《括地誌》和《讀史方輿紀要》等記載,「中山長城的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區,縱觀恆山,從太行山南下,經龍泉、倒馬、井陘、娘子關、固關以至於邢台黃澤關以南的明水嶺大嶺口,全長約五百多里。」作為北接龍泉關、倒馬關、南娘子關、固關長城的白石頭長城,系當時中山長城的一段。明代王士翹著的《西關志》載,白石頭庄的醉漢峪口為北京西部的重要關隘之一,為固關所轄。又據《山西長城文化》記載:「明代長城平定段分布在本縣與河北井陘交界的太行山中,大致為南北走向,現存長城有兩段,一段分布在縣域東北部岔口鄉,經大前、楊樹庄、白石頭庄,延伸至娘子關鎮賢溝村東北,長約12公里,牆體用毛石砌築,基寬約2米,頂寬約2米,殘高1至2米。」這一

段記述的就是途徑白石頭村東,牛車溝與胳拉條窪相連的太行山明代長城。

白灰村地處晉冀要衝、固關長城南終端處的獨特地理位置和歷史積澱,形成了厚重的軍事文化底蘊。在白灰村西北的車王溝現留存著較長一段長城遺址,村西海拔700多米的山頂至今保留著一個烽火台,台的四周建有圍牆,牆內建有一個用石板搭蓋的房子。像這種台、牆、房保存完整的烽火台是十分罕見的。多年來,由於疏於保護,雖然毀壞嚴重,但長城的雄偉風貌和巍峨壯觀依稀可見,亟待重視和保護,開發利用。

謝謝您的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漾泉 的精彩文章:

陽泉現代書壇點將錄——地微星矮腳虎王英 王瑞紅

TAG:文化漾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