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為什麼1斤要換算成16兩?它和這16顆星星完全無關!

古代為什麼1斤要換算成16兩?它和這16顆星星完全無關!

中國早在4000年前就使用了十進位作為日常生活中各種計量單位的換算,「屈指計數,逢十進一」,但是當我們翻開歷史的書頁,就會發現一件奇怪的事情,那就是中國古代的度量衡進位制,只有在秤的「斤」的進位上,採用了「十六進位」,成語「半斤八兩」正是由此引申而來。此時大家想必就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十六進位多麻煩呀,為什麼不和其他單位一樣採用十進位呢?那麼,這個簡單的問題,我們的古人真的沒有想到嗎?

那麼對此有些了解的朋友就會說了:中國古人將16兩為一斤,實際上包含著古人的先祖智慧,十六這個數的象徵意義,是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福祿壽三星組成的,如果有人使用秤時缺斤少兩,就會減福、減祿、減壽,這是道德的懲戒,反映了古人將星相學反映到秤桿之上的大智慧,那麼,這種說法真的有道理嗎?

很顯然,這種說法聽上去言之鑿鑿,並且也是一個極其善良的故事,但是它並沒有科學地解釋了十六進位的成因,因為如果要這樣解釋的話,那麼古人為何不在其他的度量衡上也參照星相學使用十六進位,卻唯獨要在秤桿的斤兩上做手腳呢?這確實有些說不通。

要想解開這個謎題,我們就得首先了解清楚古人究竟是如何製造一把秤的。大家知道,桿秤的原理是,如果我們在秤盤裡放上一個重物,利用滑動秤砣,可以在秤桿的末端得到另一個平衡點,在這個平衡點上,重物正好等於一斤,這時我們有了從定盤星到秤桿末端一斤點的一個長度單位,很自然,我們只要在秤桿上把這個長度折半,那重物的重量就是半斤了。

那麼如果採用十進位,半斤以下就要將刻度分為五等份,這要怎麼來分?將一條線段五等分,在只有尺規的時代,實際上是十分困難的。於是我們的先人以大無畏的勇氣放棄了看似簡單的十進位制,創造了秤的等份法則——對摺法。

那麼什麼是對摺法呢?簡而言之,就是制秤的匠人只要把用來打線的墨繩對摺四次,就可以把一個1斤的單位長度等分為十六份,把用這十六分之一長度稱量的重物命名為1兩,於是一個十六進位的秤就誕生了。十六進位大大地簡化了製作桿秤的難度,而且也促進了秤的標準化、普及化、平民化,使秤像尺、斗一樣,成為了中國普遍使用的度量衡工具之一。

財務會計學(第八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中國人民大學會計系列教材

¥33.4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送歷史個救生圈 的精彩文章:

乾隆說對出40字上聯就饒你不死,秀才說出下聯,立刻無罪釋放!
農民發現18斤西漢金獸,房子卻被村民擠塌,專家補償5千元獎金

TAG:送歷史個救生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