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方圻:凡事要「親臨病人」,診斷要「如履薄冰」

方圻:凡事要「親臨病人」,診斷要「如履薄冰」

方圻:凡事要「親臨病人」,診斷要「如履薄冰」

我國著名醫學家、醫學教育家、北京協和醫院名譽院長、原內科學系主任、主任醫師、一級教授方圻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8130949分去世,享年98歲。

方圻:凡事要「親臨病人」,診斷要「如履薄冰」

方圻教授

方圻祖籍安徽定遠,1920年出生在當時的北平。

在方圻的記憶里,弟弟總是因為一些小傷而渾身出血,後來才知道弟弟患的是血友病。每次弟弟出血,一家人無計可施,只能等著醫生上門。

還是孩子的方圻看著渾身是血的弟弟,在害怕失去弟弟的恐懼與期盼醫生快點上門的期待里度過了童年,正是這種恐懼與期待的交織讓方圻選擇了醫學。

1938年,18歲的方圻考入北平燕京大學醫學院醫預系,因為戰爭,1941年方圻轉入北平協和醫學院就讀,並先後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成都華西大學醫學院。

方圻:凡事要「親臨病人」,診斷要「如履薄冰」

早年方圻

1946年,26歲的方圻畢業並獲得醫學博士學位,被分配到天津中央醫院工作,1948年調入北京協和醫院。

方圻在北京協和醫院工作期間,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恩師——協和內科主任張孝騫。戰爭期間輾轉多地求學的方圻在嚴師的教導下,心無旁騖的投身臨床工作,練就了紮實的基本功,更以學識淵博、平易近人以及無人能及的認真態度著稱。

方圻從協和的張孝騫先生那裡繼承了了受用一輩子的座右銘:凡事要『親臨病人』,診斷要『如履薄冰』。」

方圻剛做住院醫生時,有不懂之處前去請教,張先生都要問他:「親自看過病人了嗎?對他的病史了解多少?」然後一點一點地對著病歷追問細節,直到方圻發現有哪些問題沒有注意到,有哪些檢查還得做為止。

談及老師張孝騫先生的嚴謹和認真,可用一個例子說明,曾有一位女病人。癥狀奇特,一患感冒就休克。

張孝騫對這位女病人有似曾相識之感。在和女病人談話時,張孝騫記起30多年因難產而接受治療。但那時的病歷也已蕩然無存,他下班以後,回家翻箱倒櫃,一本一本翻閱多年來門診或查房時總是隨身攜帶的記載病例的小本子,他突然想起來了——那次難產曾經有過大出血,這會引起腦垂體壞死,導致腦垂體機能減退,因此造成了甲狀腺、腎上腺等內分泌不足和應急反應的缺陷,在受到緊急感染時,就可能發生休克。

病人的陽性血清濁度試驗,正是甲狀腺機能減退、血脂質增加的結果。於是確診席漢氏綜合症。病人服用了甲狀腺片和腎上腺皮質激素等藥物作替代治療,病情很快好轉。

另一位下肢沉重,活動困難達三年之久的患者。醫生百般不得其解,結果張孝騫在病人右側腹股溝處發現了一個不大的腫物,而這個腫物此前沒有引起所有大夫的注意。

張孝騫仔細檢查了腫物的形狀、大小和硬度,對在場的大夫們說:「這大概就是病根!這個腫塊可能分泌某種激素類物質,導致鈣磷代謝異常。」後來病人切除了腫塊得到痊癒。病理診斷證實,腫物為一間葉瘤。這種罕見病全球只報道過7例。

張孝騫還曾訓斥一名高材生:「你不要自以為聰明或者把書本讀熟了,就會成為一個高明的醫生。嚴格說來,醫學是一門實踐性科學,輕視臨床的人,是不配當醫生的!」

方圻曾回憶他的老師張孝騫,「老師一生從未離開過病人,直至85歲高齡,還堅持1周2次門診、4次查房的慣例。病人的一切,在孝騫老師眼中永遠是第一位的。我在追隨他的40年臨床工作中,從來沒有見過他對診視病人表示過厭煩,巡診時即使遇到並不十分複雜的病例,也從未見他鬆懈或漫不經心。他曾不止一次地講:『許多醫生不願意多參加門診工作,把門診看成一種負擔,而不知在門診工作中,常可以見到你所沒有見到過的病人,遇見你所從未遇到過的問題,引發你的思考。即使一天下來,你沒有遇到什麼特殊的情況,但總可以加深自己的閱歷,因為沒有兩個病人是完全相同的,正如同沒有兩張絕對相同的面孔一樣。』」

方圻:凡事要「親臨病人」,診斷要「如履薄冰」

方圻(右)與張孝騫教授(中)等一起主持臨床教學

把協和的作風帶到阜外

1956年,對方圻來說非常重要。

這一年,方圻成為國家領導的保健醫生,並與協和內科心組的幾位教授調入剛剛成立的阜外醫院並擔任內科主任,與吳英愷一起參與到阜外醫院的創建工作。

當時方圻36歲,正是人生和職業生涯的黃金期,儘管協和醫院歷史更為悠久,為醫生提供了更好的職業環境,方圻依然對創建我國第一家心血管專科醫院興奮不已。

方圻將張孝騫啟發式的教育方式和嚴謹的工作作風帶到了阜外,內科大查房時,方圻要求管床醫生不能看病歷,對患者的情況要了如指掌,脫口而出。

在工作中一絲不苟,嚴厲的方圻對下級醫生卻是不吝教誨,言傳身教,循循善誘,得到了醫護人員和學生的尊重與愛戴。

黃宛被任命為北京協和醫院心內科組主任時,北京協和醫院只有一台1928年生產的陳舊心電圖機。心電圖機的核心部分—「導絲」還斷了,黃宛與方圻一起把它組裝了起來。之後方圻與黃宛教授一起開始了心電圖的應用和推廣,普及了我國心電圖機的應用。

心電圖機組裝好後,協和醫院在全國各大醫院招收學員,每期五六名,學時為 6 周左右。那時沒有多媒體之類教學設備或幻燈片等,黃宛和方圻拿著長達三尺多長的木製的「兩腳規」,在黑板上比畫,測量心電圖的各項數據給大家理解。

黃宛與方圻還在1956年在我國首先開展心臟導管檢查技術,並進行了先心病心血管病的研究工作,為以後的血液動力學監測奠定了基礎。陳灝珠也曾參加過黃宛和方圻兩位教授主持的「心臟導管觀摩班」。1959年,方圻調回了北京協和醫院。

方圻:凡事要「親臨病人」,診斷要「如履薄冰」

1957年,全國首屆心導管學習班合影(前排左起:翟樹職、邵孝鉄、翁心植、黃宛、方圻、傅世英、孫紋曾;二排左起:陳在嘉2、陳新3;三排左起:劉士珍1、趙易2、陳灝珠3、陳思聰7

始終關注高血壓防治

1978年,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會成立,方圻作為連續三界的副主任委員,大力推動了我國高血壓防治事業的發展,組織參與了我國高血壓防治的多次全國性普查工作。

1986年,時任中華醫學會第二屆學會常務委員的劉力生髮起組織高血壓聯盟。

在高血壓聯盟籌備發展期間,正是方圻擔任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學會的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副主任委員時期,他對高血壓聯盟的成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高血壓聯盟加入世界高血壓聯盟(WHL)做了很多推進工作。

在方圻的推動下,高血壓聯盟於1991年同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共同召開了高血壓、冠心病國際學術會議,同時舉辦了「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與臨床試驗最新進展講習班」,來自全國的362名醫生參加學習。此後,該類大會和學習班每年舉行一次,促進了我國心血管、高血壓防治工作的普及和進展。

由於方圻與阜外醫院的淵源,他也間接促成了高血壓聯盟與阜外醫院等合作組織參加的多項國內外高血壓、心血管病大型臨床研究課題。在高血壓聯盟參加的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展中國家心血管健康項目研究中,方圻也默默的做了大量工作。

從患者身上學到東西重要,還是全身心診治患者重要?

對於以性命相托的患者,方圻的感情也經歷過成長和轉變。早期的時候,方圻認為只要練好技術,把患者治療好最為重要。想法的轉變也許是長期積累,一個誘因導致的成長也許只在一瞬間。

一次方圻的一位同事曾因診療的患者都是常規疾病,沒有學到東西而長吁短嘆,方圻突然意識到,患者和醫生之間應該是什麼關係?從患者身上學到東西重要,還是全身心去診治患者重要?治療患者,是出於醫生的本分,也許還帶著同情與憐憫,把自己設定為拯救別人的角色,沒有從患者角度去思考問題。

方圻從此轉變自己的想法,選擇了全心全意的為每位患者服務,真正熱愛患者,完成了從一名普通醫生到大醫的轉變。

方圻:凡事要「親臨病人」,診斷要「如履薄冰」

方圻在射頻消融技術學習班上(前排左 1 陶壽淇、左 2 汪麗蕙、左 3 方圻、左 4 顧復生、左 5 吳寧;後排左 2 劉士珍、左 3 高潤霖)

方圻每天都要問自己,我態度上是否有欠缺的地方,還有什麼做的不夠。這麼多年來,無論是診療一方富甲還是勞苦大眾,方圻始終能不忘初心,一視同仁。

在方圻的手中,創造了無數的醫學奇蹟,1984年,原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艾剛陽心臟病發作暈倒,搶救過程中,方圻將幾度血壓為零,昏迷了60個小時的艾剛陽搶救過來。

1993年,《人民日報》社某副總編突發心臟劇痛,生命危在旦夕,方圻又將這位呼吸停止十分鐘的高齡患者搶救回來,創造了生命的奇蹟……

方圻:凡事要「親臨病人」,診斷要「如履薄冰」

1983年,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會委員合影(前排左5為方圻)

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方圻當國家領導人以及擔任醫院領導者期間,無論工作多麼繁忙,始終沒有離開臨床一線。他接診的每一位患者都得到了和國家領導人一樣水平的細緻診療。

方圻坐診時,診室裡面的總會放一把椅子,對於每一個進來的患者,方圻都會站起來恭敬的請他入座,細細的進行詢問診療。

無論貧窮富貴,在方圻心中,他們都是自己需要關懷和治癒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循環雜誌 的精彩文章:

盛京醫院學者稱,血小板體積還能預測急性心梗介入後死亡風險
美研究:急性肺栓塞患者常規進行經胸超聲心動圖檢查無益

TAG:中國循環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