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未來簡史》:失去自我,贏得全世界又如何?

《未來簡史》:失去自我,贏得全世界又如何?

《未來簡史》是以色列青年才俊、新銳歷史學家由瓦拉?赫拉利的又一力作。

這本書共400多頁,作者把人類社會的起源、進化,從頭到尾,娓娓道來,掰開了揉碎了,試圖預測人類未來的命運。雖然沒有什麼高深晦澀的專業知識,但是趣味性也不是太強,沒點耐心真的難以讀完。

時間不夠,沒有耐心,可以聽我用幾句話概括一下:

1、人類社會發展歷程:從原始人類開始,先是狩獵採集社會,當掌握馴養、種植技術以後,進入農牧社會,然後是工業社會。未來,即將進入智能時代。

2、人類社會本質特徵:之所以能夠走到今天,主要是人有智慧,除感受「客觀體驗」、「主觀體驗」,還能感受「其他人的感受」,因而能夠構建風俗、宗教、法律等「意義之網」,組建國家、軍隊、金錢等虛構力量,具有了猩猩、大象、螞蟻、蜜蜂所不能做到的大規模社會化合作能力。

3、精神體系指引人類:正因為多了這些感受能力,人類必須找到生存的意義和依據。最初是包括神、人、動物共存的多神論宗教,當動物可被馴化後,演變成只有人、神的一神論宗教體系。進入工業社會和科技時代,神的權威不再,開始強調「內心自我」,「個人意志」,這就是源於西方社會的「自由主義」,因為「內心自我」的多樣性和差異性,二戰前後又派生出以希特勒為代表的以種族滅絕為特徵的「進化主義」和以蘇聯為代表的以集體主義為特徵的社會主義。

4、未來何處安放靈魂:生命科學和正在發生的智能革命卻告訴我們,人的「內心自我」並不靠譜,也不準確。技術手段也可以改造人的「內心自我」。未來社會,人只是「萬物互聯網」的一個晶元而已,我們的使命就是傳輸數據給「萬物互聯網」,聽從「萬物互聯網」的數據指揮就是我們最佳的選擇。

以前是,只問初心,無問西東。

未來是,只問數據,無問西東。

預測人類社會的命運,有三種可能:整個人類社會沒有存在的必要;整個人類社會有用,但個人沒用;一部分精英有用,並進化成神人,其他人將成為「無用階級」。

總結:

讀後會讓人頓感虛幻,倍加迷茫!

真是:失去自我,贏得全世界又如何?

好在:未來是我們創造的,未來的魅力在於未知。探討未來,不管怎樣,還得回到當下,活好當下!

以下部分為書摘

第1章:人類的新命題

雖然政治家們見面時的話題仍是經濟危機和軍事衝突,但從整個人類歷史的宏觀角度來說,人類已經可以看向別處,開始尋找其他議題。到了21世紀,人類要問一個前所未有的問題:我們接下來要做什麼?我們應該把注意力和創造力投到什麼事情上?

戰爭為什麼正在消失?核武器的發明,逼迫強國找出和平的替代方案來解決衝突;全球經濟導向也已經由物質經濟轉向知識經濟。

研究歷史,並不能告訴我們應該如何選擇,但至少能給我們提供更多的選擇。

作者提出三大議題,預言人類會努力做到長生不老,幸福快樂和化身為神。但只要一接近達成這些目標,所造成的動蕩就有可能使我們偏離,走向完全不同的目的地。

第2章:人類世

與其他動物相比,人類早已化身為神。在這幾萬年間,人類已經成為全球生態變化唯一重要的因素。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現象。人類開始農耕畜牧之後,導致新一波的生物大滅絕,但更重要的是創造出另一種全新的生命形式:家畜。

作者探討了宗教的變遷。遠古時代的宗教時有靈論,進入農業社會後變成了有神論。在有靈論中,山川河流、飛禽走獸、天使魔鬼,和人神共同活躍在宗教舞台上,而變成有神論後,主角只剩下人神,動物們變成了無聲的角色。作者還描述了家畜的境遇。是的,家畜的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其野生近親的數量,如,全球剩餘的野狼約20萬隻,但家犬的數量足足超過4億。如果家畜有情感,會更幸福嗎?

作者為什麼探討這些?我想,這可能關係著未來人類的命運吧。人類創造了各種科技,人工智慧也會有重大突破,依前面的邏輯,未來人類將變成什麼角色?

第3章:人類的特質

作者為什麼關心這個問題呢?我想還是要推測人類未來的命運吧。

傳統的一神論宗教認為只有人擁有永恆的靈魂。確實,現代科學並沒有發現動物擁有靈魂,到同樣也沒有找到人擁有靈魂的證據。

不管是我們的主觀體驗,還是生命科學的證據,似乎都能判斷人是有意識的。但用同樣的人的主觀體驗,如寵物與主人的情感關係,以及對部分動物的實驗,證實動物大腦也顯示出了意識的腦波特徵。雖然目前的生物科學還沒解釋清楚。2012年神經生物學和認知科學的權威專家在劍橋大學發表《劍橋意識宣言》,「證據已充分顯示,負責產生意識的神經基礎物質非人類所獨有。非人類動物,包括……,均擁有這些」。紐西蘭議會甚至通過《動物福利法修正案》,響應科學界的轉向。

智力和工具,也不會讓人成為重要的生物。因為更直接面臨自然淘汰,兩萬年前的人的智力和製作工具的能力可能會超過一般現代人的水平。

人是有團結起來合作的能力。不同於蜜蜂、螞蟻的合作,因為它們的合作雖然複雜,但缺乏靈活性。大象、猩猩有社交能力,但合作以彼此認識為基礎。

行為經濟學最著名的「最後通碟博弈」,證實智人的行事是根據有溫度的社交邏輯。我們受情感控制,反映出遠古狩獵採集部落的社會機制。人類天生就是平等主義者。

那為什麼芸芸眾生甘於接受國王的統治,全副武裝的士兵們畏懼他們的將軍呢?所有大規模的人類合作,都是基於「想像的秩序」。

這種「想像的秩序」,不僅人類能感知「客觀的現實」、「主觀的現實」,還有人類特有的「互為主體的現實」,即感知「別人所感受的現實」,如貨幣功能的被認可,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法律等等。作者稱之為「意義之網」,人類特有,這張網,讓所有動物中只有人類能組織十字軍、革命和人權運動。

第4章:虛構的力量

與動物世界相比,除了感受客觀世界,內心的主觀體驗,人類世界還有金錢、神、國家個公司等虛構故事。

各種虛構力量推動了歷史。僅僅是「有價值的貝殼」,就促成了數百數千人的合作。神的出現,使人成了神的子民,千萬子民協作修建神廟、舉辦慶典、奉獻祭品,乃至興修水利。文字的出現,強化了虛構故事的力量,虛構力量又進一步推動人類合作。但如何評價這些虛構故事呢?取決於用什麼標準。作者並沒有明確的表態,作者的觀點是,「歷史絕不是單一的敘事,而是同時有著成千上百種不同的敘事」。

第5章:科學與宗教之爭

如果寫一本科學發展史,必然繞不過與宗教的鬥爭史。科技在每個領域節節勝利,但宗教並沒有被消滅,甚至依然強大,為什麼?

宗教是一種用來維護社會秩序、組織人類進行大規模合作的工具。宗教對世界提出一套完整的描述,並提供一份定義清晰且載明各項預訂目標的契約。如「上帝是存在的。如果你服從上帝,你就進天堂;如果你不服從上帝,你就進地獄。」這份契約寫得清清楚楚,才讓社會得以制定和形成各種共同的規範和價值觀,從而約束人類的行為。

宗教的話語方式類似於三段論,「倫理判斷、事實說明、具體指示」。科學並不判斷倫理,所以科學與宗教的衝突主要發生在「事實說明」。

理論上,宗教和科學都追求真理,也註定必有衝突。但事實上都不那麼在乎真理,因此兩者最終十分容易妥協、共存甚至合作。宗教最在乎的是秩序,目的是創造和維持社會結構;科學最在乎力量,如克服疾病、消除饑荒。因此作者認為近代史就是宗教與科學互相妥協達成協議的過程。

可以借用理查?迪威特的《世界觀》的思維模式。世界觀是一組拼圖,某個拼塊變化了,周邊的拼塊必須相應調整。宗教與科學,還有其他,構成了一幅拼圖。

第6章:與「現代」的契約

在現代社會之前,人類相信某些萬能的神或者永恆的自然規律,從而有了信仰。信仰讓人的生命有了意義,但同時也約束了人的行為,限制了人的力量。

災難頻繁發生,但並沒有什麼大神來拯救人類。慢慢的,人類不再將自己局限於任何預定的角色。人類從追求「意義」,轉向追求「力量」。只要找到合適的辦法,我們就可以為所欲為。科技進步和經濟增長是人類獲取「力量」的兩架馬車。

因為土地的局限、技術的落後,經濟長期停滯不前,人類對未來沒有預期,反過來又導致經濟停滯不前。直到產生了「信貸」這個奇蹟,才打破了這個惡性循環。從此生存之爭也不再是過去簡單的零和遊戲,從分一張靜態的大餅,變成了可以把餅做大。(這一點,類似於發展才是硬道理)

第7章:人文主義革命

經濟增長,伴隨著「上帝已死」,但社會並未崩潰。是什麼阻止了崩潰?

是人文主義,讓人類擺脫了生無依據、了無意義的困局。人文主義崇尚人性,期望由「人性」取代上帝的角色。人文主義的主要訓條:為無意義的世界創造意義。人類必須從自己的內在體驗找出意義,人類自己就是意義的本源,因此自由意志也是最高的權威。如果想知道任何道德問題的答案,我們需要面向自己內心的體驗,以最大的敏感性來觀察它。人文主義認為生命就是一種內在的漸進變化過程,靠著體驗,讓人從無知走向啟蒙。

人文主義有三個分支。正統派:自由主義,尊重每個人的獨特體驗;但個人體驗千差萬別,彼此難免衝突,因此又有社會主義:只有共同行動,才能改變制度,主張建立強有力的集體制度;進化主義:認為衝突能夠促成自然選擇、推動進步,最適者就該勝出。希特勒是進化人文主義的代表。

第8章:實驗室的定時炸彈

自由主義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由意志,但生命科學的證據並不支持此觀點。人的意識,是可以通過技術手段控制的。人的意識,分為「體驗自我」和「敘事自我」。同一件事,敘事自我與體驗自我的結論是不一樣的。科技手段可以改變人的體驗結論。自由主義堅持的所謂人的自由意志,面臨著科技進步的挑戰。「我們即將擁有各種超級設備、工具和制度,但這些設備、工具和制度並不允許個人自由意志的存在。民主、自由市場和人權這些概念,是否真能保存下來?」

第9章:大分離

人類命運有三種可能:1、未來社會人類已經沒有太多價值;2、人類整體有價值,但個人則無價值;3、某些獨特的人有價值,但這些人會是一個超人類的精英階層,而不是一般大眾。

過去認為,必須是具有意識的個體,才能執行需要高度智能的任務,但現在發現,智能是必要的,但意識可有可無。

無論是司機、醫生、股票交易員、律師,音樂創作,人工智慧都可以取代人類。

工業革命創造出龐大的無產階級,到了21世紀,我們可能看到的是一個全新而龐大的階級:這一群人沒有任何經濟、政治或藝術價值,對社會的繁榮、力量和榮耀也沒有任何貢獻。這個階層叫「無用階級」。

由於窮人的經濟價值和軍事價值不再存在,大眾時代即將過去。資源將向少數精英分子集中,升級後的上層階級與其他社會階層之間,身體和認知能力可能真正出現重大差距。

第10章:意識的海洋

人類的升級分化,講導致舊的自由主義崩潰,取而代之的是科技人文主義或者數據主義。

過去希特勒曾經希望用選擇性育種和種族滅絕來創造超級人類,以失敗而告終。未來科技人文主義則會以和平的、可接受的手段,通過基因工程、納米技術和腦機界面來達成這個目標。

但科技人文主義面臨兩難的命題:既然承認人的意志是神聖的,用科技手段改變人的意志,又還怎麼解釋呢?

第11章:數據主義

數據主義認為宇宙就是數據流,所有生物活動都是演算法。傳統政治結構無法迅速處理數據,而且在互聯網初期已經錯失了管控良機。這個數據處理系統,稱為「萬物互聯網」,只要這個任務完成,人類就功成身退,使命結束,人類只是創造萬物互聯的工具。

宗教認為世界是以神為中心,人文主義以人為中心,數據主義則以數據為中心。過去是「只問初心,無問西東」,未來可能是「只問數據,無問西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亞當書院 的精彩文章:

TAG:亞當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