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閩西客家人:盤旋在土樓上空的雄鷹

閩西客家人:盤旋在土樓上空的雄鷹

龍岩人認為龍岩就是閩西,三明人卻頗不以為然。其實閩西既不是龍岩的 ,也不是三明的 ,而是客家人的。

客家人從秦始皇時代開始,從北向南,至少經過六次大遷徙,人口遍布世界80多個國家與地區,國內19個省180多個縣市,終於形成了「凡有井水之處必有中國人,有中國人之處必有客家人」的局面。

但並不是所有南遷的中原人都叫客家人。客家人僅指其中遷到贛南、閩西、粵東,以及再從這些地方遷往他地的族群。而遷到閩西的這一部分,成為了客家人的重要一支。他們以寧化石壁為祖地、汀州府為首府,以長汀、連城、上杭、永定、武平、寧化、清流、明溪八縣為聚居地,為福建的開發建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客家人在福建的歷史,是一部輝煌的開發史,也是一部苦難的血淚史。

1

那個一臉帥氣的客家人

相較於東北、山東,福建的帥哥美女不算出名,但福建從來都不缺乏帥哥美女,比如打羽毛球的林丹,蹦床的何雯娜,還有著名文學評論家謝有順。仔細一打量,突然發現福建的帥哥美女,特別是帥哥,多是客家人。

如果再把眼光放大一點,會發現客家人里的許多名人長的都很帥。叱吒風雲的葉劍英是廣東梅州梅縣客家人,能歌善舞的哥哥張國榮父籍也是梅州梅縣客家人,著名大師陳寅恪是江西修水客家人,泰國總理英拉是梅州豐順客家人,彭於宴、鍾漢良、黎明等演藝明星都是客家人。

他們的相貌,基本符合「三庭五眼、四高三低」的美,有的還是360度無缺陷的。

客家人的相貌,有人專門做過調查分析,總體情況是:雙眼皮率低,但有內雙的;眼睛不算大不算長,鳳眼居多;鼻子山根高度中等,鼻樑直,鼻翼偏寬、豐隆;人中偏深,鼻孔不外露;耳垂圓;上唇位置中等,紅唇薄。

分子遺傳學研究證明,客家人最接近中原漢人的基因,他們的長相也最接近中原漢人。李輝、潘悟雲在《客家人起源的遺傳學分析》中指出,客家人基因結構中漢族結構佔80.2%,類畲族結構13%,類侗族結構6.8%。一句話,客家人是中原漢人融合了偏向於苗瑤語族群中的畲族。

所以,客家人的相貌,頗有「南人北相」的感覺。魯迅先生在文章《北人與南人》里說:「相書上有一條說,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貴。」說的是南人北相者,機靈而又能厚重,容易做成有益的事業。

以前我們反對以貌取人,現在許多人又講相由心生,這並不矛盾。反對以貌取人針對的的是年輕人,相由心聲說的是中年以後的人。正如居里夫人所說的:17歲時你不漂亮,可以怪罪於母親沒有遺傳好的容貌;但是30歲了依然不漂亮,就只能責怪自己,因為在那麼漫長的日子裡,你沒有往生命里注入新的東西。

客家人的帥氣,不僅在於年輕時的英俊挺拔,還在於成年後的厚重沉穩。

作家梅毅比較客觀地描述了太平天國領袖們的相貌,說天王「相貌端正」,忠王有「郭富城的相貌」。傳教士羅孝全描述洪秀全:「高大,體格強壯,五官端正,蓄有漂亮的經過很好修飾的黑鬍鬚,聲音悅人。」曾國藩幕僚趙烈文說石達開「天日之表,龍鳳之姿」。這些太平天國的領袖都是客家人,而此時他們都已是中年以後的人了。

從小就帥,長大後更帥,這樣的一個族群,優秀是大概率的。

葉劍英

林丹

2

那個一生好鬥的客家人

知乎網友honors top說客家人特別能戰鬥,他把客家人與中國近代史上的歷次戰爭都關連起來了。其實說他們能戰鬥還不如說他們愛造反,或者說喜歡革命。

1851年爆發於廣西金田的起義,是一次客家人的起義。太平天國運動的核心領袖洪秀全、楊秀清、馮雲山、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洪仁玕都是客家人。這些客家人從金田帶著二萬多廣西客家子弟,一路向北,又新吸收了數以十萬計的其他客家子弟,最終到達南京。

有人說「無湘不成軍」,湖南人打敗了客家人。其實經過天京變亂和石達開西征之後,大批客家子弟兵已經死於內鬥,曾國藩打敗的只是後來加入太平軍的非客家江南子弟兵。而且,後來桂系的李宗仁帶領著廣西客家子弟,又擊敗的湖南軍閥,甚至一直打到東北,逼降了張學良。

辛亥革命中,孫中山以及重要成員廖仲愷、胡漢民、鄧仲元、何貫中、鄒魯、溫靖侯等都是客家人。同盟會在海外運作時首先吸到的粉絲也是廣大客籍華人。1911年黃花崗壯烈犧牲的72烈士中,有24名客家籍人士。可以說,客家人對辛亥革命各個方面的工作都做出了巨大貢獻。

紅色革命年代,閩西成了全國蘇維埃的大本營,一共有24000多人犧牲了生命。其中閩西籍紅軍21000人參加長征,到達陝北時僅剩下3000餘人。幸運活下來的後來都成老革命,其中71位(2位上將、7位中將、62位少將)成為開國將軍,占福建省總數的86%。

我的一位同學在大學當輔導員,班上有一名閩西的女生,他看她的檔案,發現她爺爺的職務是中央委員。這很大程度上印證了閩西遍地老紅軍,村村皆革命的事實。

客家人就是這麼血性的族群。從中原南遷的那一刻起,他們的就不斷遭受著磨難,他們南遷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血淚史,一部不斷抗擊各種不公平待遇的歷史。他們從宋末抗元,明末抗清,收復台灣,再到清末抗日抗法,都如雄鷹一樣,勇敢地翱翔在遷居地的上空,用生命捍衛著客家人的榮譽。

張國榮

3

那個一向保守的客家人

客家人驍勇善戰,但卻又是一個保守、封閉的族群。這很大程度上與他們從中原南遷而來有關。因為到達粵、閩之時,肥沃的土地已經基本被當地的土著佔有,他們只能遷往一些閉塞山鄉,而且就算這樣,為了土地、水源和各種資源,土客之間還經常爆發械鬥,這就加深了他們處處小心冀冀,特立獨行地生活態度。

在民風上,秉持慎終追遠、不忘祖先的傳統,頑強地保留了當時中原人的文化。比如客家方言,目前全世界8000多萬客家人里,還有三四千萬人在講客家話。

在居住方式上,為了對付遷移途中強盜、土匪,以及不太歡迎他們的土著,客家人修建了土樓和圍龍屋。現在我們參觀這些帶有防禦工事性質的建築,其實是在重溫不同族群相互爭鬥、衝突的苦難史。

客家人以這些工事為中心,把整個家族整成了半軍事化的組織。族群里,女的沒有纏小腳,要負擔家務活和農活;男的則是半個戰士,擔負著守衛家族和女人的責任。

這種生存狀態決定了客家人與其他族群好相處,但內部又無法很好合作的狀態。所以客家人可以有曾憲梓、田家炳這樣的優秀商人,卻無法象莆田人、泉州人、潮汕人一樣愛拼敢贏,可以形成擰成一股繩、共同壟斷一個行業一個市場的力量。這也最終形成了客家人低調務實、和善怕事甚至因循守舊的性格了。

4

那個一世飄泊的客家人

從中原來到閩粵贛後,客家人並沒有停止飄泊的腳步。清朝初年,隨著湖廣填四川的大潮,一部分梅州和韶關的客家人又被迫遷入四川地區。後來又有更多的客家人由於土地不足、戰亂等原因,被迫遷徙南洋,開始了海外之旅。

飄泊,一直是客家人的生活常態。

其實,從古至今,客家人也一直不曾把眼前居住的地方當成真正的老家,他們始終認為自己只是「客居」南方,幻想著有朝一日還能重返故園,回到最初居住的黃河之畔。

這樣的期盼,不知道在客家人心中傳承了多少代。

直到如今,由於客家人多居住於封閉落後的山區,青壯多外出打工,他們每年都要在家鄉與工作地之間來回奔波。

「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蓮塘……」在月光下的土樓里,客家人何曾想到過,直到今天,飄泊的命運依然如故。

只是不管到哪裡,他們都依然記得黃河之畔那久遠的故事,他們都永遠是那盤旋在土樓上空的雄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下鄉de味道 的精彩文章:

TAG:下鄉de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