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太空救援》真英雄做的往往是平淡事

《太空救援》真英雄做的往往是平淡事

俄羅斯電影《太空救援》上映兩周多,票房只有區區的一千多萬,從市場的角度來說,基本是一顆流星划過,但是這部電影的內容和製作,仍然有可探討之處,尤其對國產電影來說,還是有一定借鑒意義。

太空事業並非想像的激情澎湃

太空事業中的很多事情,做的時候往往枯燥乏味,而這才是太空領域的常態。因此,太空題材影片以真實故事為背景的非常少,近年來說得上的,一個是湯姆·漢克斯主演的《阿波羅13號》,另一個就是這部俄羅斯的《太空救援》。

太空題材的影片,一直是科幻電影的主要題材之一。但是在眾多的隨意揮灑的軟科幻太空傳奇故事,如《星球大戰》《星際旅行》等之外,其實一直是有相當數量的硬科幻太空影片,尤其是比較近期的影片,如《登陸火星》等,基本都是以當代地球太空科技作為基礎的。

但是非科幻的純太空題材電影就比較少見了,其原因其實挺簡單的,就是真正的太空事業,其實沒有太空本身看起來那麼壯觀,太空探索事業,如果分解開來,其實跟其他的很多行業,如航海、航空等差不多,都是由科研、實驗、工業製造等組合而成,往往屬於「理工男」的世界,與文藝青年想像中的激情澎湃差距很大。

太空事業中的很多事情,說起來很了不起,但是做的時候往往枯燥乏味,需要堅忍不拔和精神專註。比如一直被世界公認和讚許的中國航天發射成功率,靠的是什麼呢?就是反覆的質量檢查,一遍不夠就來三遍,三遍不夠就來十遍(實際上的工作當然沒這麼隨意,航天質量保障是一個嚴密的體系,但是其重要的一點就是不厭其煩地檢查再檢查),物理概念上的東西,就是到你把所有該做的事情都做完,該有的結果就有了。我們這些外人說起航天來當然激動興奮,但是具體從事的工作人員,其辛苦和枯燥可想而知,就比如上面說的質量檢查,同樣一個內容,天天做,年年做,每次都要全神貫注,不能出一點兒差錯。這樣踏下心來做的事情,其實比情緒來了寫首歌要難多了。同樣的,這樣的事情放在藝術創作中,也比寫一個歌手創作歌曲的故事要難多了。

但是,這種顯得有些乏味的平淡,其實才是太空領域真正的常態。人類的太空事業從開始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但是所有的高科技手段仍然不能克服太空對人的最基本限制,載人航天最重要的是什麼?是讓人活著!航天員才是核心。在地球上最簡單的事情,呼吸、飲食甚至排泄,在太空里都是大問題,是排位最靠前的重要事項。生命維持系統,到今天為止,仍然是一個非常初級的產品,複雜而脆弱,比我們在科幻片里憧憬的那種怎麼都死不了人的大能還差得太遠。至於救生系統就更加不可控,所有的航天救生系統,都有大量的限制前提,發射、返回時候,軌道太高、太低,都有不同的無效。人類從開始探索太空到現在,已經有了二十多名宇航員死亡,導致的原因,往往是航天器的一個簡單部件損壞,而航天員們的任務,除了欣賞太空的壯麗之外,更多的像是一般的工程師,按部就班、平淡而艱苦。

因此,太空題材影片中,真正以真實故事為背景的影片非常少,近年來比較說得上的,一個是湯姆·漢克斯主演的《阿波羅13號》,另一個就是這部《太空救援》了。這兩部作品都是選取了太空航行中比較著名的事故和拯救過程,比起可以肆意揮灑的軟科幻,甚至比起未發生的硬科幻故事,這種准紀實性的影片,對於細節和科學原理的高度要求,是電影製作的大考驗,太科學不好看,可是不科學,那不就完蛋了?敢啃這個硬骨頭的,應該都是真愛太空的人。

故事情節符合中國人的情感線

從故事上來說,《太空救援》比《阿波羅13號》和另一個算不上科幻的虛構太空故事《地心引力》離真實更近,其故事本身不像同類美國電影那樣引人入勝,稍微顯得老實了一些。但這種老實也有其獨特的風味。

《太空救援》里,主人公的妻子說了一句這樣的話,大意是:不知道是什麼吸引你們拋妻棄子跑到那個孤寂的太空去。這句話同樣可以由非此類電影的影迷說出來。而對於太空影迷來說,只要有浩瀚的星河,就足夠了。

這就要說到《太空救援》的視覺效果。3D電影的引人之處,就是超強的視覺感受,而《太空救援》在這一點上,表現得非常好,其對3D效果的運用,造成了觀眾非常真實的代入感,影院的座位就像在太空城裡的瞭望台一樣,片中飛船的快速掠過和旋轉等,都可以產生很強的心理、生理反應,就景色壯美來說,也許比《地心引力》稍弱,但絕對差距不大。

從故事上來說,這部《太空救援》比《阿波羅13號》和另一個算不上科幻的虛構太空故事《地心引力》離真實更近,也許是過分考慮到了細節的還原,故事本身不像同類美國電影那樣引人入勝,稍微顯得老實了一些。但這種老實也有其獨特的風味。

《太空救援》的許多故事情節,是和關於飛船的科學知識綁在一起推進的,如果你搞不清液體在失重情況下的分布,就不太明白兩名宇航員清理整個空間站的滲水是多大的工作量,以及這些漂浮的水珠所帶來的危險;如果你搞不清真空條件下倉內外氣壓的差距,就不會明白飛船內著火的時候,艙外的宇航員為什麼一開始只能看著;最重要的情節,宇航員用鎚子砸掉了損壞的部件,除了那個低溫下金屬會脆弱的梗,你還得想到,在太空中,鎚子落下的時候,沒有重力可以藉助,你掄了多大的勁,砸上去就是多大的勁……這種影片和其他所有比較分眾的類型片一樣,喜歡的人看得津津有味,不喜歡的人完全莫名其妙。《太空救援》的票房超低,難道是太空影迷太少?

《太空救援》的故事情節,其實很符合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情感線,而這個一開始平淡的故事,越往後看,就越顯出其韻味來。這種平淡樸素、波瀾不驚,但是又內涵十足的講故事方式,很符合蘇聯太空事業發展的軌跡。對於中國電影來說,中國的航天事業也正方興未艾,幾十年來,也有著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如何能用既有中國特色又符合世界觀眾的普遍審美方式來講述,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中國的飛船已經不止一次出現在美國大片里了,什麼時候天宮、神舟、嫦娥們能在國產電影中唱主角呢?郁曉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晨報 的精彩文章:

家居大咖把脈2018家居市場
用真生活真情感吸引聽眾

TAG:北京晨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