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揭秘!人死後靈魂去了哪?

大揭秘!人死後靈魂去了哪?

大揭秘!人死後靈魂去了哪?

文/沛然

2005年6月,孫小鳳到撫順出差,火車上鋪的是唐山人也去東北,他們開始聊天。當聊到有關死亡的時候,這位唐山人告訴孫小鳳說死亡其實是很美好很舒服的,一點不可怕。於是他說起他有個妹妹,在唐山大地震中被倒塌的房屋壓在了底下,漸漸地她失去了知覺,處於瀕臨死亡的狀態,幸好被及時救出並搶救過來。事後,他的妹妹告訴他,她在感到死亡時的那一刻,覺得身體非常輕,非常舒適,心裡也非常愉快,她看到自己在一個周圍漆黑的隧道里,前面有一團亮光,那就是出口,於是她便向那亮光跑去,沿途兩邊還見到了已經死去的親人。當然,在沒有到達出口之前她又回來了。

死亡的恐懼來自於未知,我們一般在4歲左右就大概知道死亡的概念。但是對未知世界的恐懼往往隨時伴隨著好奇,當對死亡的恐懼大於對它的好奇的時候我們甚至開始避諱這個話題。有信奉宗教的朋友或許會說,他們對死亡並不恐懼,因為主告訴過他死後會前往另一個世界。信仰佛教的朋友會說,人死後會投胎轉世,六道輪迴。但是對於無神論者的普遍中國大陸朋友來說,死亡真的意味著結束嗎?所謂靈魂究竟存不存在?電視報紙上看到擁有前世記憶的人又是不是真的?

靈魂,從古至今決定前生今世的無形精髓

佛說靈魂是生命生滅周期中的一種型態,在死亡時便以另一種方式重生。

當今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人定義靈魂為居於人體或其他物質軀體內並對之起到主宰的作用是一種非物理學現象;亦可脫離這些軀體而獨立存在,也有認為靈魂是永恆不滅的。一個人肉體消失後,其靈魂是否存在,存有爭議。

從古至今,不少關於靈魂不死的傳說,上古刑天與山海經記載的精衛填海的傳說都在告訴人們靈魂是永生的。老子說:「死而不亡者壽「。

當然這些傳說和哲學家對生死的態度可能是為了傳達一種正能量,讓人們更重視眼下的生活,修鍊完美的人性。人性與生前的作為會變成一種被後世所敬仰的精神從而永存於世間。那麼科學界對靈魂又是怎樣一個態度,人死後是否真的會像宗教和哲學所說的「靈魂永生」呢?

目前,科學家提出一項不同尋常的理論,人類瀕死體驗發生於量子物質形成的靈魂離開神經系統並開始進入宇宙的時候。 最新研究揭曉了瀕死體驗之謎,人類死亡之後,他們的量子靈魂從身體中釋放,重返至宇宙之中

量子靈魂論:

量子、量子糾纏、量子通訊……這些辭彙越來越熱,主要原因也許是量子技術的科學實驗進展相關報道越來越多。量子是指,「任何粒子,記住是任何粒子,小到了一定尺度,就會展現出一些和經典力學不一樣的性質」。

簡單的來說,量子就如同一對雙胞胎兄弟,但是無論他們相隔多遠,他們總是會做同一個動作,有同樣的知覺甚至同樣的思想。科學家研究發現,粒子的運動同時兼具動量和位置的信息。但當我們測量時,動量和位置的信息卻是不能同時兼得的,你測量粒子的位置,那麼它的動量就不準了,反之亦然。

而量子糾纏系統中的兩個粒子(甲乙粒子) ,彼此分開後,即便相距多麼遙遠都會有心靈感應般的超距作用。測量甲粒子的行為同時會改變乙粒子的狀態 ,並且甲粒子還會出現量子坍縮的現象,其實只要有觀察都會伴有量子態的坍縮。

總結量子理論的這些現象,我們基本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物質同時具有兩面性(兩種狀態),你不去觀察,它會同時兼備這兩面性(兩種狀態),你一旦觀察它,它只會了解到一種狀態,而同時卻「抑制」了另一種狀態表現出來。

這種兩面性使得我們不得不聯想到人的意識

當你在吃橘子的時候,你首先會產生一種想吃橘子的念想,此時你的意識擁有兩面 :思維主體與思維對象。思維主體是你的念想,而思維對象就是橘子。隨後你會靈機一動想到,這個橘子酸不酸,可是你明明念想是想吃橘子,但是此時會產生一種新的念想就是「是否會酸」 為什麼會突然思考其他東西了? 為什麼意識可以隨機的改變思考對象?這個動力怎麼來的? 這這這 ......... 是不是有點量子理論中的隨機分布的感覺呢! 但是量子理論並沒有支持自由意志,因為有概率!念想不動,什麼都不會變,念想一動,就表現出了多彩的世界了(因為思考不同的事物,就有不同的感覺)!讀者可以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念想為什麼會動?」

我們的意識來源於大腦,大腦是物質,物質的構成就是基本粒子,而基本粒子具有量子力學的種種現象,而意識的特徵很符合量子世界的現象。不得不讓人聯想到量子力學和意識的關係!一對量子,無論多遠,都有一個自己的複製版,這種同樣的運動機制使人不得不把將靈魂與之聯想起來,如果人大腦中存儲著產生意念的物質,那麼人死之後這種物質可能會以另外一種形式生存,可能會去宇宙的另一邊。

《楞嚴經》講『性覺必明,妄為明覺,本覺明妙,覺明為咎』,是什麼意思呢?整個物質世界的產生,實際上在意識形成之初,宇宙本體本來是清凈本然的,一旦動了念頭想去看它了,這念頭就是一種測量,一下子就使這個『清凈本然』變成一種確定的狀態,這樣就生成為物質世界了。

關於前世記憶

在以色列與敘利亞交界處的戈蘭高地(Golan Heights),有個3歲小男孩,總是和父母提起他被斧頭砍死。他不但將村裡大人領

到埋葬前世屍骨之地——真的挖出一具遺骨,還帶他們挖出了作案兇器……

如果我們的靈魂是一種能量與一種物質,隨著人死亡後機體功能的消失,意識本身的功能也會有所減弱,這種能量以一種較弱的形勢遊離在空間中,當一個新生命誕生的時候,相同的能力產生了吸引使得產生意念於新生命的大腦產生了連接也就是所謂的轉生。

現實中記載了很多關於前世記憶的真實事件:例如《亂世佳人》的編劇 李(Lee)兩歲半時,開始談論自己的「另一個媽媽」。三歲半時,他開始情緒不好,因為他不能去他的「另一個家」,他需要回去工作。他會爭辯說,他的中間名叫科(Coe),他的生日是6月26日——實際是6月21日,他說他有個女兒叫詹妮弗(Jennifer)。他開始痴迷於好萊塢,說那是他住的地方。

人們願意相信,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會被發現與哲學以及宗教發生驚人的相似處,老子認為「道」是一種物質,它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元素;持唯心認識的,認為「道」是精神,這種虛寂的東西,卻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在客觀環境中「有生於無」的現象是存在的。

以下三種情況均可稱之為「有生於無」:

(1)時空的無限和有限

從整體看宇宙是無限的,空間廣闊無邊,時間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從具體事物看時空都是有限的。可以說有限生於無限。

(2)實體演變中的進化與形變

天體的形成,生物的出現和成長有著無形變有形,無生命變有生命等過程,可簡稱之為「有生於無」。

(3)能量的轉換

如,有聲生於無聲,有火生於無火,有電生於無電等,均可以用「有生於無」給以概括。

由上述可知:「有生於無」是客觀現象的反映,這樣的說法是成立的,這裡的「無」沒有「道」的涵義。所以不能根據「有生於無」得出「道」是萬物本原的結論。

基於哲學宗教與科學的結合,未來人們可能不再執著於爭論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是非,無神論者不再嘲笑與譏諷有神論者,人類的思維模式會從不同的維度思考,死亡可能會變成一種不足以恐懼的現象,意念可能會成為一種能力,永生不再是妄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沒有這鍋三十年明火煲仔飯的夜晚,最難將息
愛的比你深,痛的比你真——『賈』裝『璐』過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