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納粹德國空軍誕生的秘密 短時間克服重重困難組建的勁旅

納粹德國空軍誕生的秘密 短時間克服重重困難組建的勁旅

譯者註:本文原文發表在2014年6月份出版的美國《空軍》雜誌(AIR FORCE Magazine)上,原作者是《空軍》雜誌的特約編輯約翰?T.科雷爾(John T. Correll)。科雷爾曾擔任過18年的《空軍》雜誌主編。譯文所配圖片有改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人被解除了武裝。但是,他們仍然找到了重建其空中作戰力量的方法。」

德國總理阿道夫?希特勒(前排左)和空軍部長赫爾曼?戈林(前排右)正在視察在多貝里茨(Doeberitz)新成立的一個空軍中隊,照片攝於1935年。中隊飛行員早已在民間飛行俱樂部中接受了訓練

總體概述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加在德國武裝力量頭上的投降條款可謂是相當苛刻,對德意志帝國陸軍航空隊(Imperial German Air Service)而言尤為如此。1919年的《凡爾賽和約》規定了「德國陸軍兵力不得超過10萬人」的限制,同時將德國海軍的艦艇數量削減為36艘。

儘管如此,德意志帝國的空中力量卻被完全複員了,其裝備的飛機也全部被收繳,並被禁止擁有或獲得任何飛機。就連機庫也被拆了個乾淨。1922年,國際聯盟的檢查員確認德國的空中力量已被徹底解除武裝。遲至1932年底,德國總理海因里希?布呂寧(Heinrich Bruening)還在抱怨說,德國在空中仍然是不設防的。

按照凡爾賽和約被拆毀的德國戰鬥機

然而,讓所有人都感到驚愕不已的是,1935年3月,德國總理阿道夫?希特勒宣布德國正在重新武裝,並且他還透露說一支龐大的「帝國空軍」(Reichsluftwaffe)已經被建立起來了(這個新名字中的前半部分「Reichs」沒過多長時間就被去掉了)。

空軍部長赫爾曼?戈林向新聞媒體吹噓說,他的「帝國空軍」機群規模與不列顛島上的英國皇家空軍不相上下。事實並非如此,但這刺激了英國人。英國首相拉姆齊?麥克唐納(Ramsay MacDonald)稱,英國本土軍隊的空中力量將會建設得與德國人處在同一水平上。就在戈林發表這番講話的同時,400架飛機──包括轟炸機和戰鬥機──從位於柏林市中心的空軍部上空飛了過去。

納粹空軍在一戰後裝備的第一代戰鬥機——He 51

1935年初,納粹德國空軍下轄20個「staffeln」(德語,大致相當於英美空軍的中隊),共有11000名官兵和1800架飛機(包括370架轟炸機、250架戰鬥機和590架偵察機)。以上數字還在不斷增長。

1936至1939年間,納粹德國空軍捲入了西班牙內戰,當時他們打著「禿鷹軍團」這樣一層薄薄的幌子,而且他們駕駛的是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飛機,例如Bf 109戰鬥機和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到1939年,納粹德國空軍已經成為了「閃電戰」的先鋒,並以此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

「禿鷹軍團」的Bf 109E-3

很明顯,對德國的去武裝化和對德國空中力量的限制並沒有像國際聯盟所期望的那樣發揮作用。通過欺騙、逃避再加上德國企業的配合,德國人就在世界其他國家的眾目睽睽之下鋪就了一條再武裝的道路。德國在歐洲的對手們深感震驚,對此他們卻拿不出什麼真正有用的應對措施。

凡爾賽和約

1918年秋,在經歷了4年的戰爭之後,德國的軍事態勢已經變得沒有任何希望了。德皇威廉二世被迫流亡,一個臨時組建起來的議會政府要求停戰──停戰在當年的11月11日成為了現實。獲勝的協約國一方主宰了停戰協議的簽署過程,德國人對此不被允許有任何質疑。

停戰協議要求德國軍隊撤過萊茵河,同時協約國的領袖們在巴黎會晤以決定德國投降的細節。令人感到驚奇的是,德國人並沒有被立即解除武裝,這一切直到1920年才開始。在之前一年多的時間裡,德國人還在繼續生產和出口軍火及戰爭物資。在其主要的貿易夥伴中,就包括荷蘭和俄國。

巴黎和會是由「三巨頭」主導的──法國總理喬治?克列孟梭、英國首相戴維?勞合?喬治和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這三個人自行決定了合約中所要施加的條件。

《凡爾賽和約》的諸項決定是由「三巨頭」獨自作出的──英國首相戴維?勞合?喬治(左一)、法國總理喬治?克列孟梭(右二)和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右一),其餘那些參加了和會的協約國領袖只擁有非常微弱的話語權,例如照片中的義大利總理維托里奧?奧蘭多(左二)

共有27個國家派代表前往巴黎開會,但他們中的大多數僅僅是出席了為期一周的討論相關議題的「全體會議」,但無法做出決定。在1917年的革命之後,布爾什維克與德國人簽署了單獨的和平條約,於是俄國人得以從這場戰爭中抽身。因此,俄國人並沒有參加在巴黎召開的和平會議。

《凡爾賽和約》的簽署被視為巴黎和會的最終成果,同時,德國人也在1919年6月28日咬著牙在合約上籤了字。除其他事項外,德國人還被要求承認「德國及其盟國對戰爭中引起的所有損失和損害負責」,因為這是由「德國及其盟國的入侵行為所引起的」。

凡爾賽和約簽訂現場

這類「有罪條款」被硬加到了德國人的頭上,無論持何種立場的德國人都相信這一合約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公平的,他們認為這場戰爭是強加到他們頭上的。軍事領導層和強硬派醞釀了「德國沒有真正被打敗,軍隊是被議會制政府給出賣了」的謊言。大肆鼓吹這一謬論的人物包括埃里希?馮?魯登道夫將軍以及後來的阿道夫?希特勒。

協約國軍隊佔領了萊茵河以西的所有德國領土,還要加上萊茵河東岸的若干處橋頭堡。另外,在萊茵河東岸,一片「非軍事區」也被建立了起來──這片「非軍事區」縱深達30英里(約48千米),從荷蘭南部一直延伸到瑞士。

儘管如此,協約國在草擬條約時卻顯得漫不經心,給德國人套上的夾子並不像它們看上去的那麼緊:除了佔領萊茵蘭地區之外,便再無其他迫使德國人遵守條約的有效措施了,對德國領土也未進行大範圍的佔領。監督德國人解除軍備的協約國調查團規模很小,而且他們在權威性方面也頗為受限。德國人很容易就能逃避他們的監督。

就戰後歐洲事務的優先度而言,各協約國之間的分歧相當大。法國希望在軍事上儘可能地削弱德國並將這一態勢保持下去;英國人的興趣在於維持各列強之間的平衡,因此不希望法國變得太過於強勢;對美國──或者說對伍德羅?威爾遜而言,無論如何,最主要的議題則是創立國際聯盟(the League of Nations)。

國際聯盟旗幟

伍德羅?威爾遜的執著

在威爾遜的堅持下,《凡爾賽和約》中排名最靠前的條款──比後面的投降條款還要靠前的──是「國際聯盟盟約」(Covenant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凡爾賽和約》的第十部分(Article 10)用多少顯得有些尷尬的語言賦予了國際聯盟以關於何時和如何應對國際侵略的決定權。

威爾遜幾乎是勢單力孤地一個人在干這件事。他並沒有就在巴黎舉行的談判與國會進行商討,他也無視了其國務卿給予他的建議。他希望國會在沒有爭議的情況下批准通過《凡爾賽和約》。

同樣是在威爾遜的鼓動下,該和約的軍事條款部分附帶了一項全面的裁軍聲明:「為了啟動一項使所有的國家的軍備都受到限制的普遍的裁軍,德國承諾嚴格遵守以下的軍事、海軍和空軍條款。」

威爾遜加入這個驚人的段落是為了擺出這樣一副姿態,以便使條約更容易為德國人所遵從。儘管如此,這也反映了威爾遜著名的於1918年宣布的「十四點計劃」。其中,第四點計劃宣稱是為了「將國家軍備降至與國內安全相一致的最低點」,而且在這「十四點計劃」結束之後的結束語中這樣寫道:「我們並沒有嫉妒德國的偉大……我們不希望傷害她或者以任何方式阻遏她的合法影響力或權力……我們希望她會接受處在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一個位置──在這個我們現在正生活於其中的世界上,而不是一個征服和主宰的位置。」

威爾遜在與國會領袖討論條約之前就向新聞界披露了條約的規定,然而,令威爾遜感到驚訝的是,國會拒絕批准該條約。主要的反對原因是國際聯盟可以在不經過美國國會投票的情況下就動員美國部隊參戰。此外,威爾遜的傲慢風格也是國會拒絕批准的一大因素。

美國從協約國調查團中撤出了其成員,並且沒有進一步參與監督德國的解除軍備過程。然而,威爾遜在《凡爾賽和約》中所加入的理念和聲明將在德國宣布重新武裝的正當理由中佔據重要地位。

協約國被愚弄了

美國的離開使得監督條約執行的責任基本上落在了英國和法國的肩上。由於急於解決長期被忽視的國內問題,英法兩國在監督德國裁軍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很有限。協約國方面成立了三個「管制委員會」,其中包括1200名負責陸軍部隊的檢查員、450名負責空中力量的檢查員和200名負責海軍部隊的檢查員。「航空委員會」於1922年停止工作,因為它確信德國空中力量的解除武裝工作已經完成了。

負責地面力量的檢查員一方面本國政府對他們的支持不足,另一方面還受到了德國國內「阻礙主義」和拒絕合作情緒的束縛。對檢查員的人身攻擊所導致的後果也僅僅是犯有襲擊罪行的人道歉和罰款了事,除此之外再無更嚴重的處罰。更有甚者,當某座工廠被檢查員列入檢查計劃之後,駐柏林的日本海軍航空部隊武官居然提前向德國人透露了風聲!1925年,協約國完全放棄了檢查活動,並將監督是否違反《凡爾賽和約》的責任轉交給了軟弱無力的國際聯盟。1930年,協約國佔領軍從萊茵蘭地區撤出──這一舉動比計劃表規定的時間還要早。

正在眺望萊茵河的法軍士兵

德國在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擁有龐大的軍事預備役力量。這支龐大的預備役隊伍是這樣打造的:士兵們在完成了初步的訓練和服役後,便會被定期「轉入」到預備役部隊中,但他們仍然被列在用于軍事動員的基地中。為了阻止這一切再度發生,《凡爾賽和約》規定士兵和軍士的最低服役期為12年,而軍官的服役期限最低也不得少於25年。

魏瑪共和國時期德國國防軍(「國家安全部隊」)的總司令漢斯?馮?塞克特少將(Maj. Gen. Hans von Seeckt)發揮自身的優勢,對這一約束和「陸軍兵力不超過100000人」的限制進行了成功的運用。他裁掉了所有的兵員,只留下了素質最高的那部分──這些人後來成為了那支更龐大的武裝力量的骨幹。每當有機會來擴張軍隊時,每個人都會做好承擔更高一級的職務的準備。馮?塞克特將軍把他們稱為「部隊先驅」(德語「fuhrerheer」)或一支「由領導者組成的軍隊」(an「army of leaders」)。這支軍隊的訓練標準在世界上是最嚴格的。

在1920年簽署的部隊解散命令中,馮?塞克特發誓說:「我們絕不會放棄某一天再次看到飛行部隊涅槃的希望。」為此,不顧軍隊人事局的反對,他在他那支4000人的軍官團中保留了180名前德意志帝國軍隊的飛行軍官。他還向七個步兵師中的每一個都派遣了一名飛行軍官作為「特勤顧問」。

漢斯?馮?塞克特少將把限制轉化為了優勢,他利用人數上的限制剔除了除最優秀者之外的所有人,建立了一支強大的幹部隊伍,奠定了德軍未來擴大的基礎

由於和約中存在漏洞,因此德國並未被禁止在德國之外生產戰爭物資。克虜伯、亨克爾、容克、道尼爾以及其他一些公司很快便在國外(例如瑞典、芬蘭、荷蘭和蘇聯等)設立了工廠和分支機構。在德國國內,克虜伯也在生產「農用拖拉機」,實際上就是試驗性質的坦克。

1922年之後,德國被允許製造民用飛機,但在尺寸大小、速度和負載方面都有嚴格的限制。這些限制在1926年之後被撤銷了,原因是德國人援引協議的一項條款稱要對在該國運行的所有飛機施加相同的標準,以此來威脅要將該規則適用到英國和法國飛機的身上。德國人自己的航空公司──「漢莎航空公司」(Lufthansa)在1926年成立了,作為德國國防軍的一個全面合作夥伴,該公司得到了有效的運營。

漢莎航空公司的Ju 86客機,德國人借研製客機為借口大力發展轟炸機技術

陰影中的空中力量

1924年,德國在蘇聯境內的利佩茨克(Lipetsk)開設了一處秘密的航空基地,該地位於莫斯科東南約300英里(約480千米)處。被《凡爾賽和約》排除在外的俄國人對於他們以前在西方的盟友不再承擔義務,而且這些昔日的盟友現在正把俄國人當作敵人來看待。除此之外,蘇聯還需要德國提供的技術和資金援助。

五十架由德國陸軍通過一份阿根廷訂單而買下的荷蘭製造的「福克」D.XIII(Fokker D.XIII)戰鬥機被部署到了利佩茨克。德國飛行員通過位於柏林的郵箱接收他們的郵件,並通過沒有標記的集裝箱運送他們的補給品。最終,大約有150名戰鬥機飛行員在利佩茨克接受了訓練。德國人還在該基地測試了原型機,並進行了戰術實驗。這些活動一直持續到了1933年。

利佩茨克的福克D.XIII,機身上沒有任何國籍標誌

德國人還被允許製造和試飛滑翔機。1923年之後,飛行運動也得到了准許。德國國防軍迅速利用其秘密預算資助了最初成立的10個運動飛行學校,熱情的年輕德國人紛紛湧入了私人性質的准軍事飛行俱樂部中。1935年,當戈林將它們合併到由戈林自己擔任主管的「德國航空運動協會」(German Air Sports Association)中時,德國已經擁有了300個這樣的俱樂部,下轄30000名成員。

進行滑翔機訓練的德國青少年

滑翔機飛行從表面上來看是一項體育運動,但它「讓德國人在空氣動力學、結構設計和氣象學方面的思考更加敏銳」,歷史學家愛德華?L.霍莫茲(Edward L. Homze)這樣說道。威利?梅塞施密特就是通過製造滑翔機和模型滑翔機起家的,並逐步過渡到製造運動飛機。他那款著名的傑作Bf 109戰鬥機的一些關鍵參數就是在他之前研製的Bf 108運動和旅行飛機身上計算出來的。

設計師威利?梅塞施密特就是通過製造滑翔機、模型滑翔機和運動飛機起家的。他的傑作Bf 109戰鬥機上的一些關鍵細節都是在他之前的作品Bf 108「運動和旅行」飛機上計算出來的。上圖照片中所示的就是一架Bf 108「運動和旅行」飛機,這架飛機剛剛進行了機腹迫降,地點位於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照片攝於1941年

德國人的發展越來越大膽了。到1929年,全德國境內已經有八座飛機工廠在運轉,它們擁有龐大的客戶群體。例如,亨克爾公司就把它的水上飛機賣到了日本和美國。根據德國國防軍軍械辦公室(Reichswehr Ordnance office)所提供的特定規格,亨克爾、道尼爾和其他公司都研發出了轟炸機和戰鬥機的原型機,並在利佩茨克和一座遙遠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航空基地──梅克倫堡(Mecklenburg,位於德國北部)對其進行了測試。

到1932年,處在陰影之中的德國空中力量已經擁有了550名飛行員和228架飛機,其中36架可以被歸入「軍用飛機」的行列。此時德國的首款戰鬥機──He 51也在1932年問世了。這是一款開放式駕駛艙的雙翼飛機,且被人們認為是一款教練機,但它在西班牙內戰期間卻被有效地用來進行對地攻擊。

對重新武裝的要求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德軍總參謀長,78歲的陸軍元帥保羅?馮?興登堡(Field Marshal Paul von Hindenburg)在1925年當選為德意志魏瑪共和國的總統。興登堡指出了威爾遜的「十四點計劃」和《凡爾賽和約》中的全面裁軍條款,並抱怨說除德國以外再也沒有哪個國家進行過裁軍。

保羅?馮?興登堡

德國公眾不滿《凡爾賽和約》對他們的限制,他們支持德國正在進行的但卻非法的重新武裝。1929年,《凡爾賽和約》簽署十周年的紀念日被德國人視為國家的「哀悼日」,與之相伴的是德國人認為德國的戰爭罪行「不是真的」的抗議態度,以及結束對德國的懲罰的呼聲。

1930年9月,納粹黨魁阿道夫?希特勒預言他的政黨在未來三至四年內將會在投票中獲得多數席位,並宣稱到那時將撕毀《凡爾賽和約》。德國的新聞媒體說,德國是被伍德羅?威爾遜和他的「十四點計劃」誤導才簽署和約的。

德國總理海因里希?布呂寧(Heinrich Bruening)在1932年宣稱,解除德國的武裝已經導致了一種「不可能的情況」,即讓德國處於不設防的狀態。「大力加強國家的武裝力量」是有好處的,布呂寧這樣說道,「特別是在空中武裝力量方面」。

德國向法國發出了一份《軍備平等備忘錄》(Arms Equality Memorandum),並在備忘錄中稱:「德國也必須擁有通常不被禁止的所有類別的武器。」

隨著時間的推移,西方國家對德國的仇恨已經不那麼強烈了。人們普遍認為,這場戰爭是由於複雜的國際條件擠到一塊兒所引起的,任何國家都不應該被指責。德國希望擁有保衛自己的能力看上去似乎是合情合理的。

美國陸軍參謀長道格拉斯?A.麥克阿瑟將軍在1934年表達了他的觀點──並不是僅麥克阿瑟將軍一人持有這樣的觀點的──《凡爾賽和約》是一場「嚴重的不公」,而且德國人有權利重建他們的軍事力量。

打破僵局

1933年1月,希特勒被興登堡任命為德國總理後,德國的重新武裝活動駛入了快車道。希特勒提名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一位德國空戰英雄赫爾曼?戈林擔任「帝國航空委員」。作為一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取得過22次空戰勝利的飛行員,戈林曾獲得過「一級鐵十字勳章」(Iron Cross First Class)和普魯士王國的最高軍事勳章──「藍馬克斯勳章」(Blue Max)。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後幾個月里,戈林繼「紅男爵」曼弗雷德?馮?里希特霍芬之後擔任綽號「飛行馬戲團」的德國第1戰鬥機聯隊的指揮官。

一戰王牌飛行員赫爾曼?戈林

1935年3月,希特勒宣布德國正在用「足夠的有力裝備」重新武裝,而且「不僅要維護德意志帝國的完整,而且要作為普遍和平的共同保證者而贏得國際上的尊重和價值」。希特勒說,德國在1918年因為一個「單方面強加和執行」的條約而單方面地「在軍備上遭受了懲罰」。他還聲稱,德國人錯誤地信任了伍德羅?威爾遜的承諾。

原先的「德國國防軍」(Reichswehr)此時也被更名為「帝國國防軍」(Wehrmacht)。德國陸軍將擴充到36個師──約500000人──這將使得它成為世界上第四大的陸軍。

希特勒證實了德國空軍的存在,他還透露,作為一個獨立軍種的空軍將在地位上與德國陸軍和海軍平起平坐。他告訴英國來訪者說,納粹德國空軍已經在規模上與英國皇家空軍不相上下了,但他是把無武裝的教練機當作戰鬥機來計數的。納粹德國的宣傳部稱,德國空軍將在德國上空「鋪開一片鐵穹」,並將「遮天蔽日」。在1935年初,納粹德國空軍擁有約1800架現役飛機。納粹德國空軍正在成長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空軍,但它還未像納粹所宣傳得那樣強大。

一副描繪德國空軍和盟軍空軍軍力對比的漫畫

不久,戈林被擢升為帝國航空部長及德國空軍總司令。「納粹德國空軍之所以在誕生之初就備受喜愛,原因就在於它的『守護神』和第一任領導者赫爾曼?戈林是希特勒的左右手」,歷史學家威廉森?默里(Williamson Murray,譯者註:美國著名歷史學家,《締造戰略:統治者、國家與戰爭》一書的作者之一)這樣說道。

1932年,德國的飛機總產量只有區區36架,到了1937年,則飆升到了5606架。在這些產品中,包括諸多現代化的作戰飛機:He 111中型轟炸機設計於20世紀30年代初,它是被偽裝成一架客機而設計的;梅塞施密特Bf 109戰鬥機在1935年首飛時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戰鬥機;可怕的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也在1935年首次亮相。

漢莎公司裝載郵件的He 111

當德國人在1936年重新佔領萊茵蘭地區時──根據《凡爾賽和約》,萊茵蘭地區是非軍事化的,納粹德國空軍也派出了兩個中隊的He 51戰鬥機。這些戰鬥機從一個機場飛往另一個機場,在每個機場降落後都會改變機身上的標誌,以此來給人們製造數量龐大的印象。希特勒通過玩弄這種「德國擁有一支龐大和不屈不撓的空軍」的手法來恐嚇歐洲其他國家給予他他所想要的讓步。

爬上力量的巔峰

曾經數次參觀過納粹德國空軍基地的美國飛行員查爾斯?A.林德伯格(Charles A. Lindbergh)在1938年報告說:「毫無疑問,德國的空中力量現在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的都要強大。」在戰鬥經驗的深度方面,別的國家同樣無法與德國相匹敵。

1936年7月,希特勒向西班牙法西斯運動領袖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將軍伸出了軍事援手:二十架漢莎航空公司的Ju 52運輸機在進行了重新噴漆(旨在去掉機身上原有的標誌)之後從北非將佛朗哥將軍的軍隊空運到了西班牙內戰的第一線。然後,這些Ju 52運輸機被重新配置為轟炸機使用。

「禿鷹軍團」的Ju 52

德國人對西班牙內戰的介入程度很快便升級成了「禿鷹軍團」,這支部隊主要由來自納粹德國空軍的飛機、空勤人員和地勤人員組成。在接下來的三年里,約19000名德國軍事人員在西班牙執行了任務,他們輪換著進行了為期一年的服役生涯。他們穿著卡其布縫製而成的褐色軍服,上面點綴著西班牙的軍銜標誌──儘管沒有人會被這些小把戲所愚弄。

西班牙戰場是三款德軍飛機的「戰鬥首秀」:梅塞施密特Bf 109戰鬥機、He 111中型轟炸機和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這三款飛機在後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將扮演重要的角色。對納粹德國空軍而言,這只不過是一場大戰前的「排練」而已。

在西班牙作戰的Ju 87

截至1939年,納粹德國空軍已經擁有了約3500架飛機和20000名飛行人員。德國空軍的戰鬥機力量尤其強大,而其主要的缺點在於缺少遠程的重型轟炸機。

1939年5月28日,「禿鷹軍團」從西班牙回到了德國國內,並在6月6日通過在柏林舉辦的一場大規模的勝利遊行而受到了希特勒的檢閱。四個月後,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入侵波蘭,從而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這場入侵首次向世人昭示了「閃電戰」這種作戰理念,而在這場「閃電戰」中打先鋒的就是納粹德國空軍數個波次的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

正如1940年爆發的「不列顛之戰」和隨後在歐洲大陸上空所進行的一系列戰鬥所證明的那樣,納粹德國空軍那所謂「無敵」的戰鬥力被誇大了。儘管如此,它仍然是一支勁旅,一支在驚人的短時間和困難的情況下被打造出來的勁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空軍之翼 的精彩文章:

日本海自11艘戰艦同框秀肌肉 中國海軍何時能出類似照
這個小國還沒確定買F-35 美國就心急提前給其開綠燈

TAG:空軍之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