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大西北走出的青年畫家寒一仁

從大西北走出的青年畫家寒一仁

人為萬物之靈,靈則生慧,慧則生技,始有畫也。

畫法自然,自然是法度;畫面自然,自然是形態;表現自然,自然是題材。故要表現自然題材之形態自然,惟靠法度之自然。

無畫之前並無法,有法之後方有畫。一切法均為「有為」,一切有為之「為」皆落後於後天。而自然傍道,太極未叛即是先天,太極有叛即落後天,「有叛」、「無叛」決定「有為」、「無為」,而有為與無為決定境界。

畫法自然,乃繪畫最高追求,而自然之程度取決於筆、墨、水三者之使用,雖用筆但不見筆、用墨但不留根,盡量削弱「有為」,不留斧鑿痕,使作品接近「無為」。是故,寓「有為」於無為;「藏為」於無為;「亡為」於無為,為真訣。

「有為」當此「化境」,即是「畫境」,所謂「始於有為君未見」,誤認天地自然生。

寒一仁,原名王鵬。職業畫家,1981年出生於甘肅省張掖市。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先後進入中央美術學院、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周逢俊山水高研班進修,中國畫、美術學理論及水墨畫研究,碩士學位。

靜中參禪·畫里悟道

中國畫是能讓人靜下來的藝術之一,它追求至靜至遠,調和天人。其藝術觀念部分源自老子思想:「靜勝躁,寒勝熱,清凈以為天下正。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如今,寒一仁先生以「靜之以養浩然之氣」自勉,道法自然,在「靜」與「畫」間參禪悟道,恰合乎其《畫訣》中「人為萬物之靈,靈則生慧,慧則生技,始有畫也」之綱哉,這是一維境界追愬。

寒一仁先生早年在書畫家和耀文先生的指導下學習書畫,丁亥年從甘肅來金華古子城「安家落戶」。在朋友圈中,我對此「怪人」早有耳聞,其畫作早已在各場合見之,然始無緣相識其人。己丑年秋,「婺梅齋」畫廊梅先生約我喝茶,說有幾位書畫家將在畫廊舉行筆會,邀我前往品茶賞畫。在這次筆會上,我終結識了寒一仁先生。

他給我的初步印象是畫與人對不上號,或者說其畫其人似乎不相襯,那種北方人豪爽的形象和氣質在寒一仁先生身上得以充分體現,然而他的畫給我的第一印象則是那麼的細膩和淡雅,墨彩繪寫的風景物態,氣息清和、姿態俊朗、別有風味;畫中奇峰峻岭,林木蔥蘢、雲煙飄渺、流水潺潺。書生、書童、老者、漁人等,或靜觀山景、或煮茶對弈、或泛舟其上,其意境蒼茫而幽遠,其畫作與眼前這位「北方爺們」似乎有天壤之別,與其說寒一仁先生是位畫家,在我的初步印象中,他反而更像一位以畫而修行的道人。

但經與寒一仁先生的不斷交往,方知先生之才情高雅,詩詞功底深厚,其「靜氣」更是令我印象頗深。我數度光臨先生畫舍,其圖象空間與我想像吻合,畢竟逃脫不了讀書人的「散亂」,其書房內筆、墨、紙、硯、印石、刻刀、書畫等各類物件布滿了每個角落,連坐都有點困難,說有多亂就有多亂,毫無章法可言,真乃「屋堪容膝何妨小,事可修身莫等閑」。

然滿牆之山水畫作,或奇峰匯聚,或峭壁千仞,或拔地擎天,或崢嶸崔嵬,或青松在懸崖上爭奇,或怪石在奇峰上鬥豔,或煙雲在峰壑中瀰漫,或霞彩在岩壁上流光,或瀑布正蜿蜒而下,自然之美在此陋室之中匯聚,在方寸之間升華。

先師祖陸儼少先生有言:「畫家的十分時間,四分讀書,三分寫字,三分畫畫」。觀其作品落款,多以漢簡為主,其章法布局匠心獨運、錯落有致、隨意揮灑,與畫作的內容非常貼切,或詩或詞或聯,均為即興創作,文采斐然,畫外讀書之功躍於紙上。寒一仁先生賦予它們超凡脫俗的品質,塑造出它們威武雄壯的氣概,這是形意的一統。與其畫室又是那麼的協調,特別是那幅未命名、未落款的畫作,已能初窺它絢爛的夢幻意境,再細細觀看、慢慢品讀,先生介紹這是他的原創參賽作品,將取名為《夢之敦煌》。哦!眼前這幅詩一般的構圖、夢幻般的意境,巧妙而完美的色彩與筆墨處理,使我思索良多,久久駐足。假如我是大賽評委,我會投以高分,假如我是藝術收藏家,我會收入囊中……果然,這幅原創作品獲得了西北賽區一等獎和全國匯總優秀提名獎。至此,我始篤信,藝術是文化關照下的創作形態。

與寒一仁先生交往越久,越能從其言談中、作品中發現才情,此乃一股超脫其而立之年的非凡之氣。常言道:「畫為心聲」,其靜氣之涵養,蘊之於筆墨,溶之於意境,成之於鴻志。又靜觀其畫作,如《五泉賦》、《岱宗朝輝圖》、《論道圖》等,筆法嫻熟,起承轉合,虛實相生,氣象萬千;細品一隅,構圖精細,瀟洒別緻,古意悠然。正因心靜,則而筆正,筆正則大情懷也。

其山,帶仁者之風範;其水,漾靈動之氣韻。功在於中國傳統水墨畫之傳承,又師法大千世界之萬物入畫,參以釋家方外之「禪韻」,現其「自在」筆墨之中。故寒一仁先生之山水畫作,隨其心,隨其意,隨其境也。這一切又源於外師造化是也。

丙申年三月,著名的大型海選活動「華夏好丹青」精英班第一期開學典禮在北京寶隆藝園隆重舉行。此活動旨在發掘一批功底深厚、技藝精湛、潛心創作的實力型國畫家,招募進入由藝術界名家(以年齡為序):李寶林、杜大愷、程大利、霍春陽、苗再新、老圃、任惠中、陳仕彬組成的導師團隊,對入選精英班的國畫家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免費高端理論及創作實踐的教學培養。寒一仁先生經重重海選入圍,跟隨導師學習。此番回來,其胸境、理想、目標又更上一層樓,他有了辦個展、出專輯的想法,我也有了為其撰寫文章的衝動。在當代像他這樣的年齡,能取得如此大的藝術成就,實屬不易,更是為數不多,故願意做這筆墨耕耘之事也。

寒一仁先生居於鬧市地段,卻出奇地讓他尋得了一方靜謐之所,牆外就是保留最為完美的古城牆,靜靜的江水在此流淌……圈內戲稱此「寒氏之舍」為「寒舍」,倒也貼切。為何?倘進其一觀,便可發現這處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舊房子里,簡直就是一篇活脫脫的《陋室銘》,同時卻也讓隨處可見的畫作畫具,渲染出別具一格的「丹青草堂」,寒一仁先生對丹青「志趣」全身心投入的精神令人醒目,好一番「苦也哈哈,樂也哈哈」!「丹青大道,須艱難攀登,亦需徜徉思索,前為苦功後乃悟道,二者不可偏廢。」誠如尊師鄭竹三先生所言,「春華秋實,秋收冬藏,雖是自然之律,亦是藝術家之律。」艱難時極需勇氣與平常心,順境時亦需平常心與進取心,而後平常者不平常,不平常者平常也。顧坤伯如是,余任天如是,豐子愷如是,馬一浮如是,弘一大師亦如是。

作為一位青年藝術家,唯有在內心保持寧靜,才能真正體悟到丹青大道。寧靜才能致遠,平心才能靜氣。涵養靜氣的過程,就是追求一種平衡,營造一種和諧,積蓄一種底蘊,成就一種境界。藝道酬勤,一仁勤勉,永不滿足。每次與其交流、觀其畫作,都使我感到他在努力探索,不斷變化。探索便有潛力,變化便有生命。我深信,如此堅持下去,十年、二十年後,一個在繪畫藝術上會取得大成就的寒一仁,一定會讓我們矚目。我熱切地期待著!

感謝《中國美術報》首席評論家、師尊鄭竹三先生為本文修飾斧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覓食閣 的精彩文章:

TAG:覓食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