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可能是「慣出來」的,你得給他一個固定的節奏
拖延症可能是「慣出來」的,你得給他一個固定的節奏
有件事說出來可能很多父母都不相信,多數做事拖拖拉拉的孩子,都是被「慣出來」的,哪怕你真的打也打了,罵也罵了。
想想看,多數孩子在學校都能聽懂老師的指令,也都知道課間10分鐘可以自己玩兒,上課了就要馬上回到座位,聽老師講課。
這期間既沒有老師一直對孩子大吼:「快點回到座位,快點找出書本,別那麼磨磨蹭蹭的……」也沒有老師哄著學生,勸著學生:「聽話,好好回到座位,真棒,真乖……」。
因為孩子們已經接受了上課45分鐘,下課10分鐘的設定,他們是發自內心去服從的。哪怕上課偶爾有溜號走神,也絕對不會像在家裡一樣怎麼催都不動,一會喝水一會兒上廁所。
而當我們孩子回到家的時候,固定的作息往往就難以堅持。孩子應該什麼時間寫作業,先寫哪一個科目後寫哪一個科目,寫多久要休息一下,寫多久應該停下來去洗漱睡覺,在很多家庭中都是特別模糊的。這就給了孩子一個鑽空子的機會。
他不喜歡的事情,不喜歡的作業,他就一直拖延一直磨蹭,甚至父母催促的越凶,他越覺得他在用自己的方式,軟性對抗父母的強權。
要解決這個問題,千萬別寄希望於孩子的自制力、自控力或者「好心情」,一定要跟孩子一起制定一個合理的,可執行的規劃,讓孩子把這些固定要做的事情,形成一種習慣。
習慣了,就像是條件反射一樣,不需要反覆下決心,做工作,自覺自主的就去完成了。
- 02 -
合理的利用獎勵刺激,孩子會越來越積極
我的一個朋友家的孩子鋼琴彈得非常好,有次我問她,陪孩子練琴是不是挺辛苦的。她說「還好,這孩子實誠,給個套就往裡鑽」。
她在孩子的鋼琴旁邊,放了一個只「抽獎」盒子,盒子里有各種各樣的小紙條,上面有跟孩子一起商量的各種獎勵:
有物質上的,比如「一盒巧克力」「一袋酸奶」「假期去迪士尼」「新樂高玩具」「書店任意挑一本書」……
也有非物質上的:比如「休息半小時」「一集動畫片」「指定一位家庭成員跳扭屁股舞」「尊享捶背券」「擁抱5分鐘」「再抽一次」……
她甚至還寫了一堆兒子喜歡的卡通人物名稱,說是被困在盒子里了,兒子抽出來才算解救成功。
每次兒子練完琴,就有一次抽獎機會,兒子為了抽到心儀的獎券,練琴也變得有盼頭了。
其實獎勵孩子這件事,不同教育界人士之間有不少分歧,對於孩子的作用也因人而異。
但有一點不可否認,我們人類天生喜歡得到即時的獎勵,遊戲的簽到有獎和時不時的爆裝備,升級,都是在讓我們更有樂趣地玩下去。對於有些枯燥的項目,是可以試試獎勵的方式的。
只是要注意要獎勵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跟孩子討價還價,而且不要經常用物質獎勵,最好設置一些有樂趣的,能產生美好回憶的獎勵。
- 03 -
讓孩子從後果中學習,但別幸災樂禍
拖延,沒有積極性這件事,不僅是孩子會有,甚至我們大人有不少也經常拖到截止日期之前才行動。
在不影響孩子健康以及重大事情的情況下,不妨讓孩子自己為自己拖延的後果埋單一次。效果肯定要比我們天天嘮嘮叨叨,耳提面命要好一些。
曾親眼見過嫂子跟她家孩子為了刷牙的事情,母子之間拉鋸戰半個多小時。
嫂子先是問在看動畫片的小侄子「你現在想刷牙嗎?」
侄子說:「我不,我要看動畫片」
嫂子:「可是現在到睡覺時間了,你應該刷牙去」
侄子:「我才不管什麼呢……」
「你去不去,我數到3」
「我不去,就不去」
之後嫂子有點脾氣上來,強行把動畫片關了,吼著讓侄子刷牙去。侄子倔勁兒也上來,一副我就看你能把我怎麼樣的表情。
要不是我攔著,小傢伙很可能要挨揍。可是想想看這件事,如果嫂子不能接受孩子回答「不」,為什麼要問孩子想不想呢?
她可以跟孩子提出一個選擇「是現在刷牙,還是5分鐘以後再刷牙?」,說句「說到做到」就更好了。等時間到了,如果孩子還是拒絕,就和善的拉著孩子的手,直接帶到洗漱間。
即便依然被不想刷牙的孩子氣得要發火,也還是可以誠實的說自己的感受:「我很生氣,你不遵守我們的約定,或者你現在去刷牙,或者下次取消看動畫片的權利。」
這個後果是孩子自己選擇的,少刷一次牙沒有特別大的關係,但是要讓孩子知道,拖延是要付出代價的。同理,如果孩子起床、吃飯總是磨蹭,那就看著他上學遲到一次,如果孩子寫作業總是磨蹭,就看著他因為作業沒做完被老師批評一次。
威而不怒,不指責也不評價,就把它當成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一個結果。孩子們會從錯誤中學到更多的東西。
- 04 -
多問孩子「什麼」「如何」「怎樣」這些問題,幫孩子一起尋找解決辦法
孩子拖延的理由可以有很多很多種,並不能一概而論。
像有些孩子可能不是拖延,只是寫字或者反應比較慢;有些孩子拖延,是因為這件事做完,父母馬上就給安排另一件事,他覺得還不如慢慢悠悠的喘口氣呢;也有些孩子拖延是因為對即將要做的事情不擅長,擔心做不好;有些孩子拖拖拉拉不想上幼兒園,甚至要考慮到孩子在幼兒園是否被欺負了……
這些因素是我們主觀上難以去猜測全面的,所以要讓孩子不拖延,要特別注意詢問孩子們的真實想法,多問他:
「你是什麼感覺?」「做這件事和不做這件事,你覺得有什麼好處/壞處?」「你想讓爸爸媽媽怎樣幫助你?」「你覺得如何做,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慢慢引導孩子把心裡的想法說出來,我們才能給予孩子關鍵的幫助。
還是那句話,孩子們試圖逃避一些不確定的,枯燥的,可能會失敗的任務,是很正常的事情。單單是靠著孩子們自己的自制力是肯定難以克服的,我們與其罵他,跟著干著急,不如教會孩子如何去解決問題,超越自己。


※你必須要找到觸發抑鬱症的機關 你才能克服抑鬱
※孩子積食調理食譜推薦
TAG:冰晶霧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