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戲裡戲外的包公

戲裡戲外的包公

合肥包公園,去了多次。每去,皆有得。

很小,便知「包青天」,百姓俗稱「包黑子」。他,大高個兒,黑臉膛,寬額上印著一個清晰的月牙兒。包公的戲,出場即好看,忽閃著的兩隻帽翅,氣宇軒昂,好不威風。

母親是戲謎,京劇、豫劇、推劇等,樣樣愛看,且能唱。她一邊納鞋底,一邊哼唱:「包龍圖端坐大堂上……」有時,情緒上來,母親會放開嗓子,大吼一聲:「王朝馬漢,張龍趙虎!」我聽的帶勁,母親越發唱的帶勁,雖然我並不明白唱詞的真義。

包公園的風景,與其它景區截然不同。雖然包公祠、廉泉及各種栩栩如生的臘像,幽深、肅穆的包孝肅公墓園,只是記錄包公傳奇一生的直觀載體,卻給了我諸多啟發,使我一直徜徉在歷史與現實之間。

在村頭戲台上,電影銀幕上,越來越多地了解了包拯的軼聞故事。心田裡,逐漸孕育出公平、正義的種子。我最羨慕的,是具有生殺大權的三口銅鍘。在包公戲中,我最喜歡《鍘美案》《鍘包勉》《狸貓換太子》等,甚至做到了口熟能詳。隨著年齡增長和知識積累,才知陳世美原是戲劇家虛構的,包公根本沒鍘過那個背信棄義、拋妻棄子的「陳世美」;也沒哪個侄兒叫「包勉」;「狸貓換太子」之事,在宋史上是有的,但與包拯並非一個朝代。這種「移花接木」的創作,使我想起《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的情節,創作者為了使高大更高大,才做了「藝術上安排」,無可厚非。

對包公光輝形象的塑造,絕非文藝家一時「戲說」,而是人民群眾經過長期、集體創作形成的。既揭示出封建社會中不公平、不和諧的現象,也反映了老百姓的價值取向,寄託了人們對公平、正義和美好生活的嚮往。

真實的包拯,一樣令人敬仰。包公「護法打舅」、「彈劾國丈」、「怒擲端硯」的故事,廣為流傳,名揚千古。

包拯任廬州知府時,有個堂舅在地方上做個小官。此人是個無賴,常扛著包公的牌子干混賬事。他把自家的牛長年散放,任意踐踏百姓的莊稼,若有人家驅趕他家的牛,就要被毆打,人們敢怒不敢言。一次,有個農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到府上告狀。包拯立即吩咐衙役捉來堂舅。堂舅不僅不知錯,還大罵包拯六親不認。包拯黑臉一板,喝道:「國法無親!外甥有理打得舅。來人哪,拉下去先打二十大板!」隨後又進行了處理。包公執法如山、不殉私情的做法,倍受尊崇。

張國丈,名叫張堯佐,庸碌無能卻官居要職,經常到地方搜刮,向內庫借貸,導致浪費巨大、國庫空虛。包拯先後六次彈劾張堯佐,可想而知,需頂著多麼大的壓力、冒著多大的風險。最後,迫使宋仁宗削去岳父的宣徽南院使、景靈宮使二職。包公不畏權貴、仗義直言、忠心為國的氣魄,永遠值得後人學習。

包拯任端州知州,三年後離任。行至津渡,一個因貪贓枉法而受到包公處罰的官員送來一塊端硯。包公接過硯台說:「這端硯是端州父老的,還是將它還給端州吧。」隨即用力一擲,端硯在滔滔江水中濺起一束潔白的浪花。

念包公,對謚號「孝肅」二字印象深刻。孝,旌其孝順。包公進士及第後,朝廷授他大理評事,任建昌知縣。當時,包拯的父母年歲已大,因路途遙遠,不能隨兒子去建昌。包拯於是請辭,在家贍養年雙親。在做官與盡孝的矛盾時,包拯選擇了盡孝,在為官至上的封建社會是少見的。為盡孝,他在家呆了整整十年。與他一起中榜的人,不少都做了大官,包拯絲毫也不後悔。肅,即莊嚴、肅穆。正是對包公為官清正、剛正不阿,執法如山、不殉私情,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最好評價。

包公,已成公平正義的化身。戲裡戲外,不再重要。

包公有「廉詩」一首:「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無貽來者羞。」言為心聲,這也是他光明磊落一生的真實寫照。

註: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皖人春秋 的精彩文章:

TAG:皖人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