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金立出現債務危機引發的思考?

金立出現債務危機引發的思考?

當年的薛之謙和高磊鑫事件刷新了大家的世界觀,金立也藉此火了一把。而近來網上又被爆出金立的資金鏈危機,從而再次將這個老牌的廠商再次推向大家的眼前。

身處漩渦的金立董事長劉立榮日前回應了「資金鏈危機」傳聞,聲稱:「金立的生產和銷售逐漸已恢復正常。我不會跑路,債務一定會一步步償還。」

而金立的問題在於在市場萎靡的情況下仍舊銷售費用過高,高端、中端、低端一起鋪貨,導致資金鏈斷裂。從2016-2017年,金立的營銷費用投入達60多億元,近3年對外投資費用達30多億元,兩項費用合計近百億。雖然營銷費用上漲了,但是手機銷量卻沒有什麼長進。這不得不讓人深思,這種營銷方式真的對嗎?

在曾經的2G時代,金立、TCL、天語、CECT、小靈通是手機市場上的活躍品牌,金立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3G時代的「中華酷聯」(中興、華為、酷派、聯想)成為市場的主流,而4G時代的小米、魅族、OPPO、vivo成為了當下的代名詞。金立從2G時代的頂峰,到現在正慢慢被邊緣化。

雖然金立2002年9月就殺入了手機行業,是中國最早一批進入手機市場的老人。但是這種資歷卻不是幻想自己是最懂中國手機市場的廠商,銷量才是證明一切的根源。

2017年,工信部旗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2017年11月國內手機市場運行分析報告》指出,2017年11月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4325.1萬部,同比下降20.7%。

與此同時,大數據統計公司counterpoint給出了2017年國內手機出貨量的預期排行榜。

第一名:華為,國內出貨量達到9000萬部左右,市場份額增加到19%;

第二名:OPPO,國內出貨量達到8600萬部左右,市場份額為18%;

第三名:vivo,國內出貨量達到8100萬部左右,市場份額為17%;

第四名:小米,國內出貨量達到5500萬部,市場份額為12%;

第一陣營的四個巨頭出貨量相比上一年又有所上漲。這表明,手機市場馬太效應還在增強,第一陣營在不斷擠占其他廠商的生存空間,而金立根本排不到第一陣營當中。

存量競爭的環境下,大部分手機廠商只有兩條出路。一條是出海,另一條就是極致發揮營銷的作用,玩冠名、搞跨界、請代言。

小米是互聯網手機的鼻祖,從小米1開始,就開始以搶購的形式搞飢餓營銷。而OPPO和VIVO則是以不斷的請明星代言,各種跨界做廣告,把品牌效應做到了極致。

根據2017年主流廠商代言人梳理,小米和金立分別請了兩位明星,而OPPO和VIVO明星陣容加起來竟然有14個,可以說OPPO、VIVO的新品發布會都可以算得上是跨年晚會的陣容了。

這種瘋狂營銷模式的結果是作為一線品牌的小米、OPPO和VIVO的銷量蹭蹭地往上漲。而二線品牌的金立卻不免頹勢,讓人覺得唏噓不已。

在2017年手機市場整體下滑的基礎上,金立的產品在2017年開始回歸平淡。而銷售量的下滑,意味著公司的資金難以維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給上游供應商的貨款,自然也無法得到保證。

由於今年的「樂視事件」,賈躍亭欠了上市公司將近75億。從樂視1月24日復牌開始到現在已經有6個跌停板,昨日樂視公告業績預估虧損116億,而樂視欠上市公司的資金就高達75億元。這種前車之鑒使得供應商如「驚弓之鳥」般,只要聽到一點點關於二線品牌資金鏈出現問題的事情,就會蜂擁而至的索要欠款,生怕自己最後要不回來錢。

而目前對於金立是一個關鍵期。資金鏈危機使得上游公司未來不會給金立太多的授信,即便有部分公司願意,但是相對於手機成百上千的零件來說也是杯水車薪。所以金立更應該有的放矢,不要再去學一線廠商那種大而廣,反而應該去做一些小而美的產品。

結論:

大多數時期我們都會去模仿成功企業的發展模式,藉此希望自己的公司也可以跟別人一樣。這種情況在過去是成立的,因為那時候資源還比較匱乏,只要你做,市場就會接受。但是現在的狀況是市場已經接近飽和,我們需要的是深思別人的東西是不是真的適合我,我們真正的優勢在什麼地方,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適應這個市場。光靠一味的模仿不僅不能拯救企業的發展,甚至還會造成更加惡劣的後果。

曾經號稱「成功人士的標配」的金立,其實已經跌落神壇。至尊寶認為,在已經競爭不過一線品牌的情況下,就不要再去隨大溜,別人幹什麼就去幹什麼,應該去追求一些消費者喜歡的個性和小眾創新品,把有限的資源集中起來,做一些精品出來,這樣才能在這個殘酷複雜的手機市場上爭得自己的份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書錄2018第一個十分之一
數學遊戲一筆畫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