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一個字母騙了美國20年?戰鬥民族不止有酒量

一個字母騙了美國20年?戰鬥民族不止有酒量

我們在填寫各種表格時經常要寫自己的姓名,可見這是標記一個人的最基本信息。其實姓名也是一種文化和信息的載體。通過分析姓名,我們可以知道這個人的家族對他給予了什麼樣的期望,還可能從中知曉其出生地和出生時間等。而家族的期望又常常能反映出特定的時代背景。其實不僅是給人起名字有這麼多學問和講究,武器裝備的命名同樣暗含個人的奮鬥與歷史的進程。

本文系「武器的姓名」系列第一季第一篇。從今天起,筆者將陸續刊文講述武器名字的由來及其背後的故事。需要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姓名」並非大家常掛在嘴上的各種武器綽號,而是特指武器的型號。

熟知蘇俄裝備的朋友都知道,蘇俄武器型號中的字母后綴M代表改進型。比如Su-27SM就是Su-27S的改進型。但俄國人也有不老實的時候,多次在字母M上做文字遊戲。今天我們先講一講R-36與R-36M的故事。

上世紀70年代,美蘇陸續簽訂了多項限制戰略武器過度競爭的軍控協議,對反導系統和戰略導彈發展都做出了限制。在陸基洲際導彈方面,雙方「約法三章」:1.1972年7月以後不再新建陸基導彈發射井;2.不把輕型洲際導彈或1964年以前投入使用的重型洲際導彈發射井改造為1964年以後部署的重型洲際導彈的發射井;3.不研製、試驗和部署比現役重型洲際導彈更重、投擲能力更強的新型洲際導彈。

1974年美蘇簽訂SALT I條約

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一個雙贏的君子協定。善良的人們啊,你們只要稍微了解一下當時美蘇洲際導彈的具體構成就會發現美帝國主義有多壞。截至70年代初,美國陸基洲際導彈已全部換成使用固體推進劑的「民兵」導彈。其中既有單彈頭的「民兵」II,也有可投擲三枚分導式多彈頭的「民兵」III。這些導彈以10個發射井一組分布在水草豐美、麥浪滾滾的中部大平原,日夜守衛著自二戰以後的經濟建設成果。

井裡的「民兵」III

我們再看看蘇聯這邊,南方設計局等單位雖然也一直在摸索固體彈道導彈技術並造出一些型號,有的還進行過飛行試驗。但距離實戰部署尚有一段距離。60年代開始部署的R-36是蘇聯第三代重型液體洲際導彈,成功發展出多種亞型。其中既有部分軌道轟炸系統F-36ORB,也有集束式多彈頭型號R-36P。此外,蘇聯還部署了數百枚UR-100輕型液體洲際導彈。這一重一輕兩種液體洲際導彈成為當時蘇聯發起首輪核打擊的中堅力量。

R-36P發射,可見兩側排除的尾焰

大家很容易就能看出美蘇兩國洲際導彈的最大區別在於推進劑類型——美國固體,蘇聯液體。但那些軍控協定並未根據推進劑類型細分出不同的條款,而是簡單地以發射質量為劃分導彈類別並加以限制。「民兵」系列導彈的發射質量只有30噸左右,顯然屬於輕型洲際導彈之列;而重達200噸左右的R-36則是標準的重型導彈。顯而易見,「約法三章」對美國沒有什麼約束效力,還為其日後研製MX這樣的重型固體洲際導彈留了後門;而蘇聯研製新一代重型液體洲際導彈的路卻被徹底堵死。蘇聯導彈工程師們必須放棄液體導彈領域的優勢,轉向美國人佔優勢的固體導彈領域奮起直追。美國則可以利用技術差距在一段時間內保持對蘇裝備優勢。

但蘇聯人不是獃子。你有千條妙計,我有一定之規。在蘇共高層的授意下,南方設計局並沒有另起爐灶搞固體導彈,而是利用60年代以來的最新技術搞出一款名為R-36M的液體洲際導彈,這就是後來廣為人知的「撒旦」。美國軍控專家可要看清楚,字母M顯示這是光明真大的改進而非全新研製,並沒有違背「約法三章」喲。但實際上,R-36M與R-36的區別遠非一個字母所能涵蓋。

首先,姿控方式不同。R-36的一、二級均裝有四個遊動發動機控制火箭姿態,一子級主發動機RD-251和二子級主發動機RD-0229是固定不動的;R-36M的一子級則捨棄遊動發動機,主發動機RD-264具有擺動能力,不但控制力矩更大還降低推力損失。

R-36一子級尾部特寫:兩側凸起下方即為遊動發動機噴管

其次,投擲能力更強。這體現在投擲質量和投擲方式兩方面。R-36M在不改變導彈直徑的前提下延長了推進劑貯箱長度,可以加註更多的推進劑。RD-264的地面推力是RD-251的1.3倍。導彈的射程和投擲質量因此增加。R-36M的最後一個子型號R-36M2採用了分導式多彈頭技術,可一次性向多個目標投擲至少10枚子彈頭。這樣就可以用更少的導彈控制多處目標,顯著降低部署成本。為避免美國通過技術手段查出違約,R-36M2隻進行過低於實際投擲質量的飛行試驗。

如今我們只能從這壯觀的衛星搭載能力推算R-36M的真實投擲質量

最後,發射模式大變樣。R-36採用的是熱發射模式,在發射井裡點火直接飛走。R-36M則採用冷發射或者彈射。在發射井底部裝一個燃氣發生器,啟動後產生大量高溫高壓燃氣將導彈推出發射井,導彈在半空點火飛走。這倒並非冷發射有啥優勢,而是因為R-36M長度增加,新建發射井或改變R-36發射井外部結構都會被美國的偵察衛星拍到,從而構成違約。於是南方設計局就將發射井底部的導流錐拆除換成燃氣發生器。在不改變發射井外部尺寸的前提下延長了內井筒長度,以便容納新導彈。

左側就是彈射器產生的燃氣

以上只是R-36M一些較為顯著的分系統變化,軟體方面的變化程度有多大外界根本無法知曉。這完全是一款全面超越R-36的新型號,蘇聯人「謙虛」的稱其為R-36的改進型只是為了糊弄美國人。蘇聯解體後,美國軍控專家在烏克蘭首次見到R-36M真身,大呼蘇聯人大大滴狡猾。

本文系軍事自媒體「米格空天防務」在騰訊新聞和天天快報原創發布,未經授權轉載改編,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米格空天防務 的精彩文章:

32年前七位戰士殞命藍天,小小橡膠圈打敗美國航天!

TAG:米格空天防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