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漢時期,到底丞相與相國,誰的聲望更大
秦漢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不過期間也有變化。西漢成帝時,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與大司馬、丞相為三公;哀帝時,以大司馬、大司空、大司徒為三公;東漢光武帝以太尉、司馬、司空為三公。這些改變,自然不僅僅是名稱上的變換,主要反映了當時政局的變化以及加強皇權的需要。
黃霸
漢代的官署稱府。中央機構有三府,即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府,是中央政權的決策機構,主要職責是上承皇帝旨意並以皇帝的名義向全國發號施令。三府的長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對皇帝來說這三府只是幕僚性質,就相當於現在的秘書長、參謀長之類的,然而對於相對的下屬機關而言,他們又僅次於皇帝的政、軍、監察首長。三府和三公,是朝廷最重要的機構和官員。這就構成了行政、軍事、監察三足鼎立的局面,同時構成了秦漢官制的鐵三角。
皇帝
首先我們具體說一說丞相這一為後世所繼承的官職。
丞相的丞是承受的意思,而相有輔助的含義。在《漢書·百官公卿表》中記載: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承天子,助理萬機。丞相歷來被認為是百官之長,是皇帝之下權力最大。職責最重的官員,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漢宣帝
丞相在戰國就是官職,最初由秦武王設置。在此之前,一般都是稱呼相。而秦朝的丞相,有左右兩名,也就是正相和副相。秦朝以左為上,所以左相為正相。秦朝的丞相與其他各國的最大不同是,其他各國的丞相基本上是由本國貴族擔任,而秦國的丞相則全部是外地人。同時,秦國丞相最重要的歷史意義在於丞相制度廢除了「世卿世祿制」,是對宗法血緣制度的一種否定。然而,丞相儘管權力很大,但是他也是皇帝的手下,不管權力多麼大,皇帝也可以根據需要隨時將丞相免掉。就像當初的呂不韋,雖然是一代權相,被尊為「仲父」,秦始皇一聲令下,還是將他徹底搬倒了。
公主
漢承秦制,區別在於以右為尊,則右為正相。不過,漢代許多情況下,只設丞相一員,當然也無所謂左右了。
丞相尊稱相國,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非正式的,對於輔佐國君的最高行政長官都是可以稱相國的,例如,楚國的令尹。另一種情況是正式任命的,就像呂不韋開始為丞相,嬴政即位後,尊稱呂為相國,號稱「仲父」。當初西漢蕭何設計協助呂后殺死韓信,去掉劉邦的心腹之患後,劉邦拜蕭何為相國,封五千戶。相國與丞相雖然職務一樣,但相國地位更尊重。相國一開始稱相邦,漢人為避漢高祖劉邦的諱,才改稱相國。


※他,歐洲中世紀的曹操,帝國真正的統治者,卻一生沒有稱帝,為兒子建立新王朝打下基礎
※歷史上只有這幾位詞人,才能把浣溪沙這一詞牌名,運用的淋漓盡致,盡情享受
TAG:歷史四點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