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華人怎樣在海外建國?

華人怎樣在海外建國?

作者:小蔡

1777年,正當英國東印度公司於印度急速擴張之際,一家華人成立的貿易公司在東南亞的婆羅洲島上建立起了一個小國家。

這家公司叫做蘭芳公司,而它所成立的國家叫做蘭芳共和國——亞洲第一個共和國。

婆羅洲的位置,圈內大致為蘭芳共和國的範圍

那麼問題來了,華人為什麼要在海外建國呢?

為謀生計,華人遠下南洋

華人在東南亞活動的歷史最遠可以追溯到宋未元初時期。

由於生計問題,廣東、福建的不少沿海居民都遠渡重洋,到東南亞地區經商、打工。久而久之,東南亞各地就出現一個又一個華人社區。當地的邦國領主為與中國開展商貿關係,對當地的華人份外優待,不少華人因而致富。

到了元未明初,華人已經在南洋擁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力。

東南亞與南海周邊地區,圖下方的加里曼丹島即婆羅洲島

對於當時華南沿海居民來說,有一個在南洋謀生的親戚絕不稀奇。其中中最著名的例子是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期間,在馬六甲一帶剿滅的海賊首領陳祖義。陳祖義是海盜首領,是一位華人,當時他的實力甚至比東南亞地區的邦國還要強,是名副其實的土皇帝。

儘管當時華人在東南亞已經相當活躍,但總體數量並不多。直到清中葉時期,才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鄭和

清朝人口暴增,批量湧入南洋

清朝自康熙帝收復台灣之後,政治及社會局勢安定,尤其是沿海地區更進入了和平發展時期。康熙帝為了穩定民心,承諾「永不加賦」,其後的雍正、乾隆也能基本保持社會的穩定發展。

與此同時,玉米、土豆等農作物傳入中國,因低成本、產量高被中國農民廣泛種植,清中葉時期農作物產量大幅提高,解決了糧食短缺的問題。

社會安定和糧食充足的條件下,清朝人口急劇上升。以廣東為例,雍正初年的人口只有3百多萬,到了乾隆37七年(1772年) 上升到7百多萬,再到嘉慶十七年(1812年)更超過了2千萬。

乾隆帝

人口暴漲的後果也隨之出現,土地資源分配不均、勞動力供多於求是當時普遍的社會問題。村落與村落之間因爭奪資源而發生的械鬥和衝突在當時層出不窮。

因此,大批華南沿海居民遠走他鄉,到南洋打工謀生,又或者投靠當地親戚。當中有不少是因械鬥失敗的客家人,也有些在家鄉混不下去的福建人和潮州人。

剛好在這時,婆羅洲的蘇丹國正打算大量開採當地的金礦和錫礦。大批貧窮的華人就被南洋的機遇吸引過去了,為海外建國提供了人口條件。

客家村落

華人經濟和軍事實力壯大

隨著大量華工來到東南亞,不少華工公司、團體也相應出現。這些公司主要是華工在當地的中介人,負責跟蘇丹商討工作合同,繼而收取中介費。

另一邊,這些團體也為華工們提供其他服務,例如幫助他們寄信、匯錢回自己老家,提供歸葬服務給客死異鄉的華工等。

與此同時,由於荷屬東印度公司經常騷擾在婆羅洲的華工,這些公司也從廣東招募團練,當中尤以客家人最多(因為客家人有械鬥傳統)。這些團練來到南洋擔當保鏢以及僱傭兵,負責保護當地礦產及華工的安全。

團練基本沿用清代的軍事組織,經常訓練,紀律嚴格,火槍火炮多採購自葡萄牙人,故作戰能力不遜於荷屬東印度公司的僱傭兵。

由此可見,華人公司在當地已發展得極具規模,擁有不弱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東南亞當地政府也甚少理會,所以華人公司擁有很高的自治性和獨立性,是團結當地華人向心力的標杆。

到18世紀後半期,南洋華人已擁有建國的先決條件,包括人口、財力、軍力,但還差一個契機。

這個契機就由一個失意的廣東書生羅芳伯開始。

羅芳伯建立蘭芳共和國

羅芳伯於1738年生於廣東梅縣,是地地道道的客家人。34歲那年,羅芳伯因鄉試失利,遂毅然與百餘名同鄉到婆羅洲謀生,並立下「壯遊之志」。

羅芳伯

在婆羅洲的華人聚居地,羅芳伯先是當起了一名教書先生。後來,他投靠了由同鄉吳元盛所創立的華工團體——聚勝公司。

由於華工文化水平比較低,羅芳伯這種知識份子在當地備受重用及尊敬,很快就成為吳元盛的左右手。羅芳伯本人亦精通武術,可謂能文能武。

靠著膽識和領導才能,羅芳伯成功團結了當地華人,亦能與婆羅洲的土著建立良好關係。後來,羅芳伯的威望超過了自己的老大吳元盛,各地同鄉會也一致推舉他為聚勝公司的領袖。

羅芳伯將聚勝公司改名為蘭芳公司,繼續維護華人利益。

當時最令羅芳伯頭疼的問題,是七家華人公司因採礦而頻頻內鬥,外患則有荷屬東印度公司虎視眈眈婆羅洲。

荷蘭東印度公司商船

羅芳伯打算從解決外患來提高威信,向各華人首領展示自己的領導能力。

一方面,羅芳伯購買葡萄牙新式軍火加強軍力,一方面說服婆羅洲蘇丹和土著頭目出兵支持對荷屬東印度公司的軍事行動。

最後,羅芳伯帶領聯軍兩次擊退荷屬東印度公司的軍隊,成功奪取荷蘭人在婆羅洲建立的據點東律萬。蘭芳公司亦協助婆羅洲蘇丹平定當地土人叛亂,蘇丹對蘭芳更加信任和支持。

憑藉上述成功行動,羅芳伯樹立了極高的個人威望。他利用此政治資本重新劃分了華人公司的礦權,一舉解決了華人內鬥問題。

1777年,在華人及婆羅洲蘇丹的支持下,羅芳伯以東律萬為首都,在婆羅洲西部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蘭芳大統制共和國。羅芳伯成為共和國第一任總統,稱號為「大唐總長」。

極盛時期的蘭芳共和國

依附清朝,對抗荷蘭人

羅芳伯深知婆羅洲蘇丹支持蘭芳建國的考量——希望能夠有一個政治勢力去緩衝甚至阻止荷屬東印度公司的入侵。

於是在1778年,羅芳伯派代表赴北京,以「蘭芳公司」的名義(不想因為共和國稱號引起清朝不滿)向清廷進貢。乾隆皇帝欣然接受,蘭芳共和國遂成為清朝名義上的海外屬國。

羅芳伯將蘭芳共和國成為大清屬國的消息大肆宣揚,果然荷蘭人十分忌憚清朝,不敢輕易開啟戰端,放棄了入侵婆羅洲西部的計劃。蘭芳共和國因此成功地爭取了百餘年和平時期。

荷蘭艦隊

羅芳伯再次解決了外患後,遂專心發展共和國的內政。他帶領國民發展農業、擴大礦產量,又創辦學校及交通事業;在軍事方面,則設立兵農合一、全民皆兵的制度,又開辦兵工廠增加防務......蘭芳共和國呈現一片繁榮安定的景象。

羅芳伯執政22年後因病逝世,終年58歲,臨終前推薦另一威望極高的華人領袖江戊伯繼位。

羅芳伯之墓

蘭芳共和國滅亡,新加坡建國

蘭芳共和國之所以被稱為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在於其百餘年來,無一任總長是世襲繼承的,歷代總長都因德高望重而被當地華人推薦任職。

一個政權推行既有禪讓特點、又有民主共和特徵的制度,在亞洲歷史上是第一次。

清朝晚期,清朝因為1884年中法戰爭失利而喪失了對東南亞地區的控制。荷蘭人趁機對蘭芳共和國用兵。由於軍備相差較大,蘭芳共和國在激烈抵抗五次後落敗,國土遭荷蘭人吞併。

中法戰爭中的一次戰役

不過,荷蘭人還是擔心清朝報復,所以滅亡蘭芳後,另立一個傀儡政權,以蒙弊清朝視聽。1912年清朝滅亡後,荷蘭人才正式將蘭芳共和國舊地劃入其殖民地管治。

蘭芳共和國的遺民為了避開荷蘭管治,透過蘇門答臘遷往馬來半島一帶。現今馬來西亞華人有不少是蘭芳共和國的後裔,而蘭芳共和國的故事亦因這些遺民而廣為流傳。

1930年代,在英屬海峽殖民地的圖書館內,一位年青人讀到了有關蘭芳共和國的文獻。他深受羅芳伯和蘭芳公司奮鬥史的啟發鼓舞,認為華人絕對有資格在東南亞建立一個國家。

1965年,這個年青人在馬來半島建立起一個華人國家。這個國家叫做新加坡,這位年青人便是李光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熱軍事史 的精彩文章:

美蘇搶了多少曾是納粹黨員的德國科學家?
為什麼美國大兵容易遭受戰爭精神創傷,是他們太脆弱嗎?

TAG:冷熱軍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