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周杰倫到偶像練習生,批量化生產的「偶像工廠」2.0

從周杰倫到偶像練習生,批量化生產的「偶像工廠」2.0

第1885期文化產業評論

近日來周董的《等你下課》一夜刷屏,《偶像練習生》頻登熱搜,兩者的隔空碰撞實際上是個體音樂IP 與群體音樂IP的較量。縱觀當今音樂市場,群體音樂IP已成為音樂形象打造的主流模式,面對造星模式大逆轉、IP打造遭遇天花板效應的現狀,音樂市場如何打破頹勢助力音樂大IP橫空出世呢?

作者 | 汪雪倩

來源 | 文化產業評論

偶像作為被大眾追求、崇拜的對象,舉手投足間就能引發粉絲的吶喊歡呼,製造萬人空巷的現象級效應。面對龐大的利潤紅利,各家經紀公司及媒體平台都致力於打造爆款音樂IP形象以賺取足夠的關注和粉絲投入。

當群體音樂IP取代個體音樂IP成為音樂形象打造的主流模式,觀眾分流,爆款偶像缺失,音樂市場如何打破頹勢助力音樂大IP橫空出世?是接受市場淘汰,還是進行有機融合,行業的天花板效應該如何破除?

個體音樂IP勢如破竹,獨立風格締造「周氏帝國」

周杰倫39歲生日當天,《等你下課》刷爆朋友圈,微博熱搜為「周杰倫胖」,人人高喊「無周杰倫不青春」,周氏情歌的重溫讓聽眾無處安放的戀舊情懷得以棲息,也不免讓人重提最初的個體音樂IP時代。

個性化成立足之本

提到周杰倫,聽眾會自然而然地想到周氏情歌、R&B曲風、中國風歌曲等獨一無二的音樂標籤,小眼睛、聽不清楚的發音方式、「哦呦不錯哦」的口頭禪等鮮明特點成為了大眾心中永遠的記憶,這種獨特性也促使大眾將「周杰倫時代」與情懷進行捆綁,把熟知其充滿個人音樂風格的周氏歌曲作為青春的見證。

因此當《等你下課》在線推出,聽眾的關注點已不再是歌曲的質量和水準,只要是熟悉的旋律、熟悉的歌詞,就完成了聽眾的潛在期待,這足以引發一場大眾情懷的狂歡,帶來旋風式的懷舊狂潮;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個體音樂IP的後續發展風險,固化了一批具有強大消費屬性的固定粉絲。

個體音樂IP的打造模式早已成熟,藝人首先通過獨特的音樂風格為大眾熟知,繼而在他的音樂領域處於絕對領軍地位,蛻變成為青春的符號化代表,並在多年的積累下構建起巨大的粉絲社群,通過其音樂專輯等實現產品化,在一氣呵成的五步下藝人成功躍升為超級音樂IP,在大眾心中佔據穩固的地位。

可以說,以周杰倫為首的個體音樂IP以強大的原生力、獨特性獲得了經久不衰的市場青睞,展現出超強的生命力和延續性。其特殊性也使他們能夠長久地佔據音樂市場一席之地,避免了同類型競爭帶來的持續壓力。

獨立音樂IP難逃大流

但細細數來,除周杰倫、王力宏、潘瑋柏、林俊傑、汪峰等老牌獨立音樂明星外,近年來音樂市場上的個體音樂IP少之又少。活躍的明星要不被貼上「超女」、「快男」、「明日之子」的選秀標籤,要不被印上「嘻哈群體」、「小鮮肉」、「某組合成員」的集體烙印,很難獨挑大樑創造個體印象。

一方面,這體現出當今音樂市場人才的缺失和邊際效應的局限。早期音樂人已大刀闊斧搶佔地盤,打造出穩固的一片江山,新興崛起的音樂人要超越前人的成就,或者要從僅存的空間中過五關斬六將形成自己的一方角落,著實很有難度。

另一方面,經紀公司個體培養模式單一、類型人才推動乏力的弊病也使個體音樂IP難以站穩腳跟,創造出獨樹一幟的音樂風格,這大大增加了獨立偶像的培養難度。

因此,為了避免市場風險,投資方更願意用同等的資金產出批量化的明星以創造多向利潤渠道,而非賭博式的個體音樂IP打造,這也為個體音樂IP上升通道帶來了阻力。

群體音樂IP集體發力,批量化生產成「偶像工廠」

與周杰倫的個體效應不同,《偶像練習生》作為一檔偶像男團競演養成真人秀節目,彙集了國內外多家經紀公司的旗下藝人,向大眾展現出當今音樂IP塑造的批量化模式,但也體現出群體音樂IP的優勢與不足。

標準化成造星根基

自內地偶像組合TFboys爆火、韓國組合EXO中國籍藝人鹿晗、張藝興、吳亦凡引爆內地音樂市場後,「練習生造星模式」成為經紀公司推出藝人的主打模式。然而縱覽《偶像練習生》節目中的百位藝人,儘管多家不同的綜藝公司打造的練習生組合著裝各異、風格不同,「犬系男生」「妖孽藝人」讓人眼花繚亂,但作為接收方的大眾只能在腦海中浮現出「練習生」「小鮮肉」這樣的集體名詞。

高個子、面容姣好、唱跳俱佳、造型精緻,成為貼在每一個練習生身上的標籤。當個別練習生各項指標均在上乘,獲得市場認可並因此而獲得高人氣後,這種成功進一步固化了偶像的考核標準。儘管足夠獨特才能讓練習生從相似的面孔中脫穎而出,但一個「合格」的偶像首先需要滿足綜合標準基準線,才能在框架內完成一定的個性化突破,這很難說不是「戴著鐐銬在跳舞」。

之所以各家公司、媒體平台試圖讓藝人著裝標準化、舞蹈標準化、聲音標準化,一來為藝人培養制定了標準,增強可操作性;二來這種「可複製模式」也降低了發展難度,減少了投資風險,對於藝人本人和經紀公司而言是雙贏之舉。

現象級潮流難再造

遺憾的是,雖然《偶像練習生》使一批新人藝人在關注度和粉絲數量上完成了質的飛躍,但其中獲得超高人氣的幾位藝人的粉絲數量仍然停留在百萬級別,與坐擁千萬粉絲的個體偶像形成了量級差異,這也暴露出群體音樂IP塑造的弊端和音樂市場的乏力

不難發現,從個性化向批量化的轉變使經紀公司不得不大量地培養團體練習生,造成資金分散和資源分流的窘境。為了快速獲得利潤回報,公司選擇與各種平台合作,通過選秀節目等渠道增強藝人曝光度進而使其躥紅。但不可忽略的是,巨大的流量關注被分散到節目本身、以及眾多藝人後,流量早已所剩無幾,預期的現象級效應也會大打折扣。

此外,節目中部分尚未成熟、能力欠缺的藝人也被公司包裝推出,參差不齊的水準進一步固化了大眾對於「小鮮肉水平欠佳」的質疑,使新一代音樂IP難以跳脫出觀眾固有印象,獨挑大樑。

主動權易主,誰來突破偶像天花板?

從「周杰倫」到「偶像練習生」的時代蛻變,可以發現偶像的締造權已經由經紀公司或藝人本人轉交到觀眾手中,這或許也是單個偶像造勢難的原因。之前偶像以一人之力凝聚成龐大的粉絲群體,向心力強;而如今觀眾胃口各異,由他們主導的「養成造星模式」分流到每個組合、或是更小的成員個體,很難創造出曾經的現象級效應。

同時,現行偶像培養模式大大限制了藝人的發展方向,生生為偶像塑造添上天花板,這使得公司完成藝人熱度從0到1的難度大大降低,但從1走向無限的難度卻呈幾何倍數的增長。

在此基礎之上,也許「1+多」才是未來更好的音樂IP打造方式,即著力推動某一類型個人發展,進而帶動下屬多位類型藝人崛起,這樣既能夠有效降低投資風險,同時突破現有的偶像框架,為打造爆款音樂IP造勢。

總而言之,投資方只有盤活音樂IP塑造模式,將足夠的個性化發展空間賦予藝人,捨得承擔風險、分發資源,才能真正突破天頂效應的窘境。

結語

從個體音樂IP向群體音樂IP轉變,音樂市場在降低市場風險的同時也正在逐漸喪失製造爆款音樂IP的能力。「周杰倫時代」已成往事,「練習生模式」風頭正旺,倘若延續標準化的造星模式,觀眾記住的仍然只是「小鮮肉」罷了。

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

文化產業研究所

中國文化產業價值分享平台

見識?態度?深度

中國文化產業政策筆記本

了解更多

北京大學陳少峰教授IP筆記本

了解更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產業評論 的精彩文章:

你有機會進入文化產業最top團隊啦!
中國文化產業有望在2030年超越美國,why?

TAG:文化產業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