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加坡南大研發超級電容器 充電更快可隨意彎曲

新加坡南大研發超級電容器 充電更快可隨意彎曲

海外網1月31日電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新加坡科研團隊研發出一種可輕易拉伸彎曲的電源,未來有望代替電池,為智能手錶、心率追蹤器或智能眼鏡等可穿戴設備供電。

這個超級電容器由南洋理工大學一組科研人員花費兩年時間研發。與市場上其他超級電容器不同的是,新型電容器猶如布料,可輕易拉伸彎曲或根據不同需求進行剪裁定製,毫不影響供電能力。

現有的電容器則只能按照固定的設計和結構製造,也較難與其他電子設備匹配。

新型電容器由強化二氧化錳(manganese dioxide)納米線複合材料製成,其中複合材料含有碳納米管和納米纖維素纖維,允許電容器承受製作過程中的多次伸縮。

帶領團隊的南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教職事務)陳曉東教授指出,超級電容器的功能就像電池一樣,但充電過程比一般電池更快。

他說:「根據超級電容器的尺寸,充電時間可長達七八分鐘,快則可少於一分鐘。」

新型電容器被編成蜂窩形結構後,可比一般電容器儲存多達三倍的電源。不僅如此,新型電容器經過1萬次伸縮後,儲存電源的能力仍可達到原本的98%。

新科研屬下的材料研究與工程研究院軟性材料系主任羅賢俊博士是科研團隊其中一員。

羅賢俊指出,新型電容器不僅表現優異,也具備「即插即用」(plug and play)的功能。「這些靈活的電源可用於可穿戴設備,是具潛能和高度伸縮性的新一代能源儲存設備。」

根據團隊進行的實驗,把新型電容器與感測器綁在手肘上,即使手肘不斷搖晃,電容器仍能穩定供電,並順利把信號傳送至可穿戴設備,包括心率追蹤器。

陳曉東指出,借用現有製造業科技,新型電容器可大量生產,一平方厘米的製造成本可低至1角3分。

團隊已為這項技術申請專利,並已跟一些公司探討大量生產的可能。

陳曉東透露,團隊正在嘗試使用這項技術製造出三維的新型超級電容器。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將靈活的新型電容器與運動或保健穿戴感測器結合在一起。

責編:關皓、朱劍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網 的精彩文章:

看不慣媚日!台民眾擬發動「公投」,改蔡辦為「抗戰紀念館」
台獨嚇哭 外媒稱大陸用S400防空彈可覆蓋全台

TAG:海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