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熱的艾灸解決方法
概述
低熱中醫稱為虛熱,是指體溫在37.5-38.5℃ 之間,持續兩周以上的長期低燒。
常見病因及癥狀
l)陰虛發熱:低熱每於午後出現,傍晚達到高潮,以後逐漸下降。兼有五心煩熱,口乾咽燥,顴紅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少力等症。
(2)陽虛發熱:低熱持續並有面浮肢腫,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質淡嫩,脈沉遲等症
(3)氣虛發熱:低熱出現於熱病後正氣耗傷,臟腑功能衰退,每見面色咣白,飲食不化,乏力,自汗,懶言聲低,勞倦則更,舌質偏淡,脈細軟無力等症.
(4)血虛發熱:低熱出現於大失血和飲食勞倦,脾胃虛弱後,每見面色少華,頭暈眼花,心悸失眠,自覺肌膚髮熱,唇舌色淡,脈細而虛數等症.
病情分析與鑒別
內傷發熱治療的診斷要點:病史及發病特點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常反覆發作,一般均有情志抑鬱,或飲食勞倦,跌仆損傷,積聚包塊,出血,或臟腑陰陽氣血虧損病史。臨床表現以低熱為多,或僅自覺發熱,發熱時作時止,或發無定時,發熱不惡寒,或感手足心熱,常伴頭暈、神疲、自汗或盜汗、脈細弱無力等症。內傷發熱治療的辨證分析,內傷發熱主要由勞倦、飲食、情志、瘀血等因素而引起,其基本病機是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虧虛。臨床應與外感發熱作鑒別,外感發熱因感受外邪而起,發病較急,病程較短,發熱時常伴有惡寒,一般為持續性發熱,外邪不除則發熱不退,起病初期常有頭痛、鼻塞等表證。本病臨床證候主要有陰虛、血虛、氣虛、氣鬱、血瘀等類型。前三者屬虛證,後兩者為實證或因虛致實、虛實夾雜的證候。各種證候之間,往往可以互相轉化或兼夾出現。根據不同情況而以解郁、活血、益氣、養血、滋陰為內傷發熱的基本治法。
普通艾灸調理方案取穴
取穴:三陰交、神闕、中脘
可以按這個艾灸取穴來灸。前3天一天一次,後面建議2~3天做一次艾灸。一次控制在30~60分鐘左右。
強化艾灸調理方案取穴
艾灸體會
艾灸對本癥狀療效肯定,但本症多虛,且發病時間較長,並可虛實轉化,在艾灸治療的同時,應該結合病因,或服用相應中藥治療。
(全文結束 感謝您的閱讀)


※艾灸實屬中醫傳承,只是你卻不懂它!
※臘八節天氣入地,祭祀喝粥來艾灸
TAG: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