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葛洪祖師精闢分析儒道關係

葛洪祖師精闢分析儒道關係

東晉道學家、著名丹道家、醫藥學家葛洪(公元284-364年),化學始祖,著有《抱朴子》一書,分為內、外篇。今存內篇20篇,外篇50篇,集魏晉煉丹術和道儒結合之大成。他說:「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葛洪在《抱朴子》一書中,詳細論述了道「本」儒「末」的邏輯關係,及儒道對社會治理的實際效果。

葛洪在深刻比較了當時及以前的陰陽、儒、墨、法各家理論及在實踐後認為:唯道家之教,包儒、墨之善,總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指約而易明,事少而功多,務在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本也。

葛洪不僅深刻分析了道家精神,還對當時輕道重儒的原因作了分析。他說:「世間淺近者眾,而深遠者少,少不勝矣,由來已久」。也就是說,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急功近利成勢,重物質輕道德,重知識輕智慧,造成見識淺薄,失去深刻理解道家思想的能力。這一見解,至今也不失中肯。

葛洪明確提出「黃老」道學,不僅是研究養生的,而且是治國治世的根本。他眼中的修行「上」士,是有能量「修於三軍之中而刀槍不入」;而「中」士則「修於市而百邪莫近」;只有「下」士才入山林,避凡世獨處清靜,(但目的還是修成後返市治世)。在他眼中上士者,外可以治國安民,內能修道成仙(健康長壽)。葛洪為後世指明了「以六經訓俗士,以方術(清靜)授知音」,「儒道互補、內外兼修」的總方向。

葛洪還擔憂儒學的「陸地推舟,身必有殃」。後世輕道重儒家,所以至清末的中國,積貧積弱。至辛亥、五四運動爆發等一系列歷史事件,都印證了葛洪的思想。

正因有《老子》思想的底蘊,才成就了晉代道、醫、養學大家葛洪「兼修鍊醫術,凡所撰,皆精核是非,而才章富瞻」的歷史成就定位。

(道教之音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之音 的精彩文章:

早年入道 古觀重建——訪茅山乾元觀尹信慧道長
洗盡鉛華 證悟玄妙——「紅樓」故事乃是一場紅塵洗鍊

TAG:道教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