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聽過最大的謊言是「你要做個有用的人」

我聽過最大的謊言是「你要做個有用的人」

世界變化太快,我們好像越來越難與這個世界相處。

「現在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我們的生活逐漸被打得越來越碎片化,我們的知識體系和思維的完整性正在遭到空前的破壞。」

於是,你想要努力跟上這個時代的變化,左衝右突之間,有人越來越好,而有些人卻似乎在這種快速的變化中迷失了自己,活得越來越焦慮。

但其實,即使變化太快,你需要快速地成長,也要學會享受慢下來的生活。

梁文道先生在《悅己》中說:

「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

與其步履匆匆,被功利主義主宰你的思想,活得越來越疲憊,不如學會做一個「無用」的人,努力活出高級的人生。

那麼,什麼是「無用」的人?「無用之人」是怎麼為人處世的呢?

1

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羅振宇曾經在年終秀上說了一個例子,他說:

「去年年終的時候,我曾經陪一個朋友去看二手房,很貴很貴的那種,一套房至少2000萬。那天我看了六套房,也因為這個機緣,看到了未經修飾的六個富人家庭的日常生活。

無一例外,他們過得臟、亂、差,他們的傢具、陳設毫無審美、面目猙獰、粗鄙。上午睡到10點,女主人可以蓬頭垢面地在家裡接待陌生人。

那天對我的刺激極大,我不是看不起他們。而是我突然意識到一個道理:

我們這一代人,都有一個默認的假設,只有我擁有更多的資源,包括錢、地位、關係,我就可以過好這一生;但是,那一天我猛然發現,些似乎什麼都有的人,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我們的父輩,乃至我們自己,可能殘留了很多匱乏的記憶。

未能免於生存恐懼的記憶的慣性是強大的,所以我們不自知地抓取和控制很多東西,我們以為擁有了這些東西,我們就免於了恐懼。

但其實我們細想一下,我們只要有手有腳,甚至只要我們願意想,即便無手無腳,依然可以在這個世界生存下去。

生存的恐懼在今天,基本上已經沒有了。

我們的「需求」其實升級了。從生存到生命。這時候,我們要的可能是幸福、快樂和意義。

慣性讓我們以為,幸福快樂與金錢、權利、資源和關係對等。但事實上,可能我們真的沉下心來思考,會發現:

快樂和幸福和擁有多少並沒有幾毛錢關係,它來自於我們需要的更少

在我小時候,沒有人問過我這個問題。從一年級開始,老師布置寫作文「我的理想」,保衛祖國的解放軍戰士、像愛因斯坦那樣的科學家、或者是遨遊宇宙的宇航員。

現在想來,這都是大人希望我們成為的那種人,其實大人自己也成不了。

生命就應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這是十二年前台灣黑松汽水的一句廣告詞。

其實,生命從頭到尾都是一場浪費,你需要判斷的僅僅在於,這次浪費是否是「美好」的。後來,當我每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便問自己,你認為它是美好的嗎?

如果是,那就去做吧,從這裡出發,我們去抵抗命運,享受生活。

2

人生,並不是拿來用的

蔡康永說台灣的爸媽是很奇怪的,總是喜歡問「這有什麼用?」

「這有什麼用?」幾乎是我們這個島上,最受歡迎的一個問題。每個人都好像上好發條的娃娃,你只要拍他的後腦一下,他就理直氣壯地問:「這有什麼用?」

「我想學舞台劇。」「這有什麼用?」

「我正在讀《追憶似水年華》。」「這有什麼用?」

「我會彈巴哈了。」「這有什麼用?」

「我會辨認楝樹了。」「這有什麼用?」

從小,他就眼睜睜看著爸媽做很多「一點用也沒有」的事情。

爸買回家裡一件又一件動不動就摔破的瓷器水晶;媽叫裁縫來家裡量制一件又一件繁複的旗袍;一桌又一桌吃完就沒有的大菜;一圈又一圈堆倒又砌好的麻將。

從來沒有半個人會問:「這有什麼用?

「漂不漂亮?」「喜不喜歡?」「好不好吃?」這些才是整天會被問到的問題。

長大以後,越來越常被別人問:「這有什麼用?」才忽然領悟很多人,是隨著這個問題一起長大的。

他不大確定———這是不是值得慶幸的事。一直到,反覆確認了「人生最重要的東西,其實都沒有什麼用」時,才覺得自己運氣真好。

人生,並不是拿來用的。

愛情、光榮、正義、尊嚴、文明,這些一再在灰暗時刻拯救、安慰他的力量,對很多人來講「沒有用」,而他卻堅持相信這才都是人生的珍寶,才禁得起反覆追求。

3

無用就是有用

王爾德說:「人製造一件有用之物是可以原諒的,只要他不愛上它。人創造一件無用之物的唯一借口是:他熱愛著它。」

一切藝術都是相當無用的。

從前有一個名畫家,畫一幅立軸,定價洋六十元,畫中只有疏朗朗三粒豆。有一個商人看見了,驚道:「一粒豆值洋二十元?!」

值得嗎?

對於真正熱愛藝術的人來說,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它比漂亮的新衣服、美味可口的食物更能給身體帶來愉悅的體驗。

在眾多繁雜與瑣碎之外,藝術能夠提供另一種看待世界的視角,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隱藏在心靈深處的緊張和焦慮。

所以藝術是「無用」的嗎?

也不盡然,只是它的用處,與世俗的用處不太一樣。

科學締造了「有用」的現代文明,藝術卻營構了「無用」的精神世界。藝術雖然沒有經世之用,卻有生命之用。

莊子在《人世間》有這樣一個故事:

木匠和弟子路過曲轅時,看到一棵巨大的櫟樹,它的樹蔭可卧牛數千頭。弟子們很奇怪為什麼沒有人砍。

後來才知道,這棵樹沒有什麼用,用來做船,容易沉;用來做棺材,容易腐;用來做器具,容易爛;用於做門窗,容易開;用於做柱子,容易被蟲蛀……

而正是這棵樹的「百無一用」,讓它經曆數百年,完好地保存了下來,成了人們的庇蔭之所。

所以,莊子在《逍遙遊》中又說了這麼一句話:「無用者,正所以為大用也;有用者,其用有盡,無用之用,其用無窮,故能成為大用。」

有用和無用都是相對的,此時看似無用,在未來的某一天,會對你的生活或者生命,產生不可思議的影響

希望大家的生活切忌急躁與功利,多留一些無用的時間給自己,學會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些超越自己的機會。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湖伴讀 的精彩文章:

細節之處見人品

TAG:西湖伴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