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所謂的讀書,其實是在浪費生命

你所謂的讀書,其實是在浪費生命

提到讀書,很多人的腦海中會出現這樣的場景:泡一杯咖啡,端一塊甜點,捧一卷書本,伴一窗美景,靠著軟軟的沙發,曬著暖暖的陽光,心情跟著情節起伏,思緒隨著文字蕩漾……

如果你所謂的讀書是這樣一幅場景,恭喜你,你不是在讀書,你是在浪費生命。

這不是讀書該有的樣子。

真正的讀書需要主動思考,需要與作者交流,需要不斷發現和檢視自我。

有一個詞叫「低質量的勤奮」,也叫「窮忙」 ,就是忙到四腳朝天,生活境遇卻沒有絲毫改變;同理,低質量的讀書也是如此,讀再多的書也不會有提升,白白浪費生命。

現實中,四種類型的低質量讀書最為常見:

1.不加選擇:見什麼讀什麼,什麼流行讀什麼,別人讀什麼自己讀什麼;

2.不加思索:讀了好多書,只有模糊的印象,時間一長,連模糊印象也沒了,重讀時與新書無異;

3.毫無主見:覺得書里說得都對,即使遇到互相矛盾的觀點也無法反駁,與人交流只能就事論事、鸚鵡學舌地轉述書中觀點 ;

4.零敲碎打:用碎片時間讀書,加起來花的時間不少,但始終不能深入。

為什麼會產生上述錯誤?究其原因,無外乎以下幾種:

1.僅把讀書當消遣:博言雅之鼓勵把讀書當消遣,畢竟比抽煙喝酒玩遊戲更健康,但反對僅把讀書作為消遣;

2.讀書為了裝門面:讀完一本書就迫不及待地拍照發票圈,唯恐別人不知道,經常炫耀自己一年讀了XX本書,彷彿有何值得崇拜之處;

3.知識不成體系:沒有自己的知識體系,讀過的書都是孤立的碎片,在頭腦中漂浮遊盪;

4.讀書方法不對:沒有認識到讀書的需要「持續不打擾的一段時間」。

認為讀書是享受的人當然也有,這類人要麼是學貫中西、融匯古今的大咖,要麼是對自己沒要求、漫無目的凡人,而後者占絕大多數。 沒有目的是讀書大忌。

周恩來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作為普通人,我們沒有偉人一樣宏大的氣魄。博言雅之更喜歡培根的話: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說人話,就是陶冶性情、博得關注、增長才幹。博言雅之認為,這三個目的合起來,就是讀書的最終目的:

活得更加通透,做真實的自己;衝破階層藩籬,過理想的生活。而這一切的前提,是把書中的內容變成自己的一部分。

結合多年的讀書經驗,博言雅之推薦自己的讀書六步法:

在開始讀書之前,需要找到整塊不受打擾的時間,最好一個小時以上。因為學習的過程分為七步: 進入狀態——接收信息——理解消化——固化印象——回顧總結——操作實踐——二次理解。一個完整的流程走完,至少需要一個小時的時間。如果沒有一個小時的整塊時間,建議不要讀書。

好,下面進入正題,讀書六步法:

1.慎選擇,不貪心

信息爆炸時代稀缺的不是知識,而是時間。據統計,中國2015年出版圖書約48萬種,平均每天1315種,這還不包括網路書籍。海量信息,如果不加選擇,只能在漫無目的中浪費生命。

出於專業原因,博言雅之對書的選擇十分挑剔,作者、內容、出版社,三者缺一不可:不是好作者的,pass;是好作者但不是經典作品,pass;是好作者的經典作品但不是好出版社,pass。只有三者齊備,才能入選博言雅之的書庫。

至於好的出版社,博言雅之涉獵人文社科和外語方面較多,在人文社科方向推薦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上海古籍、中信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等;在外語方面,國內的推薦外研社和上海外國語大學出版社,國外推薦諾頓、企鵝、華茲華斯、Knopf、Bantam等。

關於紙質書和電子書的問題,博言雅之建議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條件下,盡量選擇紙質書。首先,紙質書的質量有保證,正規出版社牌子可靠、排版準確。當然,也有紙質掃描版的,質量同樣有保證。其次,能夠隨手勾勾畫畫,做批註,做筆記(一會兒再說寫寫畫畫的重要性)。

2.有目的,多思考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讀書之前就要想好,我想通過這本書了解什麼?有些關於如何讀書的文章會說,如果我寫這本書,我會怎麼寫?博言雅之認為,這個問題只適合對某領域有一定了解的人,如果對這個領域一無所知,這個問題就無從談起。只有明白了讀書的目的,才能從書中最大限度地汲取營養。

另外,在讀書的過程中,要時刻保持頭腦清醒和思想獨立,對作者的任何觀點都要保持一定的警惕和懷疑,要動腦子,不能像看電視一樣被動接受。

3.看目錄,知框架

此外,還可以做做其他功課,比如查一查作者簡介,了解作者寫作的歷史背景、寫作動機、這本書的歷史地位等等。但唯獨一件事不能做,那就是:看評論。先不要看任何與本書相關的評論,否則會限制自己的思考和判斷,形成先入為主的看法。

4.寫筆記,做導圖

子曰:學而時習之。學習學習,學與習密不可分。學是模仿,習是重複,模仿來的東西,需要一遍遍重複,不斷加深印象,形成固定腦迴路才能成為自己的。

在讀書時,學、習結合就是要寫筆記,做導圖。有想法就隨手批註,讀完一部分就合上書回顧,讀完整本要寫讀書筆記,哪怕只有三五百字,也能讓你整理自己的思路。做思維導圖也是很好的整理方式。批註、筆記、導圖都是為了日後回顧時能夠迅速找到要點和關鍵,省去重讀的時間。毛澤東「不動筆墨不看書」,所以才有了《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

插句題外話,這就凸顯出紙質書籍的重要性了,靈感一來就立即訴諸筆端,如果是電子版,等你打開軟體,調好輸入法,靈感早就飛到九霄雲外了。

5.勤比較,多聯想

子又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和思同樣缺一不可。人類認識分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人類的認識運動就是一個不斷從感性到理性的運動過程。感性認識包括感覺、知覺、表象,理性認識包括概念、判斷、推理。我們讀書,開始階段只是感性認識,哪怕讀的是純理論的書籍,最先獲得的也是關於理論的感性認識。這些只有經過大腦的咀嚼消化,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過程,才能夠形成理性認識,也只有如此,才能說讀透了這本書。

如果不學另外一門語言,博言雅之就不會深切體會漢語的特點到底是什麼;如果不出國,博言雅之就不會深切體會中國的優勢和劣勢到底在哪裡。根據聯繫的普遍性原理,沒有任何知識是孤立存在的,任何一本書都會存在三個維度的聯繫:前後(古往今來),左右(同類作品),上下(上級知識和下級知識)。把握住這三個維度,就能對一本書有較為全面的了解。

6.辯證看,多探討

子還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問結合也很關鍵。

現代社會,能夠提出好問題,比找到答案更重要。每個人因為階層,利益,背景,經歷、立場等的不同,看同一個問題會有觀點的差異。每個人的觀點都包含了符合實際的方面,也包含了不符合實際的方面,所以在看問題時需要辯證思維。很多人覺得辯證就是從正反兩方面看問題,其實這是一種片面誤解,因為「辯證」來自日語,本意是辯論和證明,就是大家一起討論,最後得出相對比較客觀的符合實際的結論。這也就是同別人交流探討的重要性。

要想讓讀書的印象更深刻,一是看評論,看其他人的點評,二是同別人交流,在與別人討論中加深理解。博言雅之在第二種方法中獲益匪淺,一本書讀完,自己得出的觀點往往受到局限,跟別人一聊天就會受到啟發,產生新的認識。其實不止讀書,有人說,很多偉大的科學設想,不是誕生在實驗室,而是誕生在實驗室旁邊的茶水間。

經過以上六個步驟,雖然不能保證你一定能成為大咖,但至少能保證讀一本就有一本的收穫。這時的讀書,才是不負生命。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關注博言雅之微信公眾號:"boyanyazhi",或掃描下方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言雅之 的精彩文章:

TAG:博言雅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