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抽象繪畫中的頭腦風暴

抽象繪畫中的頭腦風暴

GIF

2018年

1月27日

全文共2030字, 閱讀大約需要3分鐘

《無題》 林峰

1月21日,冬日的椰城,有一絲涼意,海口水巷口國新書苑卻被熱情的觀眾包圍著——「解凍的抽象——2018海南新當代藝術三人展」在此開幕,給海南觀眾帶來一場有關抽象藝術的視覺感受。

在藝術史上,抽象表現主義是一種重要的前衛藝術運動。濃抹的色塊、恣意的潑墨、前衛的構思,正如本次畫展所展出的抽象繪畫作品,通過抽象的藝術表現手法,藉以表現藝術家的心境。

無論是用中國墨切入抽象藝術,還是色彩背後的情感共鳴,抑或用中國畫理解抽象藝術,參展的三位畫家,通過抽象繪畫作品,期待觀眾依靠直覺捕捉他們的藝術內容,享受這場來自抽象藝術的「頭腦風暴」。

當中國墨「撞」上抽象

《墨系列》 馬傑

毛筆、水墨、宣紙、植物莖與布面丙烯,這些元素幾乎構成馬傑此次展出的所有作品,同時也註解了馬傑對抽象藝術的理解。「我認為,當前中國的抽象繪畫是對抽象藝術的誤讀,也正是由於這樣誤讀才使中國抽象繪畫解構了西方抽象藝術。」

在馬傑看來,中國抽象繪畫的特點,是以感性的視覺玩味,把畫面做成肌理和色彩的彙集「場」,並以畫面語言風格化所呈現出的抒情格調,牽動觀者的情緒,實現審美。因此,中國抽象繪畫與西方抽象藝術那種起於經驗實證的視覺分析的風格很不一樣,中國抽象繪畫總是帶有「意象畫」「詩象畫」的特點。

《墨系列》 馬傑

馬傑的抽象繪畫是從中國墨的角度切入抽象藝術的思考。首先,他把墨作為中國文化的載體,從中國畫傳統程式化的「筆墨」中解放出來,以藝術的方式,讓「墨」成為獨立的表現語言;其次,運用西方抽象藝術形式解析視覺藝術,讓畫面作為視覺理解的試驗場,用墨實驗探索抽象藝術。

他還嘗試著將墨實驗介入日常生活,把生活中日常所見,如衣物、毛髮、紙張等材料納入墨實驗,以拓展墨的表現語言。馬傑說,將墨納入抽象藝術系統的實驗,是對中國傳統繪畫與西方現代藝術的換位思考,嘗試著以西方抽象藝術的視角對中國傳統藝術重新的審視。

「藝術的價值在於創新,藝術的本質在於以一種適合人生活的方式將自然本性以物質形式體現出來,因此,藝術與人密切相關。」馬傑認為,藝術離不開人,無論是人對生活的熱愛,還是人對自然的感受,藝術皆為人所為,所以離開人的感受,藝術將失去其價值和意義。

色彩背後的情感共鳴

《無題》 林峰

不同於馬傑以中國墨解構抽象藝術,林峰則是在描繪靜物中,憑藉色彩的表現性,折射出畫家與觀眾的情感共鳴。

林峰是一位勤奮努力的海南畫家。從小沐浴在海南島陽光明媚的景色里,培育了他對色彩的敏感度,讓他能夠依靠聰慧的天性和敏銳的眼光發現生活中的美,把生活和自然以藝術的形式理解並表現在畫面上。

從藝術史來看,抽象繪畫畫家往往試圖拓寬藝術創作的邊界,以傳達某種哲學思考。為了創作,他們會內觀自己的內心世界,因此,他們的作品往往呈現出一種原始的自然狀態,帶給觀眾一種十分直接的激情和感受。

這次展出的作品是林峰對具體母體形的思考,嘗試著把生活中的瓶、罐簡化為幾何,再將畫面視覺中心的色塊與造型交疊,演繹出靜物組合。然後通過畫面主體造型與背景色彩對比,形成和諧的色調。讓觀眾從對主題形的視覺關注進入畫面空間,尋著主題造型的橫線與豎線交叉,發現平面下的視覺動力。

林峰的抽象繪畫注重畫面形式化的藝術表現,以肌理為其繪畫的基底,造型隨畫面空間的布局流動,在色彩與肌理的融合中實現畫面空間的整合,讓畫面在整體中有一種騰升感。這雖然是他對畫面空間理性思考的結果,但有評論家指出,林峰的作品過於注意畫面肌理的視覺效果和精美修飾,使其作品流於視覺娛樂,有討好觀眾的嫌疑。

色彩與墨的迷亂

《無題》 周乃林

周乃林的抽象作品,是從中國畫的角度去思考的。這次展出的作品,大都帶有實驗性質,是把中國畫的理念融入蠟染製作中,將這些依靠手工技術的色彩碰撞與墨線勾勒納入抽象繪畫體系。他大膽地嘗試蠟染製作與抽象繪畫,將其方法用於色彩與墨線的勾畫,以行為實驗拓展藝術創新思路,強化畫面視覺效果,擴展繪畫表現語言空間,以使混於凌亂的畫面改變困於筆墨規範的蒼白。

周乃林在色彩與墨線的渲染與情緒衝動中設置畫面空間,通過無意識的動作表現出潛在的審美情感,讓畫面的喧鬧承載著不羈的狂放。這些充滿活力的顏料包圍著觀眾,彷彿將他們拉入一張色彩繽紛的蜘蛛網。

周乃林談到,他通過靜心思考畫面空間設置與色彩情調的關係,在墨線與墨點融匯交錯的色彩流動的空間里,以點劃線的勾勒色域形成畫面特有的分割,加強色彩的視覺衝擊感,也讓墨線有效的拓展,形成筆墨色彩相融合的畫面空間。

中國畫是建立在毛筆工具上的藝術,其筆墨語言更是畫者潛心於對毛筆工具與在宣紙上的書畫技藝嫻熟和真情體驗的結果。周乃林認為,他的抽象繪畫既不是西方抽象藝術的模仿,也不是中國傳統彩墨的延續,而是基於對中國畫筆墨深層次的思考與畫面空間布局的重新探索。

「我們的創作源於我們自己的思考,發自我們至深的感情。」馬傑認為,本次展覽藝術形式生動強烈,表現風格、手法豐富多彩而又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不僅體現了海南畫家深厚的底蘊、多樣的包容性及色彩繽紛的發展態勢,還為今後海南畫家如何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對話可能性。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新媒體編輯實習生 丁琳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南日報海南周刊 的精彩文章:

探尋舊州歷史記憶

TAG:海南日報海南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