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Nature子刊:人與人之間的友情,僅僅是由於大腦活動相近?

Nature子刊:人與人之間的友情,僅僅是由於大腦活動相近?

葯明康德/報道

人類的社交網路往往顯示出同質化的趨勢:人們更多會和自己年齡相仿、性別相同、種族相似的人成為朋友。在這些表象之外,友情有什麼神經學基礎嗎?今日,《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一篇論文,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

▲朋友之間往往有著許多相似性(圖片來源:Pixabay)

這項研究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Carolyn Parkinson教授團隊。這名年輕的助理教授專註於研究人類大腦如何呈現和塑造社交環境,主要研究方向是社交網路背後的認知基礎。

▲本研究的通訊作者Carolyn Parkinson教授(圖片來源:Computational Social Neuroscience Lab)

在一項研究中,Parkinson教授與同事們首先尋找到了279名研究生,然後製作出了他們的社交網路。在網路中,每一個節點都代表一名學生。而節點之間的線段數量,則代表了他們的社交關係遠近。比如兩名朋友之間,有線段直接相連。而如果兩人只是朋友的朋友關係,線段的數量就為兩條。

▲該研究的社交網路圖(圖片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隨後,研究人員們讓其中42名學生(12名女生和30名男生,年齡在25-32歲之間)觀看一系列視頻。這些視頻包括喜劇、紀錄片和辯論,主題和內容有著很大的差異。與此同時,研究人員們也對這些參與者的大腦進行fMRI掃描,觀察他們哪些腦區更為活躍。通過這個實驗,研究人員想要了解,友情背後,是否會有神經學的基礎。

研究的結果驗證了他們的想法。研究發現,朋友之間在觀看相同的視頻時,參與解讀知覺環境和情緒反應的腦區活動更為相似。這種相似程度會隨著關係疏遠而下降。

▲社交關係越近,大腦的反應越接近(圖片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反之,通過特定腦區活動的相似程度,研究人員們能夠較為準確地預測兩名受試者之間的社交距離——由於該研究中最遠的社交距離為4,如果是隨機猜測,計算機猜中兩者社交距離的概率為四分之一,即25%。而輔以fMRI的結果,計算機猜中兩者是朋友(社交關係為1)的概率達到了48%,猜中兩者社交關係為2個概率也有39%。

▲一些腦區(橙色)的活性相似程度能用來預測社交關係的遠近(圖片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對於研究中出現的相關性,研究人員們表示,他們需要對認知和情緒方面有更深的基礎了解,以回答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但這項研究也與「三觀一致的人更容易成為朋友」相符合。

我們知道,朋友之間往往有一種投緣感,即對世界的感知方式相似。但難道說,兩個人之間是否容易成為朋友,早就由我們的大腦決定了嗎?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期待更多答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術經緯 的精彩文章:

自閉症基因探秘,只為來自星星的你——專訪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仇子龍博士

TAG:學術經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