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藏在空心面中的學問

藏在空心面中的學問

中國是非常注重吃面的國家,從南到北各地都有別具一格的麵條。隨著《舌尖上的中國2》的熱播,來自中國西北方的張爺爺的手工空心面也受到了廣大觀眾的注意。雖然現在有了製造麵條的機器,可以隨意做出需要空心面,可是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和目前沒有麵條機的地區,空心面是如何以手工製作的呢?

空心面的歷史悠久,約有1500年歷史,俗稱藕面、宮面等。關於空心面的手工製作,不同地區都有自己的辦法,其中最複雜的是四川省中江縣的製作方法。

想要做出這種面,首先在和面的時候就要注意——用鹽水和面。氣溫高時,鹽和水應略多一些。面被和好之後,放置20分鐘左右(餳面),切成條狀,擦上清油,放置1個小時後,再開始抻面。每次抻的時候都要一邊擦油,一邊撲乾麵粉。然後在每根麵條內插上事先選好的竹管,然後一邊拉動麵條,一邊撒乾麵粉。

最後,一直拉長麵條至80厘米左右,基本和普通的麵條粗細差不多了,便可以拿去晾曬,最終抽出其中的竹管。如果天氣夠好,1到2個小時之後就要及時收回,否則面容易變脆折斷。

另外一種類似的方法是,將上等細面加上適量油、鹽拌和後,揉成細條,兩頭穿上小棍,待油、鹽充分滲透後,掛於高木架上,用雙手慢慢往下擼,把麵糰擼到一定長度,便形成了空心面。再讓其自然下墜,晒乾,只取出中間的小棍,即成為空心面。這種方法比上面那種要簡單一些,但是也比一般的麵條做起來費事。恐怕也只有講究吃的人才為了一點口感而費這麼大力氣了吧。

也有些廚師用類似吹糖人的手藝,用嘴吹出空心面,不過由於這樣不衛生,這一絕技很少大量出現在廚房中。最簡單的製造方法是:將面溜勻成長條後,放在案板上,用木筷子在麵條中間壓一深溝,溝中撒入少許白糖,收口後再將口兩邊捏住,然後依照拉麵方法,把拉條下到開水鍋中。由於麵條中的白糖融化,煮熟後,麵條中心成孔狀。

雖然所有手工製作的方法,都沒有空心麵條機做出來的精細,但是,經過機器壓制的面比較硬,很長時間煮不爛,口感差,而以純手工做的挂面沒有經過機器壓制,面沒有那麼硬,好煮,而且口感綿軟,近乎入口即化。由於空心面可以在煮麵的過程中充分滲入湯汁(至於空心是否一通到底就不要在意了),增強味道和綿軟度,所以受到很多小朋友和老人的喜愛。據網路資料顯示,空心面味道鮮美,「食用感覺光滑繞舌,細膩如玉,獨具風味」。

現如今,可供選擇的空心面種類已經非常豐富了,有傳統手工面、雞蛋面、核桃杏仁面、魔芋營養面、大棗營養面等。其中尤以貴州綏陽的空心面和四川中江的空心面最為著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聖語公司 的精彩文章:

TAG:聖語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