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娃拚命刷閱讀理解題,不如這樣做……
文:羅玲 - 圖:網路- 編:叮噹
GIF
那天帶孩子參加親戚聚餐。很多親戚她第一次見面,其中有兩位從美國回來,難得一見。事先我告訴她,別像小時候一樣只顧自己吃,現在是大孩子了,也要多和大家聊天啊。席間,她表現的很好,主動問人家在美國的生活習慣。她留意去聽大人的談話,積極地插話。她的插話總是有一些大詞,展示了廣闊的知識面,但又明顯是孩子的話,常常讓我想笑。比如,人家聊到,小時候倆人偷金魚,把魚含嘴裡跑回家,魚也沒死。她插話:「達爾文也這樣做過。他小時候喜歡觀察蟲子。看到特殊品種就收起來,手拿不了,就含嘴裡。」別人說,自己小時候沒好好學習啊,她說:「主要是要有學習能力。」別人說到機器人,她說,對!人工智慧是趨勢。大人談到中美生活這些年的變化。她接話:「我看到有人說,二十一世紀是屬於中國的!」說到日本人長壽,她說,「我去過日本,日本人吃的少而精,每頓飯都有納豆。」眾親友都很喜歡她,說太可愛了。
後來我倆吃完想先走,我看大家聊的熱鬧,不好開口。還是她有辦法:「我提議咱們照個合影吧!」她找來服務員,合影,之後,正好大家都回座位,我說我們還有羽毛球課,得先走,你們慢慢聊。我從小到現在,都是在飯局上不太說話的人。孩子的性格卻是喜歡交往。她這次比小時候,最大的進步是,她能圍繞對方的話題來聊。小時候她也敢說話,但都是講自己感興趣的事,比如說同學間趣事,也不管人家知不知道這同學是誰,有沒有興趣聽。看來還是長大了!
GIF
回家後,誇獎之餘,由這些談話想到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她的這些插話說的都對,話題也相關,但卻顯得孩子氣?和大人之間真正的聊天有不同呢?
兒童的思維特點
仔細想,發現,兒童思維的特點就是這樣,他們更多是圍繞字面意思去接話的。平時和她聊天時也發現,我說到一個事,她並不去細想這事背後有什麼道理,我想表達什麼,而是聽到我提到什麼,就中途打斷我,急著說一個和這事表面有共同點的事,我需要努力再把話題拽回來。
而大人談話不是如此。大人間的正常交流,會考慮到,對方說這段話的情感、動機,以及談話場合、人物關係背景等等。比如,聊到兒時偷魚的事,飯桌上的其他人感受到的,不是表面這個嘴裡含小動物的做法,而是——這多年未見的表兄弟倆,原來在兒時還有這些趣事,當時曾有這麼親密的關係。也許他們由此會想到自己和其他親友的陳年舊事,或者順便問問對方當時多大,或者回想起來他們曾經一起住過的地方。這是成人間正常的交流。
另外,孩子之所以只能談論表面現象,除了思維習慣,還因為,他們缺少足夠的背景信息。他們無論是自己的生活閱歷,還是對對方的了解程度,都沒有很多信息可以參考利用。大人所談論的事情,在她眼裡,就是單純這一件事,沒有複雜的背景信息跟著,所以,她無可加工。一件事,就是簡單的一件事。
你問比較小的孩子,「你有表嗎?」他會自豪地回答:「我有表!」問大一些的孩子,也許他明白你想知道什麼,會告訴你現在幾點。
隨著人逐漸長大,背景信息,比如各種常識、人物關係、相關閱歷等等,積累多了,有歸納和比較,我們自然就會感受到各種深層的意思。這個變化不用教也會自然發生,但如果多留意,也許會做得更好。另外,在這方面,男性比女性更沒有優勢。我們常感到,跟老公交流費勁,就是很多男性直到成年,也不太擅長領會別人話里的實際意思,只聽到字面意思:讓他記得把衣服收了,他只收衣服不收褲子。
當然了,成人之間,關係不同,談話時放鬆程度不同。對談話內容進行深度理解,對大人來說也是耗費腦力的事情。所以,朋友間聚會開心,就是因為你不必想那麼多,想說什麼說什麼,可以無話不談,不累。
信息加工與學習
對孩子,我們也不必要求那麼多。不過我又想到了語文學習中的閱讀理解。很多小學生做閱讀理解時,總是分不高,就有這兩方面的因素:
1、沒有深度理解的習慣。
2、背景信息缺乏。
語文的閱讀理解題,大概分幾類,
1、考察對具體信息的把握。
2、考察對整體或某個段落核心意思的提煉。
3、考察對作者一些隱含意思的領會。
第一個通常孩子們都能找到,第二和第三對很多孩子來說有難度。為什麼?因為,很多學生平時讀書時,只是在關注表面意思,沒有去停下來思考的習慣。有些成人讀書也是這樣,大腦處於比較被動的狀態,像看電視,像躺在小船上隨波蕩漾。消遣的書這樣讀當然可以,但是作為學生,你要在享受閱讀樂趣之後,開始學會邊讀邊思考。
背景信息的缺乏也會非常影響你對文本的理解。研究發現,工作記憶效果如何,不僅取決於工作記憶容量的大小,更與信息加工的速度、效率有關。當你閱讀比較熟悉的內容,你會感到不太吃力,速度快,理解的透徹,因為大腦需要處理的任務比較少,熟悉的信息不用消耗很大認知資源,你的大腦有足夠空間記住更多信息,快速思考,理解更多深層的意思。
下面的圖是個小例子,說明表層與深層理解、背景信息對理解的影響。
不熟悉背景資料的人的眼裡
(只看到表面,理解深層含義很困難)
在熟悉背景資料的人眼裡
(看到深層含義,理解速度會很快)
家長怎樣幫孩子?
那麼,家長可以怎樣幫孩子提高這些方面的能力?
1
平時聊天時,除了介紹事件和背景信息,儘可能多地問孩子問題,用一個個問題推動他向前思考,思考更深層的內容。比如,看了電影《奇蹟男孩》,可以跟孩子聊很多:你知道姐姐的好朋友為什麼夏令營後不與她交往了嗎?你覺得奧吉有哪些優點?如果你是他,你會感覺怎樣?故事裡有哪些行為是勇敢的?
2
孩子讀書,告訴他,要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就是學會read between the lines。可以列出一些問題供他去想:這部分內容,有多少是我已經知道的,哪些是我不知道的?作者寫這些文字時,有什麼樣的情緒感受?他主要想給誰寫?他寫的目的是什麼、想達到什麼效果?對我來說這個效果達到了嗎?他站在哪個立場上寫的?他的陳述一定是事實嗎、還是只是他的感受,或者是他有目的精心選擇的事實?我是否同意他所說的?為什麼?為什麼我喜歡或者不喜歡這些內容……
這個問題單子可以持續寫下去。不是每次閱讀都要他經常停下來想,但可以在他休息的時候,我們和他聊聊。當然這需要您也讀過這本書。
有時候,您可以和他分享您自己讀書後的感想。對於低年級學生,這是個很好的做法。
對於高年級小學生和中學生,您可以給他講清這個道理,然後鼓勵他自己去思考,在讀書筆記上記下來他的思考。
3
擴大孩子的知識面。這就是在給他大腦里的信息庫添加內容。這個信息庫龐大,孩子在接觸新內容時,就會有更多背景信息可供依附,讓他記憶或理解時,減少大腦的工作量。怎麼擴大?多讀書、家裡多買書;嘗試讀不同領域的書;生活中多觀察分析;旅遊;接觸社會各個領域;關注新聞……
當然,這些理解能力與孩子的年齡和成熟程度有關。比如,很多男孩閱讀理解得分少,常常是因為他們比女孩成熟的晚,所以思維發展自然落後一點。請家長不要太心急,一邊引導一邊耐心等他們成長。
GIF
上面說的這些,眼下是為語文成績,長遠是為學習能力。語文卷上的閱讀理解題,我感覺,到中學以後,就常常是為了出題而出題了。但,我們在這個過程中,鍛鍊出的學習能力是終身受用的。前些天聽說,現在有種很流行的招聘面試方式是:給應聘者一本他不熟悉的領域的書,給他兩三個小時,之後,請他談談讀書的收穫。這就是想考察一個年輕人是否有能力,在短時間內,在壓力之下,迅速閱讀、學習新內容的能力。招聘考這個,是因為現在很多領域都在快速變化更迭中,學習能力不強,無法勝任!
估計,很多人看完這篇又會說:天哪!這些我自己都做不到!所以,好家長都是學習型家長。
爸媽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 END ——
如果您有任何問題,
祝全天下的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TAG:羅玲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