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浙江省一地級市,古為甌地,其方言被稱為中國最難懂的方言

浙江省一地級市,古為甌地,其方言被稱為中國最難懂的方言

溫州,簡稱「甌」,浙江省轄地級市。全市陸域面積12065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110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18萬。溫州古為甌地,也稱東甌,唐朝時始稱溫州,至今已有2000餘年的建城歷史。溫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素有「東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譽。

一、歷史沿革

1、東漢置永寧縣,治今溫州市,屬會稽郡。

2、東晉太寧元年(323年)置永嘉郡。隋改永寧為永嘉,廢郡,縣屬處州(後改括州)。唐上元二年(675年)於此置溫州,天寶元年(742年)改永嘉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溫州。

3、南宋升瑞安府,元改溫州路,明、清復為溫州府。

4、1912年廢府存縣,1914年置甌海道,1927年直屬浙江省。

5、1949年城區設溫州省轄市(地級),並設溫州專區(1970年地區)。1981年溫州地區撤銷,設地級溫州市。

二、地名由來

1、「甌」的來歷:(1)溫州古為甌地,也稱"東甌",唐時始稱溫州,甌是一種陶制器皿,約在新石器時代,溫州居住著原始甌人製作陶器。溫州歷史上以造紙、造船、鞋革、綉品、漆器著稱,亦是中國青瓷的發源地之一。晉人郭璞在《山海經》中描述溫州的地形為「甌居海中」,這是有關「甌」的最早文字記載之一。據晚清學者孫詒讓考證,夏為甌,殷為漚,周為歐,因世異字,故「甌」從夏始。

(2)國學大家劉師培在其「古代南方建國考」中說; 「甌以區聲,區,為崎嶇藏匿之所。從區之字,均以曲義。故凡山林險阻之地,均謂之甌,南方多林木,故古人均謂之甌,因名其人為甌人。甌是因地多山林險阻而得名」。

2、溫州:《太平寰宇記》:溫州「以溫嶠嶺為名。」《寰宇通志》溫州府:「以其地自溫嶠以南恆溫少寒,故名。」

《浙江通志》引《圖經》:「溫州其地自溫嶠山西,民多火耕,雖隆冬恆燠」。意思是溫州地處溫嶠嶺以南,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潤,所以稱為溫州。

三、溫州方言

溫州本地方言以甌語最為重要,溫州話是吳語的一種,屬於吳語甌江片,是南吳語的代表。被評為最難懂方言 抗戰時難倒「鬼子」。據說在抗日戰爭中,八路軍部隊相互之間聯繫由於保密需要,都是派兩個溫州人,進行電話或者步話機聯繫,而日本鬼子的情報部門,總是也翻譯不出這發音極其複雜的溫州話,可以說當時的溫州人就像美國大片中的風語者一樣,為抗戰勝利起到了相當大作用。

四、旅遊景點

1、永昌堡,俗稱新城。建於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位於溫州市龍灣區永中街道。明代,溫州沿海備受倭寇侵犯,永強抗倭首領王沛、王德叔侄犧牲。後王沛侄子王叔果、叔杲兄弟發起修建此堡以抗倭。城堡呈長方形,南北長778米,東西闊445米,城牆高8米,基闊3.9米,周長2688米,有敵台13座。用石塊斜壘,中夯土。城外環護城河,城內鑿有二渠,居民分住渠之兩岸,井然可觀。該城牆已部分殘缺。1982年修復南北城門兩旁城垛及城樓。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四連碓造紙作坊。位於中國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澤雅鎮,北斗山腳龍溪中游,佔地約0.28平方千米,是中國古代造紙術的活化石。元末明初,福建南屏人為避戰亂遷居澤雅。因澤雅水多竹茂,遂重操舊業造「南屏紙」。人們用水碓將水竹搗成紙絨、紙漿,製成屏紙。澤雅一帶數千人從事造紙,因此到處是水碓、紙坊。如水碓坑、水簾坑等地名亦都與造紙有關,澤雅遂又名「紙山」。

3、曹灣山遺址,別名為老鼠山遺址,位於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是新石器時代的古人類遺址,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國安寺塔。位於瑤溪鎮皇嶴。建於北宋元祐五年至八年(1090-1093)間。樓閣式石塔,平面呈六邊形,九層實心。塔頂早毀。殘高約17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文大觀 的精彩文章:

遼寧省瓦房店市,樸素的地名來歷,新興百年的城市,中國工業百強縣

TAG:人文大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