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抱團養老」,能否讓生活更美好?

「抱團養老」,能否讓生活更美好?

最近關於「抱團養老」好像很火,有人說這種模式是除了親情養老之外,最能滿足養老精神需求的形式。

前兩天我跟大學室友開玩笑說,「以後我們老了,就租個房子一起生活一起養老,一起打遊戲一起吹牛逼。」想想也挺好的。

其實,我們現在經常能看到一些關於主動抱團養老的新聞。「自發抱團結伴,同吃同住,自己養雞鴨魚,吃飯聊天散步打麻將,經濟上實行AA制,生病了互相照料……」這樣的養老方式,按照美國社會學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著作《單身社會》里的講法,正是很多老年人渴求的自主性生活。

然而,事實是殘酷的,成功者寥寥無幾。

有時候就在想,明明成功者甚少,那為何還是有那麼多老人站出來,大聲說出抱團養老的聲音?並動輒得到數百人的響應,抱團養老對於眾多老年人的「誘惑」還是可窺一斑。

這讓我不由得想起2017年2月份杭州69歲獨居城西的張阿姨希望找幾個志同道合的老人,組織新家庭,像兄弟姐妹一樣抱團養老。一石激起千層浪,抱團養老的想法,也一下子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很大關注。

然而結果卻是失敗的,在2017年12月9日和10日兩天,CCTV-10《講述》欄目連續播出紀錄片《抱團養老》中,就著重講述了張阿姨這段抱團養老的故事。(大家可以去看下)張阿姨抱團養老的嘗試雖然失敗了,但她說,「抱團養老的想法,會一直堅持下去。」

而這一句話也影響著更多的人加入到抱團養老的大隊伍中。2017年5月家住杭州餘杭瓶窯的王阿姨,和她老伴一共邀請了其餘6對會打麻將的老人一起居住,生活的很是融洽和諧。被外界稱之為可能是中國「抱團養老」首個成功範例!而且據說王阿姨還專程去了張阿姨家「取經」,學習抱團養老的經驗。

面對較高的意願率與極低的成功率,很多老年人在前期所表現出來的「亢奮」,網友很多都表示這不過是出於「感同身受」的衝動而已。

歷來中國傳統的養老方式就是依靠子女,但是在奔向「現代」的過程中,大家庭的分裂不可避免。

年輕人被工業社會奪走了時間,即便能在同一個城市,也不太可能和年老的父母長時間生活在一起。這不再是一個趨勢,已經變成了現實。

我們必須考慮,自己會怎麼應對老年局面。目前主流的看法是,大家會住進養老院里,靠著自己的養老金還有大半生的積蓄,度過最後的時光。

然而在養老院里,你不得不和那些陌生老年人居住在一起,等待子女周末有空的時候前來探視。這種境況,可能會解決基本的物質生活(吃飯、居住),但是也有可能會讓人變得更為孤獨,「晚景凄涼」會加倍呈現。

一經比較,可以很明顯看出,如果在養老院和抱團養老之間,很多人都會選擇抱團養老。

只是回歸到現實,抱團養老不同於社區養老與機構養老那樣有相對健全的制度與配套措施,由於沒有法律的約束和親情紐帶,抗風險的能力顯著下降。另外,由於性格和生活習慣方面的差異,人際關係的處理也更容易出現偏差。

所以對於大多數老人,結伴養老終歸是「不得已的選擇」。

當然社會上許多專家表示:想要嘗試抱團養老的老年人,最好還是在熟人圈子裡進行更為可靠,成功率相對更高。

這一點,我是相對比較同意的。

在老年社會中,如何形成真正的「老年社區」是一個重要課題。讓老年人和年輕人雜居在一起,或者讓老年人單獨住在一起,都不是太大的問題,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才能形成那種讓人感到溫暖的共同體。

這方面,張阿姨和王阿姨確實給我們以很大的啟發。比如,有著相似價值觀的朋友們,能否想辦法居住在一個社區里?除了打麻將,還有哪些生活方式能夠把老年人團結在一起?

如果有,那麼這樣的「抱團養老」確實會讓老人的生活更加精彩豐富,更加美好。

老年社會即將到來,但是我們卻還沒有太多適合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呈現出來,年輕人在嘲諷廣場舞的時候,也許需要考慮,當你老了,你應該怎麼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阿離的哥 的精彩文章:

TAG:阿離的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