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福州一老人魚刺卡喉,醫生說民間方法是錯的,該用這種急救法!

福州一老人魚刺卡喉,醫生說民間方法是錯的,該用這種急救法!

東南快報見習記者 葉嬌/文

81歲的陳依姆愛喝魚湯,

卻因為一個不小心,

被魚刺卡住喉嚨。

醫生說,

誤吞異物後不能吞硬質食物,

也不能喝醋;

如果漱口、用鑷子取後仍有痛感應立即就醫。

81歲老人被3公分魚骨卡喉

1月20日,陳依姆和家人一起吃午飯,飯桌上有陳依母喜歡喝的魚湯。不過,喝湯時的她有點心急,結果魚骨卡在了喉嚨。

陳依姆多次嘔吐後,魚骨仍留在食道,喉嚨一直有痛感。隨後,她輾轉來到福建省老年醫院就診。

該院消化內科主任曾慶新發現魚骨已經進入陳依姆的食道,於是決定通過消化內鏡將魚骨取出。

「是魚頭部位的骨頭,長度將近3公分,形狀呈齒輪狀,比較不規則。」曾慶新說,不到5分鐘,魚骨就被取出來,患者可以直接回家了。

醫生:喝醋不能化骨 被卡後應停止吃飯

曾慶新說,老年人上消化道異物以食管入口處最多見,其次為胃、十二指腸。食管異物所致併發症發生率最高,與滯留時間成正相關,滯留≥24~72小時的併發症發生率分別上升2倍和7倍,內鏡治療成功率因此下降,因此,儘早處理至關重要!

對於民間流傳被魚刺卡住可以通過喝醋將其化掉的說法,曾慶新表示,喝醋並沒有這個功效,「誤吞異物後,立即停止吃飯,不要吞乾飯、饅頭等硬質食物;接著可嘗試漱口,較小的魚翅有可能被水沖走;然後檢查口腔,若發現魚刺,表示魚刺還沒進入食道,可以用鑷子拔除;如果仍有痛感,需要立即就醫,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期。」

曾慶新補充,「雖然某些胃內或十二指腸內異物可等待其自然排出,但存在排出失敗、長期滯留於體內而造成併發症的風險。原則上,耐受內鏡操作且無併發症的普通上消化道異物均適合內鏡處理。」

我們生活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小意外,

如果不正確進行處理,

那後果也是我們無法想像的,

對於這些意外我們應該如何正確施救呢?

氣道阻塞

異物卡喉常見於兒童進食或口含異物時嬉笑、打鬧或啼哭。此時千萬別拍背,要學會「海姆立克急救法」,適用於2歲以上幼兒或其他人群。

站在孩子背後,用兩手臂環繞病人腰部,一手握拳抵住肋骨下緣與肚臍之間,另一手抱住拳頭。雙臂用力收緊,快速向里向上按壓孩子胸部,形成一股衝擊性氣流,將堵住氣管、喉部的食物硬塊等衝出。持續幾次擠按,直到氣管堵塞解除,異物排出。

燙傷

首先,應該迅速用冷水沖燙傷的部位,或用毛巾包上冰塊進行冷敷。最好能持續 10~15 分鐘,或者疼痛顯著減輕為止。切忌在傷口上亂塗東西。

鼻出血

鼻出血時仰頭,非但止不住鼻血,反而會導致鼻血被吸入口腔和呼吸道。正確的做法是用手指捏住兩側鼻翼4~8分鐘,或用浸了冰水的棉球填塞鼻腔壓迫止血。如果這些方法仍不能止血,應立即去醫院就診。

異物進入眼睛

異物入眼後,千萬不要用手揉眼,防止異物刺傷角膜使傷情惡化。可先閉上眼,將眼皮提起,讓異物隨淚水流出眼外。如果異物固定不動,最好去醫院剔除。

一般沙礫、灰塵可用清潔的棉棒或手帕角拭去異物。異物拭去後,角膜無損傷後,可以不用上藥,異物較大,刺激時間又長、或角膜上皮有損傷的,應上些眼藥水或者眼藥膏。

外傷出血

1、較小或較淺的傷口,應先用冷開水或潔凈的自來水沖洗,但不要去除已凝結的血塊。

2、傷口處有玻璃片、小刀等異物插入時,千萬不要去觸動、壓迫和拔出,可將兩側創緣擠攏,用消毒紗布、繃帶包紮後,立即去醫院處理。

3、碰撞、擊打的損傷,有皮下出血、腫痛,可在傷處覆蓋消毒紗布或乾淨毛巾,用冰袋冷敷半小時,再加壓包紮,以減輕疼痛和腫脹。傷勢嚴重者,應去醫院。

4、傷口有出血,可用乾淨毛巾或消毒紗布覆蓋傷處,壓迫10~20分鐘止血,然後用繃帶加壓包紮,以不再出血為度,視情況去醫院處理。

扭傷

1、扭傷後,應立即停止運動,若繼續運動或行走可能會加重損傷。

2、扭傷後的 48 小時內,可用毛巾包裹冰袋或用冰鎮礦泉水冰敷扭傷的位置,能減輕因扭傷導致的炎症腫脹,同時也能減輕疼痛。絕對不要熱敷!

冰敷次數的建議:受傷後第一天,每小時冰敷 1 次,每次 20 分鐘;第二天,共冰敷 3~4 次,每次 20 分鐘。

3、如果是不太嚴重的外側踝關節扭傷,平卧休息的時候可以在受傷的腳下墊一個枕頭,讓腳踝高於心臟平面,緩解充血和腫脹。

4、如果非常疼痛,影響生活質量,可諮詢醫生或藥師使用止痛藥。

5、嚴重的扭傷可能導致骨折,需要醫生來處理。自行處理可能導致骨折癒合不良,影響腳踝的運動功能。

綜合生命時報、健康中國

編輯:鍾文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建健康 的精彩文章:

胃有點不舒服要注意什麼?這些健康問題「懿萍問診」都幫忙問了

TAG:福建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