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俾斯麥說德國無法兩線作戰,而二戰中曼施坦因解決了這個難題

俾斯麥說德國無法兩線作戰,而二戰中曼施坦因解決了這個難題

曼施坦因長期以來被公認為是二戰中德國最優秀的將領,甚至德軍內部都認為曼施坦因可以擔任陸軍總司令一職。其參謀出身的背景讓他在設計作戰方案時,把大膽的思維和全方位的考慮體現得淋漓盡致。但是究其本質,與時俱進是曼施坦因最大的特點,其姨夫興登堡在其青年時就培養他成為「用腦子的軍人」。

1935年,當時還是上校的曼施坦因在考慮關於步兵突破陣地防線的問題,對於陰雲密布的歐洲的來說,一場大戰似乎不能避免。一戰的慘痛教訓正血淋淋地擺在整個德意志軍人面前,一旦在東西任何一線陷入消耗戰,將會使德國重蹈覆轍。

把戰略問題變成戰術問題,才是落地解決的問題,德軍為什麼在一戰時期陷入陣地戰,是一戰時期的戰爭特點決定的,深壕溝、鐵絲網、堅固的壁壘、無數的機關槍口,成為了以步兵為主的攻堅隊的噩夢。

著名的凡爾登戰役,全面地詮釋了這個時期的戰爭特點。在漫長的戰線上,率先發起進攻的一方往往會損失慘重,以至於德軍和英法聯軍在凡爾登一共犧牲了近七十萬人,竟然都沒前進一步。

對於德軍來說,這意味著將會在西線陷入無限的消耗戰,對於英法這樣可以通過海外補給的國家來說,尚且可以堅持一段時間。可對於地處歐洲中部的德國來說,這就意味著戰爭的失敗。帶領德國走向統一的俾斯麥對於這種現象也頗為無奈,生前不止一次地提起德國必須避免兩線作戰。

不過在近二十多年後,這種情況在德國看來要好一些,畢竟隨著裝甲部隊的普及,同時和空軍配合,具備了衝破防線的可能。古德里安的閃電戰就是在此基礎上提出的,但是裝甲部隊畢竟是統一指揮的,傳統步兵的裝備在陣地戰時還是常常容易陷入被動,戰場上形勢瞬息萬變,步兵如果沒有裝甲部隊配合,應該怎麼辦呢?這個問題困擾了曼施坦因很久。

1935年,在經過多方面思考後,曼施坦因向陸軍總部提出,給予步兵裝備突擊炮的建議,這種所謂的突擊炮,可以看成步兵攜帶的炮筒。從外表上看,突擊炮就是低矮形的坦克,但是沒有轉向炮塔,由於其同時擔任替步兵「吃傷害」的作用,所以突擊炮的正面裝甲非常厚重,這種履帶型突擊炮,與步兵一同參與進攻之中,摧毀目標是敵軍碉堡、機槍陣地、反坦克炮以及其他障礙物,這就給予了步兵突破堅固防線的可能。

但是這一切準備都不是德軍可以進行消耗戰的理由,二戰初期,曼施坦因提出了大膽的越過馬奇諾防線的進攻法國的計劃,還在覬覦進行陣地防禦戰的法國瞬間崩潰,這個計劃完美體現了曼施坦因跨時代的戰略邏輯。

之後一年,這種突擊炮在蘇德戰場大放異彩,這得益於德國優秀的工業技術,「三號」突擊炮憑藉著其傲視群雄的射程成為戰場上的霸主,至於之後德軍在蘇聯的鋼鐵洪流下失敗了,就已經不是曼施坦因等人能掌握的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爆炸 的精彩文章:

扔石子也是酷刑?在伊斯蘭教中,石刑是一點人性都沒有的刑罰
菹醢是何種酷刑?把受刑人剁成肉醬,再做成包子讓其親人吃

TAG:歷史大爆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