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50萬人出征卻在家門口被俘 明英宗在土木堡犯了哪些致命錯誤?

50萬人出征卻在家門口被俘 明英宗在土木堡犯了哪些致命錯誤?

自從明王朝建立之後,明朝統治者就不斷與他的北方鄰居打交道,先是北元,後來是韃靼,再後來就是瓦剌。這些蒙古人雖然屬於不同的部落,相互之間也互相仇殺,但他們對於明帝國的敵意卻是一致的,拋去那些複雜的政治和經濟動機,其實原因很簡單,蒙古人也要吃飯,而草原上是不會長出鍋碗瓢盆的,想要生活,就只能去搶啊,於是,靠近蒙古的明王朝就成了蒙古人的最好劫掠對象。圍繞著搶劫與反搶劫,明朝與蒙古人爆發了一系列戰爭,紅鹽池之戰,威寧海之戰等等,以及筆者今天要說的土木堡之戰。

公元1449年,明正統十四年,瓦剌的首領也先在基本平定漠北之後,對南方的明朝發動了新一輪的進攻,這場進攻實際上從年初就開始了。

早在當年的三四月份,也先就分道進攻遼東,宣府,甘肅等處,明軍連戰連敗,告急求援的奏摺像雪花一樣飛向京城。但此時還停留在邊境騷擾上,邊防軍尚能應付,然而到了七月,情況越發糟糕,也先接連入寇大同,知院阿刺進犯宣府,脫脫不花進犯遼東,另一路瓦剌軍進攻甘州,大同參將吳浩戰死,邊境形勢越發危急,明廷派遣駙馬都尉井源等率兵增援,到此時,危機仍停留在邊境上,但隨著邊境的敗報不斷傳來,正統帝朱祁鎮決意親征,七月十六,下旨親征,十七日,明廷集中京師附近駐軍二十餘萬親征,自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以下,文武勛戚大多數隨行,親征軍出居庸關,過宣府,懷來。一路上,天氣惡劣,補給又供應不上,士兵餓斃於道,軍中怨言很大,全軍上下充滿著悲觀的氣氛,這勢必影響軍隊戰鬥力。

八月初,明軍到達大同,然而,前方敗報再次傳來,大同總兵官西寧侯朱瑛等於陽和敗歿,這對明廷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打擊,以皇帝為首的戰地指揮部做出了班師的決定,同時宣布獲得了勝利,按計劃,親征軍計劃從蔚州撤退,然而再向這個方向移動四十里後,突然又轉向東,或許是想從紫荊關或居庸關進入內地,返回京師,據說,此舉是在皇帝的親信王振的影響下做出的。八月十三,也先追上了明軍,一支強大的騎兵在朱勇的率領下去充當後衛部隊,負責阻擊蒙古人,保衛他們的皇帝,簡要地說一下他們的結局「敵于山兩翼邀阻夾攻,殺掠殆盡」。這支騎兵用生命的代價為他們的皇帝爭取到兩日的時間,但也僅僅只有兩天,十三日當天,親征軍主力到達土木堡,此處距離懷來城不遠,諸臣要求急行軍,進入懷來城中,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此舉可能是一個正確的選擇,蒙古軍以騎兵為主,缺乏攻城手段,憑藉懷來城進行堅守或者撤退,都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可是,王振又一次否決了這個提議,理由是輜重部隊還沒有完全趕到,這也就喪失了拯救明軍的最後一個機會。

十四日,明軍想要移營,而瓦剌人已經將明軍包圍,從史料來看,瓦剌的兵力在五萬到十萬之間,而明軍則在二十萬上下,從數量上來看,明軍佔有數量優勢,然而考慮到明軍在不斷的行軍中耗盡了體力,又斷水兩日,戰鬥力大打折扣,明軍實際上處於劣勢。親征軍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戰略主動權,在其他方向上,明軍也在與瓦剌軍作戰,麻谷口的守軍將瓦剌的另一路軍隊阻止在關外,但已經於大事無補,當時宣府總兵楊洪駐紮地距離土木堡最近,如果他出兵夾攻瓦剌,或許還可能把皇帝救出,但楊洪閉門不出。總而言之,親征軍已經不能指望援兵了。

十五日,瓦剌假意與明軍議和,誘使明軍躍出戰壕就水,隨即以騎兵四處掩殺,明軍隨即徹底崩潰,跟隨親征的文臣武將大部分戰死,明正統帝朱祁鎮被俘,土木堡之戰以明朝戰敗而告終。

作為對明朝軍事史有重要影響的戰役之一,值得考察的是在土木堡之戰中明軍採取的具體戰術,與明軍在戰役組織和戰略層面上所犯得錯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明軍在戰術應該得到一定肯定,隨著在土木堡,明軍徹底被合圍,針對瓦剌騎兵高機動性的特點,明軍確立了掘壕固守的方針,利用自身的數量優勢,結成方陣,固守高地,同時藉此保證本身部隊的組織度,在包圍圈內,以皇帝大營為主,步兵和騎兵部隊分布在大營四周,將火器部隊拆散配屬各部隊,準備依靠地形,火器和步兵組織度上的優勢,抵抗瓦剌軍,但因為錯誤的戰略決策,明軍的戰前準備全都付之東流。

土木堡之戰中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鎮

土木堡之戰是中國古代的著名戰役之一,其對明朝歷史具有重要影響,在此不做贅述,但從戰役組織來看,明軍戰前準備混亂,戰役計劃屢次變化,臨戰又指揮不力,可以說,明軍在土木堡的失敗,明軍的指揮者無疑要負很大責任。從蒙古人的方向看,瓦剌人充分發揮了騎兵的機動力,緊追明軍,但瓦剌人在此戰中也暴露出了攻堅能力不足的弱點,為後來在北京城下的失敗埋下伏筆,這也印證了那句話,戰爭,就是比誰犯的錯誤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決戰海陸空 的精彩文章:

TAG:決戰海陸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