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恩施與貴州各有個建在山洞裡村莊,冬暖夏涼!再不去就沒了

恩施與貴州各有個建在山洞裡村莊,冬暖夏涼!再不去就沒了

洞中的村莊,你住宿過嗎?貴州與湖北恩施,各有一個岩洞中的房屋。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 見過各種各樣的民居,你見過住在崖洞里的村莊嗎?崖居,亦稱穴居,是利用山崖峭壁上的洞穴作為生活居住地。

一、貴州岩洞穴居中洞寨

貴州黔南州之格凸河中洞苗寨

中洞苗寨在紫雲縣的水塘鄉,貴陽到紫雲的道路已經非常順利,紫雲到格凸河的班車路過水塘鄉。但實際上從水塘鄉到中洞苗寨也並不是很便利。由於寨子在山上,車輛只能到山下,要去寨子只有靠徒步。

如今格凸河開發成風景區。從景區內也可以徒步去中洞苗寨,但也要兩三個小時的路程。景區190元的門票。

既然可以從景區到中洞,那麼一樣從中洞可以到景區

格凸河到中洞,沿著一條上山的小路,翻過一座小山便看到傳說中的中洞苗寨了。

遠處的兩個山洞,中間的是中洞,右下角的是下洞,也就是說的電站,可以看見的房子是政府修建的,但據說由於吃水的問題,還有幾戶沒有從洞里搬出來。

洞里原來有所小學,這是當初的操場,但如今這裡已經搬出了洞子,搬到風景區門口的小學了,也就是說兩三個小時的路程外。

洞口被樹木所遮蓋,人置身洞內,彷彿到了世外桃源。

中洞苗寨的出名據說來源於一位美國人,2003年,一個叫胡蘭克·博德的美國來到中洞,看到這裡苗民貧困窘迫的生活條件,捐款10多萬人民幣架通了從山下到中洞的輸電線路。中洞苗寨從此過上了有電、有光明的生活。這還不是事情的結局,胡蘭克·博德又先後三次來到中洞,為了讓中洞苗民的生活得到真正的改善,他給每戶人家捐贈800元人民幣,讓他們用這筆錢買牛、羊、雞等畜類放養,作為生產的資本投資,使他們的生活水平有一個不斷上升的良好循環。

隨後湖南衛視2006年播出《洞穴之光》和2008年播出《變形記-愛在遠山》之後,中洞苗寨慢慢揭開了他神秘的面紗,為廣大驢友所知。

沿著中洞上行,便到了上洞,這裡是個天生橋。

牧歸的一家村民和牛,他們也住在洞里

格凸河大穿洞景區

1、燕子洞:伏流入口第一廳,高116米寬25米的天然拱門之下,是270米長的湖。洞內棲息著數十萬隻燕子,早晚在洞口翻飛,雄奇壯觀。

2、穿上洞:是一段古地下河的遺址。由一處懸掛岩洞地道進入,地道長137米,70米寬,50米高,飛機可從中穿過,它與河流入口處(燕王宮)相比高226米,地底長滿了各種珍奇小灌木及藤本植物。

3、盲谷:是一個槽型凹地,長約1公里,寬30--150米,四周為峭壁陡岩所圍,高200--400米不等。可通過約20米高的豎井洞進入。

4、通天洞:是一個穿過碳酸鹽岩地的巨大豎井,深370米,寬200米,好像開了一道天窗,又稱通天洞。

這裡就是格凸河景區了,上面的是穿上洞,下面的這個就是燕子洞,據說早晚會有成群的燕子飛出。頗為壯觀!

二、恩施二鳳岩崖居

住在崖洞里的崖居,亦稱穴居,湖北恩施這個村,利用山崖峭壁上的洞穴作為生活居住地。

在湖北恩施,有個叫的二鳳岩村,村子是由10多個溶洞組成的,村民譚秀雲的木屋罩在一塊向外延伸的大岩石下,炊煙從屋裡輕輕飄出,頗有仙居味道。

以崖狀形式出現的岩屋比比皆是,而且住在裡面空氣新鮮,甘甜的山水可直接飲用,冬暖夏涼,環境非常舒適。

在溶洞里,村民們建房子,院子,養家畜,幾乎隱居般藏在山間,居住、勞作、歇憩,似乎天生與此地契合!

不過,解放後,由於生活條件改善了很多,大部分崖居人都搬出了這一神奇的居住地。但也有例外,至今仍有村民不願意搬出這裡,捨不得這裡的一草一木,離不開這裡面舒適的環境。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曾介紹過這個村子,於是它就火了起來,村裡一些青年在崖居里建起了農家樂,在溶洞內存起自製的包穀酒,接待每一位遠道的遊客。

在恩施市、利川市等地,還有部分崖居。據利川市文物部門統計,僅謀道鎮魚木寨二仙岩一帶的崖壁洞,解放前就有住戶120餘戶。解放初期,這裡仍有80餘戶住於崖洞,直到1984年以後,這些崖居人家才陸續遷出。直至今日,土家族天人合一的崖居生活方式,仍在為武陵山區民族文化多樣性提供著生動實例。

具體位置:湖北恩施芭蕉侗族鄉二鳳岩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旅行和戶外 的精彩文章:

TAG:旅行和戶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