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纖維化 肝硬化 肝癌的篩查手段有哪些?
點擊右上角立即關注,更多健康內容不再錯過,不定期驚喜送給你
血清纖維化標誌物檢查,如肝組織內細胞外基質代謝成分,即通常所說的肝纖4項,有助於反應肝臟炎症及纖維化,但缺乏特異性和敏感性,對纖維化具體分期無直接指導意義。
影像學檢查方面,如B超、CT和(或)MRI等並不能對肝纖維化程度作出準確判斷,但量化或半定量化標準觀察肝臟體積、肝臟表面的形態、肝包膜厚度、肝實質、肝內血管和膽管、脾臟和脾靜脈以及膽囊等指標的改變,可對纖維化的診斷評估病變的活動度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肝臟組織病理學檢查是明確診斷、衡量炎症與纖維化程度的最重要依據,目前仍然作為肝纖維化/肝硬化診斷的金標準。
而基於肝臟瞬時彈性成像技術的Fibroscan能夠通過檢測肝臟硬度值來判斷肝纖維化,其診斷效能遠遠優於血清生物學標誌物,在我國已被批准用於臨床,並已初步形成專家意見。
肝硬化
肝硬化出現黃疸、腹水等失代償表現時,診斷並不困難。但在肝硬化早期,因缺乏特徵性癥狀,且臨床癥狀與病理改變常不一致,因而診斷通常十分困難,需結合病史、體征和輔助檢查進行綜合判斷。
胃鏡檢查一旦發現食管胃底靜脈曲張且排除肝外阻塞,肝硬化診斷基本確定。肝臟組織病理學檢查發現肝組織假小葉形成是最直接、最可靠的診斷方法。
原發性肝細胞癌
目前地區指南仍只推薦B超作為HCC的篩查手段。B超在有經驗醫師操作下,其靈敏度為65%~80%,特異性約90%。
但必須指出的是,B超篩查涉及到儀器品質與執行醫師業務水平,因而歐洲肝臟病研究學會提出必須由「有經驗醫師」執行,而日本業界提出該篩查手段應在具有一定資質的醫學中心進行,這在我國執行仍存在困難。
另外,必須指出B超在診斷病灶直徑小於lcm的HCC存在一定困難,因此其在早期HCC診斷方面並不具有優勢,是篩查方法的一個短板。
CT或MRI對於病灶小於lcm的HCC診斷靈敏度高,日本學者建議臨床中每6~12個月進行一次檢測,但也存在價格昂貴的問題,尚需大樣本多中心臨床成本一效益分析研究,為以後的國家層面決策打下基礎。
血管造影的診斷地位尚不明確,且造影劑價格昂貴,該方法應用於篩查並不現實。
註:文中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健康快遞:別讓肝癌奪走我們的微笑!
※如何知道乙肝轉為肝癌?
TAG:肝癌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