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歷史「最忍辱負重的大師」原來是他……

中國歷史「最忍辱負重的大師」原來是他……

「文化的背影」系列之五

歷史煙塵的鏡子:司馬遷

文/蒲素平

在中國歷史的滾滾煙塵中,許多事情、許多人物被遮蔽了,被掩蓋了,其本身的光芒隨著歲月的流失,漸漸失去往昔的光華,其挺拔的腰身慢慢彎了下來,歷史成了一個滿麵灰塵的老人。

歷史的風沙吹動著歲月,也吹動著文化,幸好有這樣一個人,他像一面鏡子來自歷史和文化的高空,用自身強有力的光芒,照著這些原本不應該被遮蔽的人物和事件,令其最大限度呈現,呈現給千年之後的子孫。所以今天我們看到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讀到《史記》這部煌煌大作,讀到了一個堅強、高貴的文人。

他就是司馬遷。

他以一個文人的身份走進並推動了中國文化發展,他讓華夏炎黃子孫有了歷史的母本記憶,有了一種探索式的人物記錄,是中國歷史不再單一,不再荒蕪,不再支離破碎,他讓一個個人物走出煙霧,站立到歷史的核心。他所記錄的人物成了中國人格的集體記憶,他的《史記》成為四史之首,並深刻地影響了24史的編寫體例,他成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文化大師。

他留給歷史一個高大又有些落寂的背影,供後人仰視,嘆服。

他的故事,他的作為,他的巨筆,本身就是中國文化史的縮影,卑微、倔強、骨氣。他一個人讓多少帝王將相失去了顏色,不值得一提。

這是司馬遷的偉大之處。

這是司馬遷的選擇,也是中國文化的選擇,也可以說,更是中國文化選擇了司馬遷。

我們不能不承認,中國文化自古便是一個黃金與泥沙俱下的混合體,讓一個身受奇恥大辱的奇男人,完成華夏文化的自救。

因此司馬遷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史聖。與司馬光並稱「史界兩司馬」,與司馬相如合稱「文章西漢兩司馬」,並且,他是兩司馬中的第一司馬。

司馬遷生卒年代,史無明文。王國維認為司馬遷生於公元前145年,另一說生於公元前135年;卒於公元前86年,另一說卒於公元前87年,又一說卒於公元前90年。一個記錄了歷史的人,歷史卻給予他的是模糊,他為歷史留下多少精彩的故事,但自己的故事沒有結尾。據說《史記》完成,司馬遷便不知所終。是啊,一個人完了他的終極目標,他便沒有什麼遺憾了。在《報任安書》中,他陳述苟活的原因,就是完成《史記》這部煌煌大著。

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

司馬遷做到了。

司馬遷家為世代相傳的歷史家和天文家。父親司馬談為太史令,後司馬遷接替父親為太史令,其實太史令只是俸祿六百石的小官,職責僅在於管理圖籍,掌管星象天文,最多也只是記錄上代及當代事情,並無著述的責任。然而司馬談和司馬遷明顯不滿足於「拾遺補蓺」。司馬談早有整理上代歷史的計劃,可惜卻「發憤而卒」,司馬遷對父親發誓說:我雖不聰敏,請容許我把您已記錄編排過的有關過去的傳聞,完整地書寫出來,絕不敢有缺漏。

這是父子兩代人的誓言,這是歷史的發誓。

君子之誓,重過泰山。

司馬遷的一生處於一個大發展的時代,處在漢王朝國勢強大,經濟繁榮,文化興盛的時期,張騫奉使通西域,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漢武帝設立樂府,。少年時代的司馬遷,「耕牧河山之陽」,十歲讀古文《周易》《尚書》《國語》等等,無不在學習之內,後隨父親至京師長安,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國學習。二十歲,從長安出發,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在《自序》上司馬遷說「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夫子遺風,鄉射鄒嶧;厄困蕃、薛、彭城,過梁、楚以歸。於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還報命。」二十五歲,他以使者監軍的身份,出使西南夷,擔負起在西南設郡的任務,足跡遍及「邛、莋、昆明」等地。

漫遊,對司馬遷來說,是一次更為深刻的學習,為日後寫《史記》做的一次實地考察,獲得了許多第一手材料,後來的詩人多愛漫遊,可能受此影響吧。那麼他在漫遊中做了那些事呢?我們舉例子來吧。

司馬遷漫遊到汨羅江畔,在當年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披頭撒發高聲朗誦屈原的《天問》《離騷》,感受屈原的感受,還原屈原的痛苦,他痛哭流涕,他狂歌高舞。在韓信的故鄉淮陰,他搜集有關韓信的故事,去訪問當地問當年韓信受胯下之辱,了解韓信為什麼能夠受胯下之辱而不發怒,體會小不忍則亂大謀的境界。在曲阜和孔子故鄉的一些儒生一起攬衣挽袖,一步一揖,學騎馬,學射。學行古禮。

這次漫遊不久,他得到一個官職,當了漢武帝的侍從官,又跟隨皇帝巡行各地,還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帶視察。

之後,他繼續出遊。

23——24歲,侍從武帝巡視至雍,祭祀五帝。之後去了山西、陝西、寧夏一代。

25歲,出使四川、雲南。

26歲,侍從武帝巡視山東、河南、內蒙一些地方。

27歲,游山東、河南

28歲,隨漢武帝游鼎湖,至甘泉。

34歲,侍從漢武帝至泰山,又至海邊,自碣石至遼西。又經北邊、九原(今包頭市西),五月回到甘泉。

35歲,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到達邛(今四川西昌一帶)、笮(今四川漢源一帶)、昆明(今雲南曲靖一帶),安撫西南少數民族,設置五郡。

36歲,漢武帝前入泰山封禪,太史公司馬談隨行,至周南(今河南洛陽)而病危。司馬遷自西南歸,見父於周南。談臨終囑司馬遷繼孔子而續《春秋》。

37歲,隨漢武帝到緱氏(今河南偃師),又到東萊。四月,黃河決口,司馬遷從武帝至濮陽瓠子決口處,與群臣從官負薪塞黃河決口。

注意,他的漫遊到了37歲時,公元99年,他的腳步停止了,因為這一年他遇到了生命中的一個坎,這個坎我們後邊會詳細說到。

在一個大發展的時代、一個意氣風發的時代,一個熱血沸騰青年,迎著陽光拜見從西域歸來的張騫,坐著牛車為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而歡呼跳躍。他一路向前,他要報效國家。

什麼叫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什麼叫走進歷史,走出歷史。

正在司馬遷朝氣蓬勃,準備著手寫作的時候,有一件事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

就為了替李陵辯護得罪武帝,下了監獄,受了腐刑。

李陵是誰?他為什麼要為李陵辯護?他說了些了什麼?

我們先說一說李陵的家族吧。

一首唐詩寫到「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是胡馬度陰山」,這個龍城飛將說的就是李陵的爺爺李廣,一生征戰,戰績卓著,善待士兵,生不能封侯,由於與衛青有結,在一次戰鬥中被衛青嫁禍,憤而自殺,一腔熱血噴射到大帳上,將士無不大哭。李廣的小兒子名叫李敢,一個和李廣一樣常年在邊疆征戰的將軍,打仗勇敢,脾氣火爆。當他知道父親李廣因被衛青嫁禍而自殺後,一次與衛青狹路相逢,李敢沒有忍住,結果把衛青暴打一頓。

衛青是誰?我們都知道,是一個統領全國兵馬的大將軍,是皇親國戚,衛青的姐姐被皇帝寵愛,後來當了皇后。皇帝十分崇信和依靠衛青及衛青的外甥霍去病。李敢把衛青暴打一頓,這事一開始,大家都替李敢捏了一把汗。後來發現衛青並沒有什麼動靜,大家才悄悄鬆了一口氣。

又過了些日子,霍去病、李敢等人陪皇帝打獵,霍去病張弓射鹿,箭射了,卻沒有射向鹿,身邊的李敢應聲倒下。而皇帝下令說李敢是被鹿撞死的,一代虎門將子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死了,當時司馬遷在場。

司馬遷與好友任安、壺遂等喝酒說起此事,史官的筆下是血淋淋的現實。

我們再說李陵。

說李陵之前我們先說一個叫李廣利的人,李廣利有個妹妹長的十分漂亮,有多漂亮呢?「南國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寫的就是她,我們知道,漢武帝好色,這樣的美人自然被皇帝收去並得到寵愛,李廣利因此飛黃騰達。但劉邦定下規矩,外姓無大功不得封侯。於是皇帝轉著彎讓李廣利立戰功,並讓李陵為其部下,李陵拒絕,因此得罪李廣利。

公元99年,漢武帝派李廣利攻打匈奴,李陵帶步兵五千攻打大單于,牽制匈奴主力。李陵深入敵人腹地,大單于以八萬大軍包圍李陵步兵五千,血戰十天,矢盡糧絕,斬殺匈奴兩萬人,李陵被俘,投降匈奴。

朝廷上討論此事,大臣一邊倒譴責李陵,甚至罵道李廣。按規矩這與司馬遷沒有什麼關係,司馬遷官小言輕,可是司馬遷出班說話了,知識分子要發言了,我們知道知識分子是不會看皇帝臉色來說話的,他只是照著自己的想法說。

司馬遷說:「李陵雖然打了敗仗,可是殺了這麼多敵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還想將功贖罪來報答陛下。」武帝聽了,認為司馬遷為李陵辯護,是有意貶低李廣利便勃然大怒,說:「你這樣替投降敵人的叛徒強辯,是不是存心反對朝廷?」便把司馬遷下了監獄,交給廷尉處理。司馬遷被關進監獄以後,案子落到了當時臭名昭著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嚴刑審訊司馬遷,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面對酷吏,他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司馬遷在獄中反覆不停地問自己:「這是我的罪嗎?我一個做臣子的,就不能發表點意見?」不久,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後來證明這是誤傳,是另一個姓李的人),大怒之下的的漢武帝下令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又滅李陵的父族、母族、妻族百餘人。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漢朝的死刑要免死的話可以接受兩條路,交50萬錢,或接受宮刑,宮刑是個奇恥大辱,污及先人,見笑親友。可司馬遷沒錢,司馬遷的《史記》還沒有完成,所以司馬遷不能死,雖然,死對於司馬遷來說是一個十分簡單的事。

忍辱負重。司馬遷在蠶室接受了這種奇恥大辱。往往越是自尊的人,產生的恥辱感越強,越是精神高貴的人,越無法擺脫這種恥辱感,文革中許多知識分子自殺,便是基於此。

一個英雄的年代,發生了悲催的故事。

一代奇男子,承受了他本不該承受的恥辱。

文化的深處,依然是血淋淋的,依然是殺氣騰騰,令今天的我們不知所言。

司馬遷在監獄裡度過三年的時光,這三年中司馬遷的思想曲線是什麼樣的,歷史少有記載,但我們可以猜想,可通過《報任少安書》而知道其思想軌跡。

在宮刑之前,司馬遷是溫和的,平坦的,之後,卻突然變了一個人,文風犀利,乾淨利索。少了意氣風發,多了慷慨老辣。「不拘於史法,不囿於字句,發於情,肆於心而為文」。司馬遷實現了一個轉變,有一個御用工具向獨立人格的轉變。

之後的日子,司馬遷只為這種獨立人格活著,只為《史記》活著,帝王將相已被他踩在了腳下,不值得一提。

三年後,司馬遷卻升職了,成了中書令,真是一件奇怪的事。

公元前91年,北軍護軍使者任安因巫蠱案的牽連,下獄論死,依常例將於十二月被處決,十一月,時任中書令的司馬遷寫信到獄中,此信後人題為《報任安書》。這就是我了多次提到的《報任安書》出現背景。其實司馬遷可以不寫這封信,但他還是寫了,實際上我更以為這信是寫給好朋友任安的,也是寫給寫武帝,更是寫給自己。證據就是,信里用大篇幅內容來說自己往日的遭遇和悲憤心情,以及《史記》一書的撰作情況。

司馬遷要借這封信來說明自己要表達的思想,他要給歷史一個交代,這時,我覺得《史記》的寫作進入了尾聲了,但還沒有結束,《史記》不是司馬遷自己的《史記》,也不是朝廷的《史記》,它是歷史的,其重量超過了一切,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其它任何事都不能影響他,更不能影響他的觀點和筆法。

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成就了《史記》——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130篇,52萬餘字,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對後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稱為「實錄、信史」。《史記》的體例被歷代正史所引用、沿用。

由於司馬遷的特殊遭遇,反而使他的人格和精神境界得到提升,使他的站位完全超越了當時的歷史和自我,後代的作者萬不敢這樣寫,因為境界不夠、氣度不夠,站的高度不夠,追求自由度不夠。

歷代文人無不推崇《史記》,無不推崇司馬遷,他的人品和文品對成為歷史的制高點,帝王將相只不過是筆下的人物而已。《史記》色彩斑斕,語言生動,人物對話飽含了生命的鮮活,他對這些人有觀點、有讚賞、有鄙視。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認真讀一讀《史記》,認識一下歷史和歷史的上司馬遷、文學史上的司馬遷。

義大利哲學家羅齊說: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

此話,唯一對司馬遷不適合。

——————————

版權說明:文章經蒲素平先生授權,獨家刊發。如欲轉載,請與我們聯絡。

——————————

蒲素平「文化的背影」系列文章(點開鏈接可見詳情)

作者簡介

蒲素平:筆名阿平,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河北省詩歌研究中心研究員,專欄作家,著有《大風吹動的鋼鐵》等多部。

《文化的背影》內容簡介

文化是由事件組成的,事件是由人物完成的,通過對中國歷史文化代表人物的闡述,走近傳統,走近古人,與古先賢對話,做朋友,與他們相逢、請教、商討、質疑、以自己的生命體驗去體驗古人的生命體驗和精神世界,進入古人的心境,體會他們的心境,從而真正接近傳統,達到生命的相互交融和感發。找到歷史與個人的連點,通過這些或哭或笑的文字,使這些歷史人物能夠站起來,使中國文化的脈絡更加清晰,使這些人物不再僅僅是他們自己,使我們閱讀的時候,我們也不再是我們自己,他們和我們之間形成一個關聯點。

本書20萬字左右,收錄歷史文化代表人物思想觀察文章38篇。歡迎各出版機構留言洽商出版事宜,但不接受自費和包銷圖書。

——————

機會!春滿園野菜誠招合作夥伴

————————

本號法律顧問:河北嘉實律師事務所

歡迎關注河北文學月刊微信公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重構千家詩 的精彩文章:

蒲素平「文化的背影」之1:你所不知道的孔子,比如批判性和獨立性……

TAG:重構千家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