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至愛梵高》讓我又看懂了一次《星夜》

《至愛梵高》讓我又看懂了一次《星夜》

本文中文重新編輯工作系愛聚紐約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轉載請聯繫微信號:hxfjack

2017年末,

《至愛梵高》於中國內地公映,

當梵高回眸的那一瞬間,

許多人的眼淚也就掉了下來。

GIF

這部入選了第90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的影片,模仿梵高的油畫風格,手繪講述梵高的故事。它背後有幾個驚人的數字——100多名畫家,62450幀油畫,耗時6年。一個半小時的影片中,出現了100多幅梵高生前的作品。

梵高,活了短短37年。他從28歲開始畫畫,近十年的時間裡,留下了2100多件作品,包括860件油畫。它們中的大多數,是他生命中最後兩年所畫。這意味著,那兩年,他幾乎隔兩天就會畫一幅油畫。學過畫的人會知道,那是怎樣驚人的創作力,還有忍耐力。

影片中最終的那一幅畫《星夜》,也是MoMA最著名的館藏之一。

《星夜》就是在他離世前一年畫的。

今天早上,太陽還沒升起來的時候,我從我的窗前看到整個村莊。什麼都沒有,只有璀璨的星星,它們看起來,一個個大極了。

——摘自梵高給他的弟弟提奧的信件

那時候的他,剛剛結束一年時間的在精神病院的治療,搬到了巴黎近郊的奧維爾小鎮(Auvers-sur-oise)。在那裡,他接受著加歇醫生的照顧。

很多人在MoMA排著隊去看《星夜》,而事實上,看懂《星夜》最好的方式,莫過於把梵高其他的畫也看一遍。因為只有這樣,你或許才能理解這一幅尺寸其實並不大的作品為何能散發出如此劇烈的光芒。從誕生的小村莊到世界各地,一百多年前到現在,照耀著藝術和人類的長河。

除了《星夜》,MoMA的館藏中還有五幅梵高的作品,都是屬於梵高生命里的一部分。它們同樣重要,它們都是梵高之所以是梵高最直接的證明

《悲傷》,1882年

我為什麼

要做一個藝術家?

梵高《悲傷》,1882.12,平版畫,素描

1880年,一個叫梵高的青年發現自己終究幹不了牧師的活。更要命的是,他愛上了藝術

這幅《悲傷》應該是梵高剛剛開始學習畫畫時的習作,畫上的這個女人叫Clasina Maria Hoornik,她32歲,已經懷孕了。

雖然技法還顯得稚嫩,但卻能看到梵高從一開始創作到生命最後都在關注的事物:那些平凡的、微小,不拒絕醜陋的形態,卻一定要最接近真實的靈魂

梵高自己如此描述這幅肖像畫:

我想畫的是能觸動人的作品。《悲傷》是一個小小的開始……但它是直接從我的心裡來的。」

《吃土豆的人》,1885年

像勞動者那樣生活、畫畫

梵高,《吃土豆的人》,1885.4,平版畫,

A. A. Rosen夫婦捐贈,版畫

《至愛梵高》中,梵高最後選擇居住的地方是一個低廉的小旅館。加歇醫生給過他更好的選擇,但是他拒絕了。

他喜歡那裡質樸的氣氛,那些靠自己勞動養家糊口的人對梵高有一種特別的吸引。某種意義上,他們是同類,都是全身心投入去生活的勞動者。這種吸引最著名的體現就是《吃土豆的人》了。

在創作這幅作品的那一年3月,梵高的父親去世了。緊接著,一個畫商想讓梵高交出一些作品來參展,梵高給出了《吃土豆的人》。

那時候,他靠畫畫還養不活自己。他最終也沒能靠畫畫養活自己。

畫面還是暗色的——那時候的梵高正在消化生活的艱難——但粗狂原始的風格已經顯露。他勾勒出了這些在鄉村勞動的人的神態、樣貌。

「我想讓人們感覺到,這些人圍坐在昏黃微弱的燈光下吃著土豆,他們刨過泥土的手伸進盤子里,這表現的是他們憑藉自己誠實的雙手,自食其力。」

這幅習作之後不久,他就畫了那幅著名的同名油畫。

《約瑟夫·魯林肖像》,1889年

孤獨,讓我愛得更加深切

梵高,《約瑟夫·魯林肖像》,1889年初,油畫,平版畫,

眾人捐贈

你能想像嗎,這麼快,就來到了梵高生命的尾聲

在這之前,他經歷了和高更友誼的決裂,痛苦之餘只能將自己的耳朵割下來;他的名聲不好,人們說他是瘋子,是流浪漢,畫得不知所云;他的畫被少數人賞識,但由於梵高變化無常的性格,這少數人中的大部分哪怕是欣賞他的才華,也不願和他走得太近。

梵高經歷了一場精神崩潰

出院後,然後來到這個法國的小鎮,以為一切都能好起來。他寫了好多的信給提奧,提奧背負著經濟壓力支持了他哥哥一生無名的藝術事業,在梵高去世後不久也因病離世。

寄信的人就是這位約瑟夫·魯林。

他是郵遞員,也是梵高不多的朋友之一。他們一家給予了梵高非常珍貴的情誼和溫暖

在《至愛梵高》中,約瑟夫·魯林派他的兒子阿爾芒·魯林將梵高生前最後一封信送到該送到的人手上,阿爾芒是整個故事中穿針引線的主角。

「我希望能畫出男人和女人那些永恆不滅的東西,人們常用光暈來象徵它,而我想試著通過色彩的真實顫動和閃爍來傳達它。」

在梵高的眼裡,人身上永恆不滅的是孤獨,也是善良和溫柔。這是他看到的世界,在地獄掙扎,卻永遠在仰望星夜。

《橄欖樹》,1889年

有關生命,

沒有什麼是微不足道的

梵高,《橄欖樹》,1889.6-1889.7,平版畫,

John Hay Whitney先生遺贈物

在影片中,導演借加歇醫生女兒之口說,對於梵高「生命里沒什麼是微不足道的,他對一切都欣賞和熱愛」。一朵花,它含苞、它綻放;一棵樹,它會鬱鬱蔥蔥也會凋零蕭瑟……在梵高的眼中,關於自然和生命的,都是最偉大的造物。

因此在他的畫筆下,樹不只是樹,花不只是花,它們都是生命本身,都是奇蹟。

梵高那麼熱愛生命,以至於他對待自己的方式,唯有燃燒。

《加歇醫生肖像》,1890年

最後一年,和第一年

梵高,《加歇醫生肖像(叼著根煙斗》,1889.5,蝕刻版畫,Abby Aldrich Rockefeller先生捐贈

這是最後一年,也是梵高開始聲名鵲起、成為藝術史上那個極重要名字的第一年。

許多人第一個知道的藝術家,就是梵高

梵高一生中畫過近40張自畫像。但他生前留下的最後一張男人肖像,不是自己,而是加歇醫生。

他和加歇醫生之間的關係異常複雜。他們是患者和醫生,是朋友,也彼此懷疑。

MoMA的館藏是一幅習作的蝕刻版畫,他立馬畫成了油畫,這可能是他最滿意的作品之一了。

梵高這樣預言《加歇醫生像》:

很久以後,人們還是會長久地注視它,甚至在100年後,帶著渴念追憶它。」

100年後,這張畫作的拍賣紀錄刷新了當時的新高

這張肖像畫完成後兩個月,他便把所有的是非留在了身後。

梵高的故事被寫了無數遍,人們津津樂道的自然是他極具戲劇性的人生,而當有一天,你有機會在他的真作前駐足片刻時,你會感受到什麼?

《至愛梵高》中,阿爾芒·魯林最後終於將梵高生前最後一封信交給了提奧的遺孀,他一開始關心梵高怎麼死,然後關心他是怎麼活的。最後他關心的是,自己將怎樣度過這一生。

GIF

阿爾芒讀著梵高的最後一封信:

在一個畫家的生命里,死亡可能不是最難面對的事。

我承認,我對它一無所知。

但是天上的星星總讓我胡思亂想,

為什麼?

我問我自己,為什麼這蒼穹上的點點星光遙不可及?

也許我們死後,就會抵達那星辰之上。

而人的安詳離世,不過就是踏上了前往那繁星的道路。

現在已經太晚了,

我要去睡了。

祝你晚安,

祝你好運。

——握個手,你最親愛的文森特·梵高

那就是梵高的《星夜》了,

一百五十多年後,

它掛在MoMA展館的牆上,

你是否看見了,

梵高

以及無數個熱愛生命的人

所仰望過的那片燦爛星河?

愛聚同去群

點擊二維碼尋找

一起去活動的小夥伴!

圖片來自網路

關於愛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聚紐約 的精彩文章:

TAG:愛聚紐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