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為求自保 , 賣身求榮 , 甘願做兒皇帝

他為求自保 , 賣身求榮 , 甘願做兒皇帝

石敬瑭(892年4月20日-942年9月11日),即後晉高祖,五代十國時期後晉開國皇帝,是為(後)晉高祖。年輕時樸實穩重,寡言笑,喜兵書,重李牧、周亞夫之行事,隸屬李克用義子李嗣源帳下,時後梁朱溫與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爭雄,石敬瑭衝鋒陷陣,戰功卓著。後唐末帝李從珂繼位後,石敬瑭時為河東節度使,雙方互相猜忌。 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起兵造反,後唐軍兵圍太原,石敬瑭向契丹求援,割讓幽雲十六州,並甘做"兒皇帝"。隨後在契丹援助下,石敬瑭稱帝滅後唐,定都汴梁,改國號為"晉",史稱後晉。

石敬瑭稱帝後,很守"信用",割幽雲十六州給契丹,承諾每年給契丹布帛30萬匹。幽雲十六州乃北部天然屏障,至此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鐵蹄之下。

石敬瑭在太原柳林(現太原市小店區劉家堡鄉西柳林村,俗稱柳林庄)稱帝伊始,盧龍節度使北平王趙德鈞,厚以金帛賄賂契丹,亦欲倚仗契丹以取中原,仍許石敬瑭鎮河東。契丹主因當時困難重重,欲許趙德鈞之請。石敬瑭聞訊大為驚懼,急令掌書記官桑維翰見契丹主。桑維翰跪於契丹主帳前,自旦至暮,涕泣不立,苦苦哀求契丹放棄趙德鈞之請。契丹主從之,並說桑維翰對石敬瑭忠心不二,應該做宰相。石敬瑭遂以桑維翰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同月,石敬瑭攻入洛陽,後唐亡。後晉天福二年(937年),車駕入汴州,翌年(938年),升汴州為東京開封府。時晉朝新得天下,藩鎮多未服從,兵火甚多,府庫空虛,民間貧窮,但契丹仍貪求無厭。為解決財政危機、鞏固政權,石敬瑭採納了桑維翰的建議,推誠棄怨,以撫藩鎮;訓卒繕兵,以修武備;務農桑,以實倉庫;通商賈,以事貨財;卑辭厚禮,以事契丹。

石敬瑭對於契丹百依百順,非常謹慎,每次書信皆用表,以此表示君臣有別,稱太宗為"父皇帝",自稱"臣",為"兒皇帝"。每當契丹使臣至,便拜受詔敕,除歲輸30萬布帛外,每逢吉凶慶弔之事便不時贈送好奇之物,以致贈送玩好奇異的車隊相繼以道。石敬瑭雖推誠以撫藩鎮,但藩鎮仍不服,尤恥臣於契丹。大同節度使判官吳巒,閉城不受契丹命。應州指揮使郭崇威,挺身南歸。

後普天福二年(937年),天雄節度使范廷光反於魏州,石敬瑭令東都巡檢張從賓討伐,但張從賓與之同反。繼而渭州也發生兵變。是年,契丹改國號"大遼"。侍衛將軍楊光遠自恃重兵,干預朝政,屢有抗奏。石敬瑭常屈意服從之。後晉天福四年(940年),楊光遠擅殺范廷光,石敬瑭因畏懼楊光遠,以致不敢法問。後晉天福六年(942年),成德節度使安重榮上表指斥石敬瑭父事契丹,困耗中原,並表示與契丹決一死戰。石敬瑭發兵斬安重榮,並將其頭送與契丹。

石敬瑭晚年尤為猜忌,不喜士人,專任宦官。由是宦官大盛。由於吏治腐敗,朝綱紊亂,以至民怨四起。游牧在雁門以北的吐谷渾部,因不願降服契丹,酋長白承福帶人逃到了河東,歸劉知遠。後晉天福七年(942年),契丹遣使來問吐谷渾之鼎,石敬瑭既不敢得罪手握重兵的劉知遠,更不敢得罪"父皇帝",由此,憂鬱成疾,於六月在屈辱中死去,時年51歲,謚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廟號高祖,葬於顯陵(河南宜陽縣西北)。

縱觀石敬瑭之一生,起初靠驍勇善戰發跡,繼而因廉政而揚名。在戰亂頻繁之際,他借契丹人的援助問鼎中原,建立了後晉王朝。由於甘當百依百順的"兒皇帝",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外族,並且每年給契丹貢送布帛三十萬,以換取契丹人對自己皇位的支持,從而將北方的百姓拱手送到契丹人殘酷的鐵蹄統治之下。從此,中國有了"兒皇帝"這一可恥的稱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代十國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那些被稱作「紅顏禍水」的美女真的是「禍水」?
三個養子出身的人,一個被殺,一個即位為帝,一個成了開國皇帝

TAG:五代十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