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辦公室喝多少錢的咖啡,才能贏過喝星巴克的同事?

在辦公室喝多少錢的咖啡,才能贏過喝星巴克的同事?

快到年底了,Ming姐我今早聽到公司一小姑娘端著杯咖啡在算賬:要是每天少喝一杯星巴克,我這一年起碼能省出一個LV包包啊!

Ming姐我也想了想,媽呀,要是戒了星巴克,老娘一年能多買倆Hermes...

像我這種重度咖啡依賴者,在中國絕不是少數。國內一杯咖啡三四十塊的價格真不便宜,但我在三里屯南區買過幾次星巴克,那裡一到下午人多的就像不要錢。

必須承認,星巴克在中國真的火,前兩天正好看到星巴克2017年Q4財報,在中國的銷售增幅是世界的3倍,一年在中國開500家店,平均每天至少一家新店。

但有意思的是,在咖啡界殘酷的鄙視鏈中,星巴克可沒什麼地位,喝星巴克的人是要被鄙視到哭的。

在咖啡鄙視鏈頂端發光發熱的,是一群手沖咖啡玩家——

每個形象精緻、穿戴整潔、端著星巴克紙杯上班打車逛街的小白領,都逃不過手沖咖啡愛好者蔑視的眼光。

街邊隨便開家手沖咖啡館,一定會宣傳自己不同於星巴克的快餐咖啡,顯得自己上檔次。

身為大中華區貓屎咖啡鏟屎官,Ming姐我對咖啡也算雨露均沾,星巴克、手沖都沒少喝。手沖咖啡是否真有鄙視星巴克的資本,各位觀眾老爺不妨跟我好好了解一下。

下面我會從原料、製作過程兩部分,將手沖咖啡和星巴克做一個詳細對比。

就像烤鴨最重要的是鴨、大盤雞最重要的是雞,做咖啡最重要的是豆

咖啡實在是一種淳樸的飲料,總共只有兩種原料:咖啡豆和水。想對咖啡的味道挑毛病,那隻能怪到咖啡豆身上。

你常喝的、快餐咖啡所使用的咖啡豆,很少有能讓人真正放心的。

首先說質量問題。按照咖啡行業好友的說法,星巴克的咖啡豆在快餐咖啡中已經算不錯的,畢竟那麼多店,選的豆子整體不會有太大質量問題,不會有太多壞豆、變質豆。

休斯頓的星巴克

但如果從一個咖啡愛好者的角度來講,一杯咖啡到底是不是壞豆、變質豆做成的,仍然存在一些風險,很難讓人對它抱有絕對信任。

在這一點上,手沖咖啡就更容易讓人放心。你可以一粒粒親自挑出品相好的咖啡豆,把壞豆扔掉。

說完質量問題,再說咖啡豆的品種。

你能在市面上最常喝到的快餐咖啡,基本都出自兩種咖啡豆:阿拉貝卡、羅布斯塔。星巴克用的阿拉貝卡豆,比羅布斯塔高出一個等級。

但換句話說,只要你喝快餐咖啡,就沒機會嘗試更多口味的咖啡豆,你人生中的咖啡就不會出現第二種味道。這就未免太無聊了。

如果親自手沖咖啡,你就能自己選擇咖啡豆的種類、價格、口味。像下面這三個產地的豆子,味道和星巴克完全不是一碼事。

北美牙買加藍山咖啡豆,都知道藍山咖啡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的咖啡,每個對生活品質有所追求的人,都應該嘗試親自做一杯。不過藍山咖啡的水很深,國內幾乎買不到正品。

中美瓜地馬拉的咖啡豆,沖煮的味道比較甜,焦糖香味很濃,與快餐咖啡用添加劑調出來的甜味完全不同。

非洲乞力馬扎羅咖啡豆,最適合手沖入門玩家選擇,口味非常香濃,不帶酸味,而且價格也很美麗。

藍山咖啡

選好咖啡豆品種的下一步,就是烘焙使之成為熟豆。這是最容易體現咖啡味道區別的步驟,也是快餐咖啡最欠缺的一步。

市面上能買到的咖啡豆,一般分兩種:生豆,也就是採摘後簡單清洗處理過的豆子;熟豆,是經過烘焙的豆子,也是市面上最常見的豆子。

相比於生豆,熟豆會更油亮。

「樂聖」貝多芬喝咖啡有個習慣:一定要細細數出60粒咖啡豆生豆,烘焙至焦黑程度,再用土耳其式古銅手磨機細細研磨——

貝老爺子絕對沒想到,自己這段故事會被很多手沖咖啡愛好者奉為聖經,當做高品質生活方式的典範。

只有熟豆才能用來磨咖啡。按照烘焙程度,熟豆分兩種:中淺烘焙,深度烘焙。

中淺烘的豆子會有一股漿果花香味,隨著烘焙時間加長,酸味、苦味會逐漸減少,焦糖味、巧克力味、堅果味、甚至酒味都會慢慢出來。

烘焙時間越長,咖啡豆顏色越深

但像星巴克這類快餐咖啡,對豆子下手都比較狠,會使用第三種烘焙方法:過度烘焙。

要知道,烘焙咖啡豆是最重視火候的,火候稍有區別,咖啡的味道就不同,這也是人們喝咖啡最大的樂趣。但「過度烘焙」這種玩法,就是完全不考慮烘焙技術,是將咖啡豆烘焙至焦糊狀態的一種烘焙方法:

利於批量操作,可以流水線控制,減少了勞動力成本。這樣做出的熟豆,就算不同品種,味道也不會有太大區別。聞起來倒都挺香,典型的快餐做法。

店裡買來的星巴克咖啡豆

非常黑亮,深度烘焙的結果

過度烘焙的另一大好處,就是能延遲咖啡豆的保存時間。

一般來說,輕度烘焙的咖啡豆最佳使用時間是2周內,重度烘焙的豆子是3周。但過度烘焙後的豆子,可以被咖啡店拿來保存3個月以上。

就算對方用的是發霉豆,或者好幾年前的剩豆子,被過度烘焙變成一坨焦黑色後,新手根本無法辨別好壞。

從原料角度來講,能讓人親手接觸到咖啡豆的手沖咖啡,確實完勝星巴克。

烘焙好了豆子,就要研磨成粉,然後沖煮。

研磨、沖煮是分不開的,因為研磨豆子的時候,粉末的粗細要視沖煮方法而定。很難講哪個更重要,它們同時影響著咖啡的味道。

親手研磨咖啡豆的好處,就是對於咖啡的選量、粉末磨到哪種程度,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

如果你想喝一杯滴漏咖啡,那就得把豆子磨粗一些,放在滴漏壺裡不會漏下去:

如果你要做一杯意式濃縮Espresso,就一定得磨細一點,畢竟Espresso的沖煮時間非常短,需要咖啡粉迅速融化。

把豆子放入磨豆機中細細研磨,豆子被磨碎的滋啦滋啦聲音聽起來也很爽。一圈圈地轉動手搖把手,看著咖啡豆被磨得越來越細,你還能找到猴祖宗拉磨磨糧食的體驗,非常返璞歸真。

磨完粉才開始沖煮。沖煮時首先要注意的同樣是工具。

根據效果排序,手沖壺>虹吸壺>愛樂壓>法壓壺>自動咖啡機,玩法難度也依次降低。有興趣的觀眾老爺可以買台機器嘗試,今天Ming姐不對咖啡機多作解釋。

可以確定的是,手沖咖啡圈從來不會選擇最後一種。自動咖啡機操作簡單、省時省力,只需把豆子放進去,至於豆子多一克還是少一克,全不重要,毫無手沖咖啡的樂趣和儀式感。

除了自動咖啡機,其他沖煮設備都是手沖咖啡的工具。比如虹吸壺,沖咖啡時還能壓縮,口味更濃郁。

最高級的玩法,無疑是搞一套手沖壺,能還原咖啡最原始的香味,配料比例也能自己控制。當然,手沖咖啡沒有壓縮裝置,不如其他幾種咖啡機濃郁。

一套手沖壺,非常樸實

我們今天不聊咖啡製作,只了解一下手沖咖啡到底有多講究。從濾紙、稱重、濕濾、悶蒸、注水、萃取,每一步都有說法:

濾紙要疊幾層,在哪裡對摺才能折出完美的錐形,潤濕的時候應該潤到什麼程度,才不會破壞到濾紙?

一杯咖啡要用多少克的咖啡,怎樣保存才能減輕豆子的氧化度;自己的豆子適合什麼水溫,悶蒸時要注入多少量的水,以怎樣的水速注入,悶多久?

……

細節太多,不一一贅述。

有位咖啡行業的朋友說,手沖咖啡帶來的身心放鬆,就像姑娘做一場瑜伽,男人做一套大保健。

那種「熱水緩緩注入咖啡粉末的瞬間,豆子裡面的二氧化碳迅速揮發,深棕色的細膩泡沫蒸騰起來又滅下去」的奇妙感覺,是在星巴克焦急等待咖啡的人很難體會的。

所以說,研磨沖煮的環節,星巴克也輸了。畢竟為提高效率,星巴克用的都是自動咖啡機。

那手沖咖啡就一定比星巴克好喝么?未必。

當你這麼問,就說明你並不是真正在喝咖啡。咖啡是不能用「好不好喝」來形容的,好咖啡是講究「過程」的。

還是用義大利濃縮Espresso舉例,這是一種極香極苦的咖啡。義大利咖啡館很多,而且很少有座位,義大利人都是在店裡要一小杯Espresso邊喝邊聊天。對他們來說,喝咖啡是用來享受生活、放鬆的過程。

今天人們常喝的美式咖啡,只是Espresso兌水。在二戰年代,歐洲的美國軍人受不了Espresso的苦味,又想多喝幾次咖啡,想出了在濃縮咖啡里兌熱水的主意,才出現了美式咖啡。

說到底,這還是一種「隨取隨喝」的美國快餐文化,沒有「儀式感」,沒有「精緻」,沒有「腔調」。

也正因如此,在美國開店12000多家、在中國開店3000多家的星巴克,很難在義大利開起店,因為沒人買。

可真要從味道上去區分,那就沒法比了。畢竟每個人愛好的口味不一樣,而星巴克做出了更符合大眾口味的咖啡。就連自稱嘗遍中外頂級咖啡、出汗都是咖啡味的康總,到今天反而覺得星巴克這種快餐咖啡挺好喝。

就算從花費來比較,喝一年星巴克的錢,也足夠讓你喝上一年不錯的手沖咖啡。1萬多塊錢,足夠你置備一套不錯的咖啡設備,再加夠喝一年的咖啡豆。

喝咖啡這件事,本身就是圖個自己喜歡。很多人今天仍然把喝咖啡當做有腔調的事,也有點不妥。要知道,倫敦第一家咖啡館可是開在墳場附近的,你說喝咖啡還能多有腔調?

所以在Ming姐我看來,手沖咖啡的精髓,就在於讓人把精力集中在咖啡本身,不去在意「喝什麼咖啡更有腔調」、「喝什麼咖啡能顯得自己更有錢」這種暴發戶問題。

有空的時候,嘗試親手做一杯咖啡,的確是很放鬆、很享受的生活體驗,僅此而已。

圖片均轉自網路

歡迎關注「杜紹斐」ID:shaofeidu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咖啡 的精彩文章:

新加坡的本地咖啡,你會喝嗎?
那些名畫中的咖啡館

TAG: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