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Vivian的讀書筆記

Vivian的讀書筆記

這是我開始寫的第一篇讀書筆記,希望2月份,我也可以讀完九本書(只怕《平凡的世界》一本都讀不完)。短時間讀太多的書的壞處就是盲目的吸收而沒有時間參考。這一篇讀書筆記,我只寫給自己。

Table of Contents

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2

王爾德——快樂王子(副《巴黎公社》《人論》名句賞析)...3

楊·T·格羅斯——鄰人...3

肯·福萊特——巨人的隕落...4

張小嫻——我在雲上愛你...5

張小嫻——情人無淚...5

傑克·倫敦——荒野的呼喚...5

丹尼爾·笛福——魯濱遜漂流記...6

奧威爾——動物莊園...6

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讀後感:

哲學有一個奇怪的地方,就是哲學家所說的每一句話都簡單不過,都是最基本的真理,但是我們卻沒有辦法用自己的語言敘述,可能這就是哲學的奧妙之處。

在《起源》這本書里,盧梭已讓人驚恐的狀態深挖了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的每一個點點滴滴,平淡無奇、卻又拍手稱讚。最愛這一句話:統治比自由來的珍貴。他們之所以同意帶上鐐銬,為的是有朝一日能夠將這鐐銬強加在他人身上。

關於不平等的起源,盧梭只用兩句話形容:思考的狀態是一種反自然的狀態,而進行思考的人類則是墮落的動物;精神使感官墮落,而當自然的需求已經得到滿足時,意志卻還是會提出要求。

細思極恐。讀完之後遍陷入思考,久久不能自已。我們的慾望究竟是成全了我們,還是毀滅了我們?我們是命運的主宰者,還是被命運主宰著?我們是奴役著物質,還是在被物質奴役著?我們是因為感情走到一起,還是被"感情"束縛著?

許多問題都找不到答案,或者說,許多問題、根本就不存在答案。

除了讀書和買房可以被稱之為投資之外,所有的其他都是消費。

金句:

統治比自由要來的珍貴。他們之所以同意帶上鐐銬,為的是有朝一日能夠將這鐐銬強加到他人身上。

從這些最初的偏愛出發,一方面誕生了虛榮和蔑視,另一方面也誕生了恥辱和慾望。

霍布斯認為「人性本惡」,人類沒有任何善的觀念,而人類之所以邪惡,是因為他不明白道德為何物,之所以拒絕給予同類任何幫助,是因為他認為這不是他的義務。

文明人的美德是否多於他們的罪惡?或者他們的美德所帶來的好處是否比他們的罪惡所帶來的壞處多?或者當他們逐漸學會應該掌握的善之後,他們知識的增長是否足以彌補人類相互間造成的傷害?又或者,總體來說,既不需要擔心人作惡,又不用從他人身上期待善的處境,較之處於一個普通依附的地位,被迫接受所有義務,而提出義務的人卻並不承諾給予他任何東西的處境,是否更為幸福呢?

生活方式的極度不平等導致有的人悠閑國度,而有的人卻勞累不已;我們的食慾和性慾都太過容易的被刺激著和滿足著;富人家的食物過於精緻,他們只攝入增加熱量的精華部分,從而減弱了自身的消化功能,而窮人家只能吃粗茶淡飯,而且經常食不果腹,因此一有機會他們便不免貪吃,從而加重了腸胃的負擔。徹夜不眠以及種種過度行為;各種情慾的放縱、身體的疲憊以及精神的衰竭;所有狀態下的人類都感受到了無盡的憂傷與痛苦,她們的靈魂也因此被無休止的侵蝕著。

政府的不同形態起源於在其成立之初存在於個體之間或大或小的差異。當出現一個在能力、到的、財富和聲望等各方面均表現突出的個人時,這個人會被選舉為法官,而國家則變成君主制;當好幾個旗鼓相當的人一起優於其他所有人時,他們將被同事選舉,貴族政府應運而生;而那些財富和智慧並不是那麼均衡,離自然狀態最接近的人則一同管理政府,從而形成了民主國家。這些不同形態對人類而言孰優孰劣還有待時間的檢驗。有的人只需要遵守法律,有的人則很快地服從於主人;公民希望保持自由,而臣民則一心想著奪走鄰居的自由,因為當別人擁有他們不再享有之物時,這會令他們痛苦不堪。總之,一邊是財富與征服,而另一邊則是幸福與道德。

如果我們從這些不同的變革中去尋找不平等發展的足跡,我們會發現法律和私有財產權的形成是不平等形成的第一階段;法官的設立是第二階段;而第三階段也是最後一個階段,則是合法權利向專制權力的轉變。因此,第一個階段催生的是貧富的差距,第二個階段造就的事強弱的懸殊,而第三個階段誕生的則是主人與奴隸的對立。主任於奴隸的對立正是不平等的最後階段,是所有其他不平等終將抵達的彼岸。

王爾德——快樂王子(副《巴黎公社》《人論》名句賞析)

讀後感:

雖然王爾德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毒舌,但是給童話故事寫讀後感,個人覺得還是有點為難的。

有一則小故事,講男孩像女孩求愛,女孩表示如果他有一朵紅薔薇,就答應與他跳舞。正直寒冬,四處不見紅薔薇,男孩心灰意冷,獨自哀怨。夜鶯心有不忍,便四處尋覓,終於有一株薔薇花願意為它變為紅色,只是需要以它的生命作為代價——用它的鮮血染紅薔薇。夜鶯拒絕用生命的代價去交換紅薔薇——但是它著實不忍心看見男孩傷心,最終它犧牲了自己。男孩拿著紅薔薇滿心歡喜的去找女孩,卻被女孩用將軍的金銀珠寶來奚落,薔薇被扔在地上混為泥土。可憐了小夜鶯。最不值得忘記的是,當夜鶯決心用生命交換紅薔薇時,一直陪伴著它的大樹的悲哀,它自知再也無法聽到它快樂的歌聲了。

另一則故事,就是開篇的快樂王子。生前王子很快樂,錦衣玉食,住在大花園裡,不曾了解人世的疾苦。死後作為雕像,站在城市的制高點,目睹了一切的他再也快樂不起來。有一隻燕子,因為愛上了蘆葦,在入秋之際不捨得它的戀人,錯過了遷徙最佳的時間。後來它遇到了王子,被王子的眼淚所打動,甘心在寒冬的冷風裡做他的信使,將他紅寶石做的眼睛、全身金粼粼的貼片送給窮苦的人,終在寒風中凍死。而王子的雕像也因失去了明亮的光芒被遺棄,後一起上了天堂。上帝希望燕子可以傳播他的福音,王子可以為他讚美。(微笑臉)

名句賞析:

Our life dreams the Utopia.Our death achieves the Ideal.我們用生命夢想烏托邦。我們用死亡實現理想國。(雨果)

巴黎成了「一座沒有過去、沒有記憶、缺乏同情和愛的城市!漂流者之城,紅塵萬丈,你可以成長為世界之都,但你講永遠沒有了市民」。(巴黎公社之後)

「求知是人類的本性。我們樂於使用我們的感覺就是一個說明,即是並無使用,人們總愛好感覺。而在諸感覺中,尤重視覺。無論我們將有所作為,或竟是無所作為,較之其他感覺,我們都特愛觀看。理由是:即使我們識知事物,並明察事物之間的許多差別,此於五官之中,得以之於視覺者為多。」(亞里士多德)

「那不能是一個人本身變得比從前更壞的東西,既不可能使他的生活變得更壞,也不可能從外部或內部傷害它。」(奧勒留:《沉思錄》,第4卷,第8段)

「不要分散你的注意力,不要過於焦慮不安,而要成為你自己的主人,並且像一個人,像一個有人性的人,像一個公民,像一個凡人那樣地面對生活。…事物並不對靈魂起作用,因為他們是外在的並且始終是無動於衷的;而我們的騷動不安則僅僅來自於我們在自身中所形成的那種判斷力。你看見的所有那些食物,都是瞬息萬變並且將不再成其為所是的;要牢牢記住你已親眼目睹了多少這樣的變化。宇宙——變動不居,生活——做出判斷。」(奧勒留:《沉思錄》)

楊·T·格羅斯——鄰人

是誰說過,人之初性本善。

可能是因為不曾見過人性的惡,或是刻意去弱化了人性的惡,相信這個世間滿滿的善意。

記得之前看過一句話: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即是在看透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世界上還有一種人,他們不願意看透人性的本質。因為他們害怕一旦他們看透了人性的惡,即無法再去愛人。

即便是已經過去了長達半個世紀之久,在二戰期間納粹軍犯下的種種罪行依然為人詬病。

其中最讓人所毛骨悚然的,莫過於二戰期間德軍瘋狂的屠殺猶太人,一度差點致使猶太人滅絕。

在《聖經》中,猶太人猶大出賣了主耶穌,至今被基督教徒耿耿於懷。無論是在由天主教徒發起的長達兩個世紀的十字軍東征,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猶太人在歷史的洪流中浮浮沉沉,幾度被流放,被迫害,幾度失去自己的土地,失去自己的國家。他們終生漂泊,如同無根的浮萍。

有些人,生下來即是為了遭受苦難,作為命運的懲罰。

老實講我對猶太人是沒什麼好感的,苦難可以激發他人的同情心,卻無法讓他獲得更多的好感。

二戰期間德國人瘋狂屠殺了600萬猶太人,建在波蘭的奧茲維辛集中營是歷史上抹不去的污點。猶太人為了活命四處流亡。人們見到猶太人有如見到瘟疫避之不及。

而《鄰人》,即是生活在波蘭小鎮的猶太人的鄰居。他們盡其所能的屠殺猶太人,卻不是因為害怕德國人。

許是由於嫉恨。猶太人總是有更多的糧食,更多的布匹,更多的牲畜,以及更多的財富。

猶太人有更聰慧的頭腦。顯然波蘭人沒有。

二戰後的審判,面對屠殺的罪行,戰時的將軍表示是領導下達的命令,不得不從。

如果是這樣解釋的話,罪過可以全部扣到希特勒的頭上。可是波蘭人屠殺猶太人的時候,絕沒有任何人的命令。

他們是自發的。

甚至,在波蘭人殺紅了眼的時候,德國憲兵隊的前哨戰竟然成了整個波蘭小鎮最安全的地方。「一些猶太人倖存下來,僅僅是因為他們當時恰巧身處前哨戰。」

所以你看,希特勒是個惡魔,他喚醒了平凡人的心魔。

所以,你還說,人之初,性本善嗎?

人的惡,如一頭沉睡的獅子。不被驚擾,則不會驚醒。一旦有人用觸角喚醒了獅子,

「被捲入猶太大屠殺的當地民眾都是出於自願行事的。」

「殺死那1600名耶德瓦布內猶太人的,不是蘇聯內務人民委員會,不是納粹分子,也不是斯大林主義秘密警察。相反,如今我們已確切地知道,耶德瓦布內鎮的居民也都知道,殺死這些猶太人的,正是他們的鄰人。」

平心而論,相較於猶太人,我對希特勒會更加好奇一些。

所以我下載了希特勒的自傳《我的奮鬥》,但是卻沒有勇氣讀下去。

因為,如文章伊始時所說的那樣,我不敢去看透希特勒的本質。

這樣說起來會不會很輕浮?哈哈哈哈。

肯·福萊特——巨人的隕落

不得不說,有些書,讀到最後,僅僅就是單純的讀書。

《巨人的隕落》是一本好書,強烈推薦,只是太長了,看到最後失去了耐心。

《巨人的隕落》是一本很引人入勝的書。它以一戰為背景,刻畫了五個國家、不同家族的沉浮興衰,每個人因為對政治不同的見解,走上不同的道路。有些人超越了自我,完成了成長的蛻變;有些人收穫了愛情;有些人在戰爭中失去了原有的一切。…

有萬千感慨梗在喉頭,難以用語言形容。菲茨公爵的傲慢不可一世,最終卻屈服給了現實。他和他的女管家發生了工作以外的關係,女管家懷孕後卻毫不猶豫的拋棄了她,最後由於時代的巨變,他不得不給他曾經輕視的女管家讓路;沃爾特和奧黛的愛情翻越了萬水千山,幾度讓人潸然淚下;格斯優渥的身世背景,對總統的忠誠,以及毫不猶豫的撲向戰場,都向人展示著他優良的品質,可是他愛的女人,卻嫁給了一個花花公子;而艾瑟爾兄妹(妹妹是菲茨公爵的女管家)、一個打破了glass ceiling,一個成了軍官,戰爭不僅沒有毀滅他們,反而讓他們在戰爭中完成了鳳凰的涅磐;來自俄國的兄弟(弟弟娶了格斯深愛的女人,哥哥娶了曾經深愛弟弟的女人),戰後他們去了哪裡,書中為何不肯多?還有列寧,書中刻畫的列寧是傲慢不可一世,但是在見地清晰的人的眼裡,真正的列寧,會是什麼樣子的呢?在書中革命黨逼迫沙皇退位,沙皇的確退位了,可是這背後是否還有故事呢?

不得不說,作者的格局真的很大,佩服佩服。..

只是很好奇,故事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參與過包括德國、法國、英國、俄羅斯、美國。而發生在波斯尼亞的薩拉熱窩事件直接導致了一戰的爆發,為什麼會如此的悄無聲息呢?

讀書讀的太多也有一個缺點,就是沒有辦法完整的停下來思考。

張小嫻——我在雲上愛你張小嫻——情人無淚

如果說《巨人的隕落》是一杯烈酒,那麼張小嫻就是午後的一杯清茶。

對張小嫻,似乎沒什麼評價的。簡單到粗糙的文字,簡單到失真的情節,是我們在《流星花園》和郭敬明時代就讀夠了的故事。

可是這麼真誠的文字,真的不忍褻瀆。

標記了幾段話,自己很喜歡的。

「每個人都會認為自己的故事不平凡。她突然了悟,唯有當那個故事可以在某天說與自己所愛的人聽,平凡才會變的不平凡。我們都需要一位痴心的聽眾來為我們渺小的人生喝彩。」——人生而孤獨,我們在子宮裡的時候就學會把自己蜷縮起來來抵禦這個孤獨的世界。人們只能是過客,我們最終要習慣的只有孤獨。

「我們遇上一個乍然相逢的人,可以選擇去愛或不愛。親情確是預先設定的,這種預先設定的血肉之親,是一本嚴肅的書,人們只能去閱讀它。每一支歌都是不一樣的,親情卻總是隱隱地要求著回報和順從。」——可是血濃於水,不是嗎?

「人總是害怕追求自己最重要的夢想,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配擁有,或是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去完成。」——說的對,的確,多少次我們放棄夢想,不是因為做不到,是因為害怕自己做不到?我們學會了逃避,自然也懂得了遺憾。

傑克·倫敦——荒野的呼喚

有句話說得好:如果你不逼自己一把,你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

於我,我更願意相信雞湯文。不是因為多勵志,而是因為那些雞湯讓我看到,一個人到底可以有多優秀。

那些你覺得不可逾越的鴻溝被他人輕輕跨越,那些你覺得虛無縹緲的夢想被他人牢牢抓在手心。

這難道還不夠勵志嗎?這難道還不夠傷人嗎?

我們不是蝴蝶,亦沒有翅膀,自然達不到我們想去的遠方。

不知道我們的夢想會不會足夠的強大,化身我們堅硬的翅膀。

多年後,你的負擔將變成你的禮物;你受的苦、會照亮你的路。

人的潛能尚有百分之九十尚未開發,這未知的百分之九十蘊藏了無限的可能。

只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做到,那麼又有什麼做不到的呢。

哪怕是做不到,亦只能怨天尤人,而不會責怪自己。

丹尼爾·笛福——魯濱遜漂流記

重溫兒時的記憶。讓我想起曾經我剛剛到馬來西亞的時候,因為經(pin)濟(qiong)的緣故,一個人在山(頂)上住了一個月,沒有車子,沒有外賣,走下山要近40分鐘的時間。那一段時間似是過上了魯濱遜的生活。一個人在山頂,與世無爭。傍晚太陽落山的時候透過窗戶看絕美的夕陽(治安不好不敢出去),一個人洗衣煮飯(pao mian)。一個月後下山,再也不能呼吸到山頂新鮮的空氣,再也看不到那樣絢爛的晚霞。

可是,人類是不能獨自生存的,不是嗎。亞當·施密斯說:「只要在文明社會生活,他在任何時候都需要有大量的合作和別人的幫助,雖然他的整個一生中也許交不上幾個朋友。給我所需,你也得到所需,用自己消費不完的剩餘勞動產品,來換取自己需要的絕大部分幫助。「

所以你看,人類是不能獨自生存的。

即便如此,我依舊對每一段經歷都心懷感恩。沒有一成不變的故事,沒有一成不變的人。於我,哪怕是片段銜接的罅隙里短暫的過渡,都是別人不曾擁有的小確幸。

奧威爾——動物莊園

「動物們生來平等,只是有些動物會比其他動物更平等。」

是不是烏托邦真的不存在、所有的美好都只是假象。

不論是兩條腿的動物還是四條腿的動物,只要有了思想,就不再是麻木的機器。

「思想」是一個很可怕的東西,自古以來無論是暴君、還是專政,都旨在毀滅人類的「思想」。彷彿沒了思想,就變成了麻木勞作的機器。

奧威爾的《1984》和《動物莊園》有一個共同性,就是摧殘生物的精神,摧殘生物的意志。擁有現在的人,同時擁有改寫過去的權利。在動物莊園,依舊如此。

獸類尚有弱肉強食,人類亦有貧賤之分。平等,自古以來就不存在的。

所以說烏托邦是不存在的:人類自詡掌管著全世界的土地、全世界的財富、全世界的生靈,如果有一天人類風光不再,必然會有另一種生物站出來,接替人類的工作。

如此,無止無休。

如此也打不碎我心中對烏托邦美好的小嚮往。永遠不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中醫骨傷科與康復理療服務宗旨:「因為專業,只有更好,全心全意為您服務!」
靜物拍攝花果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