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木心說,他是中國唯一的哲學家

木心說,他是中國唯一的哲學家

木心說,他是中國唯一的哲學家

中山雖然比不上老家陝西寒冷,但5度左右的氣溫,加之凄風冷雨,別有一番冬天的滋味。有人調侃,如果我在南方凍死,請把我葬回北方!

天寒地凍,不宜出門遠行,最合宅於家中,擁被讀書。身體和靈魂,至少一個在路上。讀書,是心靈的遠行,遠勝於身體在路上。沒有靈魂的旅行不過是行屍走肉。

這兩天,晨起讀《老子》,斷續讀完。這應是第三遍讀《老子》。《老子》不好讀:原文是文言,要看注釋,而注釋又多考證;要看翻譯;還要看評析;在不同文本中穿梭,形成的始終只是碎片化的印象,但這原本也是《老子》的書寫特點。

《老子》不可不讀,因為它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基石之一;讀懂了老子,才可以理解幾千年中華文化。這就如同《論語》和《孟子》不可不讀一樣。其實讀完諸子百家之書,基本就理解中華文明的概貌了。

木心《文學回憶錄》中說,老子是中國唯一的哲學家,莊子算半個,而孔子不過是道德學家倫理學家。理由是老子的思想建立在宇宙觀之上,從宇宙觀出發而及人生觀價值觀;而孔子只論及人生觀和價值觀。

木心認為老子思想最厲害的就是這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一句是老子的宇宙觀,否定了儒家的仁的思想基礎,站了在了儒家的反面,和儒家分出了高下。

中國傳統文化公認的就儒釋道三個體系,儒道是本土原生思想,釋是外來文化。三家思想各有一個核心概念,儒家是仁,道家是道,釋家是空。王陽明把三者統一於「心」,所以說王陽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

道是什麼?

道是不可形諸於語言的,用道來這個詞來指稱,不過是不得已而為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道隱無名」。

道是不可聞不可見無象無形的存在,是直覺的體驗的形而上的。「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道是獨立而不改變的,循環往複而不停止寂滅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道是天下的根本,道生萬物育萬物而不佔有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者萬物之奧。」

道可以看作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的特點是清靜無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對於道,老子也用別的詞去指稱,如「大」、「大象」、「朴」、「一」、「無名」、「小」等。

老子所說的道非常玄妙,不好理解。老子思想中最接地氣的可能就是他的辯證法思想、矛盾的對立統一思想。樸素的辯證法可以看做老子思想的認識論方法論,體現這一思想的論述的代表可能就是「無為而無不為」。

體現辯證法、矛盾的對立統一的論述在《老子》中俯拾即是,如「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理解了老子的辯證法,事物是矛盾統一的、相反相成的、互相轉化的,可以說就理解了老子思想的主要原理。

我們不是老子研究者,讀《老子》主要還是豐富我們的日常語言。讀《老子》可以發現我們經常說的一些格言警句皆出於《老子》。如上善若水、功遂身退、寵辱若驚、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法自然、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報怨以德、被褐懷玉、「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在讀《老子》的同時,還在讀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互相參證,結論是儒道思想對我們今天的現代社會來說,總體而言已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作用了,如果有,也只是啟示性局部性文化性的意義。畢竟我們今天的社會已和老子所處的時代大不相同了,今天的知識體系已和老子的時代大相徑庭,至於今天回歸傳統的國學熱,我認為商業性政治性的需要遠遠大於實際功用的需要。

當然,老子思想是博大精神的,因為他的原發性特徵,言簡意豐,給後人留下了廣大的生髮空間。《老子》需要反覆去讀,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和境遇下去讀,可能會有不同的啟示和應用。

《老子》是需要背下來去體味的經典,背誦是我未來的目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藺建昌自由語文 的精彩文章:

TAG:藺建昌自由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