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孩子不願讓親戚抱怎麼辦?

孩子不願讓親戚抱怎麼辦?



圖片來源:ROBERT NEUBECKER




作者 Sue Shellenbarger




許多父母原本對節假日滿懷期待,希望在家庭聚會上讓孩子和親戚們增進感情——直到發現當奶奶要求「親一個」時,小傢伙卻跑得遠遠的,拒人千里之外。




撫慰親人們受傷心靈的重任落到了當爸媽的頭上。「這種不合時宜的靦腆可能讓孩子看上去粗魯無禮,讓你不禁自責,『我就是個不稱職的家長』,」育兒讀物作家、教育專家Joanna Faber稱。Faber女士是《如何說話孩子才會聽?》(How To Talk So Little Kids Will Listen)一書的合著者之一,並開設了提升與孩子溝通技巧的培訓班。




對於小朋友而言,在假期聚會上和長輩們打招呼可能是件很可怕的事。不久前,美國公益組織女童軍(Girl Scouts)發表博文,建議不要強迫孩子們擁抱或者親吻親戚,社交媒體就此炸開了鍋,可見對於很多家長而言,這是一個很牽動情緒的話題。要緩解孩子們的壓力,我們必須換位思考,站在孩子們的角度理解障礙所在,幫助他們為應對各種社交際遇做好準備,並且保持耐心,讓他們按照自己的節奏去摸索學習。





為來自北卡羅萊納州夏洛特市的Darrell Humphrey和Meredith Humphrey 夫婦,以及他們5歲的兒子Ethan 和3歲的兒子Owen。這對夫婦不會強迫兩個孩子在家庭聚會上擁抱或親吻親戚。圖片來源:DARRELL HUMPHREY




大多數心理學家認同,如果孩子們心裡不情願,就不應該強迫他們去擁抱或親吻大人。

來自北卡羅萊納州夏洛特市的Darrell Humphrey是五歲孩子Ethan的父親。以前當大人們試圖擁抱自己的時候,Ethan會側身躲開,雙臂貼緊身體兩側,彷彿在說,「額,你要幹嘛?」。去年感恩節開始,Darrell不再強迫Ethan擁抱任何人,他告訴親戚們,「如果你們想抱他或者親他,必須先得到同意,如果他說不行,你們得接受。」



來自紐約的兒科醫生、美國兒科學會發育與行為兒科執行委員會委員Jack Levine 指出,如果家長因為孩子逃避社交互動而讓他們蒙羞或者尷尬,那麼會干擾孩子表達自我或者建立本體感。




家長也應該避免大聲宣布「她不過是害羞而已」,為孩子的沉默找借口。

Faber女士指出,「這種做法的危險之處在於,你會將孩子固定到某個角色里,一語成讖,」這樣要想讓孩子在未來做出改變恐怕會難上加難。




來自紐約的政治學教授Lindsey Cormack熱衷社交。當看到5歲的女兒Charlotte不願意和登門拜訪的客人打招呼時,Cormack博士特別沮喪。她希望女兒用眼神和大家互動,多和大家說說話。但是如果有親戚走過來抱她或者和她聊天,Charlotte會看向別處,把臉埋進媽媽的大腿。



Cormack博士慢慢了解了女兒的性情,找到了一種折衷的方法:她告訴Charlotte如果不想說話就不用和任何人說話,但是在別人和她說話時,她必須有所回應,並且和對方有眼神的交流。下一次當Charlotte再避開客人的時候,Cormack博士鼓勵她轉過身看著對方,眼神示意打招呼。Charlotte很快就欣然接受了這種新的方式。「對於Charlotte來說,不用被迫與人交談或者被逼無奈給他人一個擁抱簡直令她如釋重負,」 Cormack博士稱。




假期與親戚們的各種「親密接觸」幾十年來一直是各類情景喜劇的經典素材。 Faber女士稱,「似乎人人都有過這樣的假期遭遇——老阿姨硬湊過來,用搽著口紅的紅唇對著你的臉「啵」一口。」




費城兒童醫院(Children"s Hospital of Philadelphia Children)兒童與青春期精神病學科心理學家Katherine Dahlsgaard指出,如果假期活動打破了自己的日常安排,所見所聞都是自己不熟悉的,孩子們可能會不知所措。那些觸覺或嗅覺特別敏感的孩子尤其可能不願和親戚握手或擁抱。Dahlsgaard博士坦言,即便是平時喜歡社交的孩子也可能在某些社交場合愣住,因為他們在試圖控制自己的情緒。




自堪薩斯州萊內克薩市的Brandon Billinger、他的妻子Lenexa和7歲大的兒子William,以及1歲大的兒子Joseph。這對夫婦正在教William 禮貌地和來家裡參加聚會的親戚們打招呼。圖片來源:BRANDON BILLINGER




禮儀專家指出,學會雙眼直視和自己說話的人是孩子們應該最先學習的技巧之一,一般要在3歲左右開始學習。

到10歲,大多數小孩已經可以駕馭和成人的談話。眼神交流也是一項基本技巧,它能激活神經科學家們所說的「社交大腦」——與面孔識別、同理心或與他人接洽等技巧相關聯的一個腦部區域網路。




但是,不到10歲的小朋友還在學習如何解讀社交信號的過程中。對於還沒有適應社交或者生性靦腆的孩子來說,眼神交流可能令人恐懼。他們還沒有學會為他人與自己的互動設定界限。



孩子們注意力的快速轉移讓這個問題雪上加霜。來自堪薩斯州萊內克薩市的Brandon Billinger有一個7歲大的兒子,名叫William。Billinger先生稱,William生性好動、精力充沛,在家庭聚會上經常從長輩面前快步走過,追著哥哥姐姐們打電子遊戲。目前,Billinger先生和妻子Elizabeth正教孩子學會停下來,和長輩打招呼。




家長們可以通過提前告訴孩子們可能會見到誰或者發生什麼幫助他們為聚會做好準備。

有些家長會在家裡進行角色扮演,拿出一隻泰迪熊模擬打招呼的場景,並告訴孩子當他對泰迪友好地打招呼時,泰迪滿心歡喜。還有一些家長會製作一個相冊,裡面是親戚的照片和名字,這能讓孩子對家族成員漸漸熟悉,理解親戚們對父母的重要性。




當自己的行為侵犯他人時,孩子們往往意識不到,因為五六歲孩子的同理心尚未得到充分發展。

Levine博士建議家長編造一些「社交故事」

——可以一步步解釋各種社交信號以及人們對這些信號的反應。一位家長可能剝繭抽絲地講述Johnny的親戚到家裡來玩,但是他不想親吻任何一個人的故事。親戚們感覺有些不悅,但是握手也可以讓大家開心,所以Johnny覺得可以通過握手對他們表示歡迎。



如果孩子仍然退縮不前,可以給他們安排一項任務,例如幫客人們拿外套。如果大人們抱怨,Faber女士建議啟用「五字金句」:等他(她)準備好。例如,「等他準備好,Sammy會過來打招呼的。」







家庭聚會時該如何引導孩子?




? 宜:




  • 提前告訴孩子可能會看到誰或者會發生什麼事情。



  • 將孩子的個性差異,如害羞或觸覺敏感等特徵考慮在內。



  • 家長自身或者使用泰迪熊等玩具在家裡進行打招呼的角色扮演。



  • 給不願意打招呼的孩子布置任務,如幫客人把外套掛起來。



  • 如果看到孩子社交表現良好,應該不吝讚美。




? 忌:




  • 強迫孩子去擁抱或親吻某個親戚。



  • 期望孩子在各種節日聚會上永遠保持最佳狀態。



  • 讓不願意進行社交互動的孩子難堪或者尷尬。



  • 在他人面前給孩子貼標籤,如說孩子害羞或者多動。



  • 期望孩子一次性掌握多種社交技能。







你可能還關注:



尊重孩子話語權,但別過度



能不能打孩子屁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爾街日報·派 的精彩文章:

美國為什麼不相信華為?

TAG:華爾街日報·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