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會中醫】以醫融儒道

【學會中醫】以醫融儒道

中醫藥學的理論體系,是始終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博採眾家精華的結果。中醫藥與儒道文化的互動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與中國社會。

道與醫

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於戰國至兩漢時期,正好也是道家形成發展之時,因此醫與道從一開始就結下了不解之緣。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認為道乃宇宙萬物的本原和主宰者,道家的終極目標是身與自然化合為一。這一世界觀與中醫學主張的整體觀是一致的。道家尤為重視生命的價值,提出了「貴生重養」的觀點,既重視肉體生命,也重視精神生命。《道德經》中深刻體現出了中醫養生思想的核心,即效法天地自然、返樸歸真、清靜無為、少私寡慾,達到修身養性,保存生命的目的。

早期的中國醫學發展史中,出現了眾多身兼道士、醫者雙重身份的人,比如東晉葛洪、南北朝陶弘景、唐初孫思邈等。他們不僅推動了道教的發展,也豐富了中醫學的理法方葯。

儒與醫

古人素有「醫易相通,儒醫相通」的觀點。儒家哲學基礎《易經》,把自然和社會看作一個整體,以天道推知人事,認識自然,了解自然,順應並效法自然規律。

而中醫的理論體系,就是建立在整體觀的基礎上:人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是一個整體,人與自然、社會環境也是一個整體,時節養生、飲食養生、情志養生,環環相扣。中醫不主張「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注重從整體上進行調理,使人體各系統處於中和平衡的狀態。

此外,儒家的道德觀念也深刻影響了中醫的發展。北宋范仲淹曰:「不為良相,當為良醫。」大批官場失意的知識分子轉而從醫,把行醫當作一種在民間繼續實踐先賢教誨的正道。這是因為儒家倫理思想與中醫醫德內核也是一致的——「仁之法在愛人」、「醫者,仁也」,這種道德標準對規範醫者產生了積極影響,至今仍具有現實意義。

葛洪在寶石山修鍊的道觀

風景秀美、安定繁華的杭州歷來是道家修鍊的洞天福地,更是儒學昌盛之所在。東晉高士葛洪在寶石山結廬修鍊,從事醫藥的研究實踐,道家養生學說在杭州流行起來;北宋末年,一大批太醫院醫官隨宋室南渡,杭州醫學迅速繁榮,衍生出不少中醫世家;明末清初,杭州出現了儒醫兼修的「錢塘醫派」,創我國醫學史上鮮有的繁華局面。本期《學會中醫》,讓我們一起探尋杭州的中醫事業是怎樣融合儒道,興旺發達起來的!

文章配圖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浙江省中醫藥學會 的精彩文章:

身心兼修、形與神俱 順其自然、盡終天年——中醫的養生智慧
葯起磐安 膳動中國——首批道地磐安葯膳拾粹(三)

TAG:浙江省中醫藥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