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行動起來!JAMA這項跨越12年的研究證實,篩查可大大降低乳腺癌死亡率!

行動起來!JAMA這項跨越12年的研究證實,篩查可大大降低乳腺癌死亡率!

行動起來!JAMA這項跨越12年的研究證實,篩查可大大降低乳腺癌死亡率!

與其被乳腺癌拍在沙灘上,不如快快篩查起來,將惡魔扼殺在搖籃里。

作者丨鯨魚

來源丨醫學界腫瘤頻道

提到中國女性發病率第一位的乳腺癌,界哥其實已經老生常談、朝花夕拾、舊事重提好多回了……不知道你們眼皮有沒有長出老繭,反正我的手已經打出老繭了。

所以今天預備光打雷不下雨?

錯!我愛我手心忽然長出的糾纏老繭~所以,界哥今天依然要認真地和大家聊一聊乳腺癌。

之前我們說到值夜班會增加多種癌症,尤其是乳腺癌的風險(嚇死寶寶,值夜班增加多種癌症發病風險,女性尤其要注意!),並提醒大家定期接受體檢和篩查,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行動起來呢?

這些建議可不是界哥的場面話,嘴上說說而已。這次我可是有圖有數據,篩查,不是鬧著玩兒的!

近期,JAMA就發表了一篇由美國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醫學院和MD安德森癌症中心領銜,評價2000-2012年間,篩查和治療對美國30-79歲的女性乳腺癌死亡率影響的研究。研究顯示:

2000年,乳腺癌的篩查和治療手段降低了其37%的死亡率,在降低的部分中,篩查手段貢獻了44%;到2012年,乳腺癌的篩查和治療手段降低了其49%的死亡率,在降低的部分中,篩查手段貢獻了37%!

也就是說,跨越12年的時間,美國乳腺癌患者的死亡率有了顯著降低,除了治療手段的進步,篩查的介入可以說功不可沒!

1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也許光看別人家的數據,你沒有概念,所以,我們先來對比下中國和美國乳腺癌的發病和死亡數據,看看你能發現什麼。

中國:

2000-2011年,乳腺癌在中國女性各種癌症的發病率中穩居第一,死亡率也同樣較為平穩,僅次於肺癌,與胃癌、肝癌、結直腸癌等癌症相近。

2015年,中國,約有26.86萬名女性新患乳腺癌;約6.95萬名女性死於乳腺癌[1]

行動起來!JAMA這項跨越12年的研究證實,篩查可大大降低乳腺癌死亡率!

圖1 中國女性癌症發病率與死亡率[1]

美國:

1930-2015年,在各種癌症中,乳腺癌同樣讓美國女性最為困擾,甚至由於生活方式、激素水平等因素的影響,發病率比起中國女性有過之而無不及。

2018年,美國,約有26.61萬名女性新患乳腺癌;約4.09萬名女性死於乳腺癌[2]

行動起來!JAMA這項跨越12年的研究證實,篩查可大大降低乳腺癌死亡率!

圖2 美國女性癌症發病率與死亡率[2]

對比以上數據,我國乳腺癌新發病例與美國相近的同時,死亡率卻遠高於美國

隨著癌症登記不斷規範化,中國近三十年來乳腺癌的死亡率逐漸上升[3],但與之相反,美國女性乳腺癌的死亡率自1990年來卻有一逐漸下降的趨勢。

納了悶了,問題究竟出現在哪裡呢?難道美國人有什麼「黑科技」不成?

2

你在養蛙兒子,別人在篩查

這可能還真不是靠什麼黑科技!

1990-2012年,美國靠著早期診斷手段和治療方式的進步避免了近25萬名女性因為乳腺癌而死亡[4],約佔到1990-2015年全美女性通過各種手段減少的癌症死亡病例的1/3

這些治療和診斷手段包括輔助化療、內分泌治療、靶向治療以及各類日新月異的篩查手段。說起來,中國這方面也不差呀,輸得有些不服氣!

行動起來!JAMA這項跨越12年的研究證實,篩查可大大降低乳腺癌死亡率!

圖3 許多女性被避免因各類癌症死亡[2,4]

而我們今天提到的研究同樣指出:2000-2012年,全美乳腺癌死亡率的下降主要歸功於治療和診斷手段的進步。

該研究運用了美國癌症干預和監測網路(CISNET)的六個模型測算了美國2000-2012年30-79歲的女性中,乳腺鉬靶平片、乳腺數字攝片、乳腺癌化療、內分泌治療、靶向治療等篩查治療手段對於各類乳腺癌死亡率降低的貢獻。

結果顯示,隨著診斷、治療手段的進步和選擇多樣化,乳腺癌的死亡率得到顯著降低。

行動起來!JAMA這項跨越12年的研究證實,篩查可大大降低乳腺癌死亡率!

圖4 多種模型均表明篩查和治療進步使乳腺癌死亡率下降[5]

在篩查方面,從不進行乳腺癌篩查的女性比例明顯下降。越來越多的女性意識到篩查對於診斷和治療乳腺癌的重要性。

在治療方面,輔助化療、內分泌治療以及靶向治療的出現使得治療手段多樣化;各種乳腺癌分子亞型鑒定方法的進步,也讓這些手段的運用更具針對性。

2000年,乳腺癌的篩查和治療手段降低了其37%的死亡率,在降低的部分中,篩查手段貢獻了44%,而治療手段相應貢獻了56%

到了2012年,乳腺癌的篩查和治療手段降低了其49%的死亡率,在降低的部分中,篩查手段貢獻了37%,而治療手段相應貢獻了63%。其中化療、內分泌治療和靶向治療分別貢獻了31%、27%、4%。

從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發現,治療手段的進步的確很大程度地降低了美國乳腺癌患者的死亡率,也許有人會反駁說中國在治療水平上力有不及。

但拋開治療,篩查手段對降低乳腺癌死亡率也是立下汗馬功勞,不容置疑的。在這方面,我們感到有些遺憾,中國落後的不是篩查技術,更多是及時篩查的覺悟。

行動起來!JAMA這項跨越12年的研究證實,篩查可大大降低乳腺癌死亡率!

圖5 篩查治療明顯降低乳腺癌死亡率[5]

對於不同亞型的乳腺癌而言,篩查治療對於死亡率降低的貢獻也不同

對於ER+/HER2-的乳腺癌患者,篩查治療的貢獻分別為36%64%

而在ER+/HER2+、ER-/HER2+、ER-/HER2-亞型的乳腺癌女性乳腺癌患者中,篩查和治療的貢獻則分別在31%~48%、52%~69%之間。

這一結果似乎提示我們,進行乳腺癌篩查的時候不僅要關注到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甚至還應該預測這一女性更可能患上何種亞型的乳腺癌。如果我們能夠獲得更多的信息,就能夠為女性制定更為個性化的篩查計劃,調整篩查的頻率[6]

行動起來!JAMA這項跨越12年的研究證實,篩查可大大降低乳腺癌死亡率!

圖6 對於不同亞型的乳腺癌各種治療手段效果不同[5]

3

餘生好好浪,排隊篩查先

這裡,我們還觀察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2005年發表在NEJM上、同樣由Plevritis等專家領銜的一項研究顯示[7]篩查在當時對於乳腺癌死亡率降低的貢獻與治療相當,而在今天我們介紹的研究中,到2000年篩查的貢獻縮小到了44%,並在2012年進一步縮小到了37%

這似乎從側面反映了乳腺癌治療水平的提高,光看這一點,的確是值得欣慰。所以這樣就可以鬆懈了嗎?錯,我們今天的主旨是:篩查!篩查!篩查!

為什麼?

據統計,在中國,僅有15.7%的女性在被診斷為乳腺癌時處於I期,處於II、III、IV期的女性分別佔44.9%、18.7%和2.4%[8]。而分期越靠後,患者需要面臨的身心煎熬越深重,死亡率也隨之升高。

在我國,根據《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範》,篩查分為機會性篩查和群體篩查2種。

  • 機會性篩查是婦女個體主動或自願到提供乳腺篩查的醫療機構進行相關檢查;

  • 群體篩查是社區或單位實體有組織地為適齡婦女提供乳腺篩查。

目前指南規定:

機會性篩查一般建議40周歲開始,但對於一些乳腺癌高危人群可將篩查起始年齡提前到20周歲

群體普查推薦年齡為50~69周歲。以每1~2年一次鉬靶為主,推薦與臨床體檢相結合。

我國女性乳腺腺體較為緻密,因此,對於緻密性乳腺推薦與B超相結合

另外我國乳腺癌發病高峰相對西方女性提前5年左右。據此,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邵志敏教授推薦:

對於非高危人群,一般推薦B超、鉬靶和臨床體檢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篩查;篩查年齡建議從40歲開始,每2年一次。

這些還不夠?更多關於乳腺癌篩查的內容,可以點這裡,超全的!讀懂乳腺癌篩查,有這張圖就夠了~

說了這麼多,老鐵們聽進去了嗎?聽進去了還不快去排隊篩查?一會兒趕不上2路的公交車了……

界哥嘚啵嘚

什麼事情還是要想在前面,比如昨晚神乎其神的藍血月,我可能要100年以後才能看到了……

參考文獻

[1] Chen W., Zheng R., Baade P. D., et al. (2016). 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2015.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016;66(2), 115-132. doi: 10.3322/caac.21338.

[2] Siegel R. L., Miller K. D., Jemal A. (2018). Cancer Statistics, 2018.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018;68:7–30. doi: 10.3322/caac.21442.

[3] Fan L., Strasser-Weippl K., Li J. J., et al. (2014). Breast cancer in china. Lancet Oncology, 2014;15(7), e279-89. doi: 10.1016/S1470-2045(13)70567-9.

[4] Desantis C. E., Fedewa S. A., Goding Sauer A., et al. (2016). Breast cancer statistics, 2015: convergence of incidence rates between black and white women.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016;66(1), 31-42. doi: 10.3322/caac.21320.

[5] Plevritis S. K., Munoz D., Kurian A. W., et al. (2018). Association of Screening and Treatment With Breast Cancer Mortality by Molecular Subtype in US Women, 2000-2012. JAMA, 2018;319(2):154-164. doi:10.1001/jama.2017.19130.

[6] Liam Davenport. New Treatments vs Screening in Reducing Breast Cancer Deaths, Medscape, January 10, 2018. Available at: 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891156 Last assessed on 2018-01-13.

[7] Donald A. Berry, Kathleen A. Cronin, Sylvia K. Plevritis, et al. (2005). Effect of Screening and Adjuvant Therapy on Mortality from Breast Cancer. N Engl J Med 2005;353:1784-92. doi: 10.1056/NEJMoa050518.

[8] Li J, Zhang BN, Fan JH, et al. (2011). A nation-wide multicenter 10-year (1999–2008) retrospective clinic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female breast cancer in China. BMC Cancer 2011;11: 364. doi: 10.1186/1471-2407-11-364.

(本文為醫學界腫瘤頻道原創文章,轉載需經授權並標明作者和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學界腫瘤頻道 的精彩文章:

腫瘤界最新國家級科技成果出爐,速來圍觀!

TAG:醫學界腫瘤頻道 |